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三福S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督战中尉那句关于宫崎少佐可能派人来的低语,像一根冰刺扎在佐佐木雄二的后颈。他回到工兵小队驻地,表面的平静下,大脑已飞速运转。宫崎,那个在“貔貅库”用冰冷目光审视一切的监察官,他若来,绝不会满足于走马观花。他必然带着数据、标准和精确到毫米的测量工具,以及最深切的怀疑。浮桥上那些精心布置的、处于临界点的“瑕疵”,或许能瞒过暴躁的中队长和不懂技术的督战队,但绝难骗过宫崎那双经验丰富的眼睛。 直接停止“平衡术”让浮桥彻底稳固畅通那等于将第六师团的獠牙彻底磨利,更快地刺向长沙。雄二无法接受。他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更隐蔽的支点,一个即使宫崎亲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察觉或质疑的支点。 他的目光投向了浑浊湍急的捞刀河本身。河水,是浮桥存在的最大变数。连日降雨,上游情况不明,水位和流速并非一成不变。官方提供的水文数据更新缓慢且粗略,而浮桥的设计和锚固强度,恰恰高度依赖于这些数据。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成形。他需要制造一个“数据与现实脱节”的困境。 他找到中队长,摆出一副极度负责且忧虑的表情:“队长,卑职反复核算,深感不安。现有水文数据是三天前的,近期降雨频繁,捞刀河上游情况不明。根据昨日和今晨的目测流速及水位标记变化,实际水流冲击力可能已远超我们当前锚固系统的设计冗余。尤其是主航道下的几个关键锚点,恐怕……” 他递上一份自己连夜赶制的、布满复杂公式和计算过程的数据分析草稿,上面刻意夸大了一些参数,指向一个令人心惊的结论——在当前“推测”的水文条件下,浮桥存在“理论上的结构风险”。 中队长皱着眉扫了一眼那密密麻麻的算式,烦躁地挥挥手:“这些纸上谈兵的东西有什么用!旅团部只要桥通!上面给的数据就是标准!难道要因为你的‘推测’就全线停工加固吗耽误了进度,你我都得切腹!” 雄二要的就是这个反应。他立刻“退而求其次”,语气更加“恳切”:“队长所言极是!全面停工加固确实不现实。但为确保万无一失,卑职建议,立即对现有锚固系统进行预防性应力监测,并加装一套简易的实时水位流速观测装置,重点监控那几个关键节点。一旦发现数据接近危险阈值,可立刻预警,采取限行或紧急加固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像坦克碾压那样导致整体中断的严重事故。这样既不影响通行,又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对上对下也都有交代。” 他将“预防事故”和“避免整体中断”作为重点,这戳中了中队长最害怕的点——再来一次全面瘫痪,他的脑袋就真的保不住了。而且这个方案听起来既专业又稳妥,不需要立刻大规模停工。 中队长沉吟了一下,觉得有理:“嗯……你说得对!是要有点准备!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需要什么人和器材,直接去后勤股申领!但要快!绝不能影响通行!” 拿到中队长的授权,雄二立刻行动。他挑选了两个识字且稍微懂点数学的新兵作为助手,美其名曰“培养技术骨干”。他亲自设计了一套极其“简陋”但看起来颇像那么回事的水位标尺和流速测量浮标,安装在几个关键桥段附近。又找来几个最大量程堪堪接近浮桥设计承重极限的拉力计(测力器),安装在主要锚缆上。 真正的操作空间就在于此:测量和记录。 他教给那两个新兵一套“经过修正”的计算公式和记录方法。通过微调测量读数、选择性地记录“峰值”而忽略“均值”以及在计算公式中嵌入不易察觉的系数偏差,使得最终记录在案的数据,始终呈现出一种“水流冲击力持续处于高位,频繁逼近甚至偶尔短时超出安全阈值”的“危险”态势。 每天,他都会亲自“核对”数据,然后带着那份精心炮制的、布满“危险红线”的记录表去向中队长“汇报”。他用极其专业的口吻,指着图表上那些被刻意制造出的“峰值”:“队长,您看,昨夜子时流速又异常增大,3号锚点拉力瞬时超标百分之五!”“今日午间水位上涨十五厘米,根据伯努利方程,对桥底浮力冲击效应增加,需密切关注横向稳定性……” 中队长被他这一套套理论说得头晕眼花,只看懂那些图表上的红色标记和“超标”“危险”的字眼,不由得更加紧张,对雄二提出的“预防性限行”(即在数据“异常”时临时限制重型车辆通行)、“分批轮流加固”等建议,往往大手一挥:“就按你说的办!一定要确保安全!” 于是,浮桥的通行效率,开始被这份“科学”的数据报告所左右。重型车队经常被莫名其妙地要求暂停,让工兵们去对某个锚点进行“预防性紧固”或加抛几个沙袋配重。整个通行流程变得支离破碎,效率低下。第六师团的抱怨雪片般飞来,但中队长这次有了“科学依据”作为挡箭牌,虽然被骂得狗血淋头,却也能硬着头皮顶回去:“这是基于水文监测数据的专业安全判断!一旦桥垮了,损失更大!” 督战队的人也注意到了这种新的混乱。那名中尉再次找到雄二,质疑这些频繁的“预警”和“检修”是否必要。雄二二话不说,立刻拿出那厚厚一叠记录详实的“水文应力监测数据”,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危险峰值”,语气沉重:“中尉,非是卑职愿意折腾。实在是捞刀河水情复杂,远超预期。这些数据不会说谎。若不采取预防措施,再次发生重大事故,恐怕……”他适时住口,留下想象空间。 督战中尉翻着那些他完全看不懂的图表和数据,又看看雄二那副“忧心忡忡”“尽职尽责”的模样,再看看河里确实不算平静的河水,心中的怀疑虽未完全消除,却也找不到硬性反驳的理由。毕竟,“科学数据”和“安全第一”是大义名分。他只是冷冷警告:“最好不要耍花样!宫崎少佐的人快到了,他们会核实这一切的!” 雄二心中凛然,面上却郑重顿首:“正是期盼上级专家前来指导!这些数据若有谬误,正好请长官指正!” 几天后,宫崎少佐派来的核查小组到了。来的是一名同样戴着眼镜、表情严肃的技术中尉和一名拿着精密仪器的军曹。他们抵达后,直接索要了所有的工程日志,特别是雄二负责的水文监测记录。 雄二坦然交出。他知道,自己篡改的是原始读数和计算过程,最终记录在正式表格上的,是已经处理过的“结果”。只要不来一次从头到尾、全程监督的实时复核,很难发现猫腻。 那名技术中尉仔细翻阅着数据,眉头越皱越紧。他显然比中队长和专业得多,看出了数据所显示的“持续性风险”。他提出要亲自进行实地测量。 雄二全程“积极配合”。他带着技术中尉和军曹来到测量点,看着他们用带来的精密仪器重新测量水位和流速。雄二的心脏微微提起。 结果出来了。由于雄二之前一直是选择性地在水流较急时进行测量和记录(并夸大读数),而技术中尉的测量时间点恰好处于一个水流相对平缓的时段,测出的数据自然比记录上的“均值”要低一些,但也并未完全脱离雄二设定的“危险区间”,因为捞刀河的水流确实因降雨而比平时湍急。 技术中尉对比着数据,沉吟道:“实测数据虽略低于你们的记录峰值,但整体趋势吻合,水流冲击力确实不容乐观。你们的预警机制,有一定道理。” 雄二暗自松了口气,立刻补充道:“中尉明鉴!水流瞬息万变,我们的土制测量工具精度有限,只能抓取趋势和峰值以作预警。若有贵部带来的精密仪器进行常态化监测,必能更加精准地指导作业,确保浮桥绝对安全!”他巧妙地将“数据可能不准”归咎于工具简陋,并捧了对方一下。 技术中尉不置可否,又去检查了锚缆上的拉力计。雄二早已暗中调整过这些拉力计的初始预紧力和校准螺丝,使其读数普遍偏向高位。技术中尉校验了一下,觉得读数“略显敏感”,但仍在仪器误差允许范围内,没有深究。 最终,核查小组的结论是:捞刀河水文条件复杂,现有浮桥锚固系统设计冗余确显不足,工兵小队采取的加强监测和预防性检修措施“虽略显保守,但出于安全考量,具有其合理性”。他们建议旅团部协调提供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并“考虑酌情增强锚固”。 报告送上去,旅团部对此等“技术细节”无暇深究,只要桥不再整体垮塌就行。宫崎少佐那边似乎也没有立刻发作。 雄二知道,他又一次在钢丝上稳住了。他成功地将人为的拖延和破坏,包装成了基于“不完善数据”的“必要保守决策”,甚至得到了上级技术人员的部分“认可”。水文数据,这片看似客观的领域,成了他新的、更高级的平衡术舞台。 第六师团的辎重车队,依旧在时断时续的通行中,缓慢地向前线蠕动着。而雄二,则在数据的迷雾后,继续着他的无声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