第82章 褒贬不一的讨论
岁余听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杜知州在州府大堂上那一番夸赞,把青云县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消息传得比驿马还快。不出三日,州府上下都在议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茶馆里,酒肆中,甚至青楼画舫上,人人都在谈论青云县的新鲜事。 "听说了吗青云县今年税银翻了一番还多!" "何止!他们那个信用券才叫绝,连永昌县的大商户都抢着用!" "要我说,这都是瞎折腾!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岂能说改就改" 这日在州府最大的"一品轩"茶楼二楼雅座,几位有头有脸的士绅正在品茶论道。 留着山羊胡的刘老夫子慢条斯理地捋着胡须:"农商之道,贵在守成。这青云县如此标新立异,恐怕难以持久。" 旁边胖乎乎的米商钱老板却不以为然:"刘老此言差矣。上月小弟去青云县进货,亲眼见了他们新修的道路,那叫一个平整!新式织机更是了得,效率比咱们这儿的高出三成不止!" "奇技淫巧!"瘦高个的秀才王明德嗤之以鼻,"圣人云:君子不器。整日钻研这些机巧之物,岂是正道" 这样的争论在州府各处上演。有人把青云县夸成了世外桃源,有人却认为他们离经叛道。 最坐不住的是周边几个县的父母官。永昌知县张大人第一个坐不住了,连夜写了奏折: "杜大人明鉴!那青云县的信用券扰乱市场秩序,他们低价倾销,害得我县商户生意难做啊!" 江阳知府也不甘示弱:"青云县所谓新式农具,不过是哗众取宠之物。臣已亲自试用,与寻常农具并无二致。" 就连漕运衙门都来插一脚:"青云县私自发行信用券,有违钱法,理应取缔!" 这些奏折像雪片般飞到杜知州案头。这位老成持重的知州,却始终不露声色。 消息传到青云县,杨弘业急得嘴角起泡。 "文渊啊,现在州府上下都在议论咱们。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这可如何是好" 李文渊正在工坊查看新研制的水车模型,头也不抬:"有人议论是好事,说明咱们做出名堂了。" "可那些弹劾的折子..." "让他们弹劾去。"李文渊放下手中的模型,"咱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话虽如此,影响还是接踵而至。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商队。白晓急匆匆来报:"东家,江阳府突然加征过路费,美其名曰'规范商路'。永昌县也在城门口增设了关卡,专门针对咱们的货物。" 贾仁义更发愁的是钱庄的态度:"好几家钱庄突然要提前收回贷款,说是风险太大。" 连工坊都受到了波及。石疙瘩气得直跺脚:"咱们订的生铁,供货商突然说要涨价三成!说是...说是原料紧缺!" 玄机子掐指一算,悠悠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转机却不期而至。 这日,一位不速之客悄然来到青云县。来人约莫四十上下,面容清癯,穿着一身半旧的青衫,只带着一个小书童,看着像个游学的先生。 他在县城里转悠了大半天,仔细看了工坊的运作,观察了医馆的诊疗,还在市集上驻足良久,看百姓如何使用信用券交易。最后,他信步走进总会在永昌县新开的分号。 "这位先生要办什么业务"伙计热情地迎上前。 青衫客微微一笑:"我想用现银兑换信用券。" 伙计一愣:"先生要换多少" "一千两。" 这么大的数额,立即惊动了贾仁义。他亲自出来接待:"先生要换这么多信用券,所为何用" 青衫客淡淡道:"听说你们的信用券能在周边几个县流通,老夫想见识见识。" 贾仁义不敢自作主张,急忙请来李文渊。 李文渊打量来人,虽然衣着朴素,但举止从容,气度不凡,绝不是寻常人物。 "先生若要大宗交易,我们可以直接用现银结算。" "不必。"青衫客摆摆手,"我就要信用券。" 交易完成,青衫客拿着厚厚一沓信用券,又在市集上转了一圈,用信用券买了些货物,这才飘然离去。 白晓派人暗中跟随,回来禀报:"那人往州府方向去了,进了...进了巡抚衙门!"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是巡抚大人派来微服私访的! 果然,没过几天,巡抚衙门发出公文,明确肯定了青云县"发展工商、便利民生"的举措,要求各州县"学习借鉴"。 这道公文一出,所有的非议顿时烟消云散。 杜知州立即转变态度,亲自批示:"青云县经验,值得在全州推广。" 之前弹劾最起劲的永昌知县,现在也改口说:"要与青云县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连那些原本非议不断的士绅们,也都转变态度,纷纷派人来青云县"考察学习"。 贾仁义乐得合不拢嘴:"东家,这下可好了!咱们的信用券,现在连巡抚大人都认可了!" 石疙瘩却摸着脑袋,百思不得其解:"这些人变脸怎么比翻书还快" 李文渊望着州府方向,目光深邃:"官场上的事,从来都是如此。" 只有他心里明白,这场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更大的风浪还在后头。青云县现在名声在外,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盯着。 果然,没过多久,白晓就又带来一个新消息: "东家,听说...京城那边也有人开始注意咱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