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玉成淬火时刻
五指山的苏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初夏的江南,梅雨淅沥,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百草轩"金陵分号后院,小木望着檐下成串的雨帘,手中捏着刚收到的急信——永盛堂竟将"平补养生散"降价四成,在乡镇集市大肆倾销,包装与自家产品如出一辙。 "掌柜,他们这是要逼我们打价格战啊。"账房先生忧心忡忡地指着账本,"这个月销量已跌两成。" 小木却将信纸在烛火上点燃:"永盛堂用料粗劣,降价必亏本。传话各联营店:明日开始在店门口支灶,现场炮制养生散。" 次日清晨,金陵分号门前支起三口紫铜锅。阿木的徒弟福贵当众演示:如何辨别茯苓真假——真茯苓断面细腻如冻,假货粗糙似木渣;如何掌握焙火时辰——急火出焦苦,文火得甘醇。围观乡民越聚越多,有人掏出刚买的廉价药散对比,顿时哗然。 这场"现场炮制"持续七日,永盛堂的攻势不攻自破。但小木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梅雨暂歇时,春生从南疆送来密信。展开熏香信笺,只见劲瘦字迹:"闻江南事,甚慰。然永盛堂此番受挫,必生新计。可留意漕运新规。" 果然,三日后漕帮传来消息:永盛堂少东家赵天豪宴请漕运把总,席间提及"药材运输当以安全为重",暗示要严查药材货船。这分明是要掐断"百草轩"的漕运命脉。 "掌柜,赵家这是要断我们水路啊!"福贵急得嘴角起泡。小木却铺开漕运图:"陆路虽慢三日,但途经徽州可补新安堂的缺口。你带我的信物去见新安堂主,就说'百草轩'愿以炮制技艺换其药材渠道。" 这番迂回战术,既避开水路争端,又开拓了新盟友。当永盛堂还在码头设卡时,"百草轩"的马车队已满载徽州药材悄然入城。 但赵天豪的真正杀招,在端午前夜骤然显现。金陵知府突然颁布《药市新规》,要求所有药铺须有"官药局"核准的"制药匠师"坐堂。而整个江南,够格获此腰牌的,多半是永盛堂门下出身的老药师。 "这是要让我们关门啊!"分号众人面如土色。小木连夜翻查律例,发现新规有条补充:若药铺能证明独门技艺传承有序,可特事特办。 破晓时分,小木携带着三样东西求见知府:一是林薇薇亲笔《百草食养心要》的手抄本,二是"百草轩"历代弟子记录的千例验案,三是南疆通判徐夫人作保的荐书。 公堂上,赵天豪冷笑:"拿些故纸堆就想充数" 小木却向知府躬身:"大人明鉴,药膳之道贵在传承。可否允草民现场辨药" 待差役抬上十种药材,小木蒙眼通过嗅闻、触摸,不仅准确报出药名,更道出产地、采收时节。最后他举起永盛堂的养生散:"此散用廉价党参替代人参,若遇阴虚火旺者,恐生口疮咽痛之症。" 知府沉吟片刻,突然唤出后堂一位咳嗽不止的师爷。小木观其舌苔后,用随身携带的秋梨膏配竹茹茶请师爷试饮。不过半盏茶功夫,师爷呼吸渐匀。知府抚掌叹道:"果真是真传实学!" 这场较量,让"百草轩"的名声真正在江南扎下根来。但小木记得春生信中的提醒:"永盛堂百年根基,必不会善罢甘休。" 七月流火,果然再生波澜。几家长期合作的老药农突然毁约,将优质茯苓转卖永盛堂。福贵打听到是赵天豪将收购价抬高三成,还承诺包销三年。 "掌柜,咱们库存只够撑两个月了。"账房的声音发颤。小木却带着福贵直奔云雾山,找到药农首领:"老伯可知永盛堂为何抬价因为他们要用茯苓提取精华后掺入廉价淀粉。这等做法,最终会毁了云雾茯苓的百年声誉。" 见老药农将信将疑,小木取出契约:"'百草轩'愿以市价加半成收购,但有个条件——每批茯苓刻上药农姓氏。好药材该让用药人知道出处。" 这个"姓氏溯源"的法子,既保住药农收益,又让他们珍惜羽毛。不久后,当永盛堂的掺假茯苓被医馆检出时,刻着"李记张氏"的云雾茯苓反而声名鹊起。 中秋月圆,小木在金陵分号后院设宴。席间收到春生托驿卒带来的月饼,掰开竟见纸条:"闻江南连战皆捷,可喜。然切记:药香之道,不在胜人,在成人。" 小木醍醐灌顶。次日便邀永盛堂几位老药师品茶,席间不谈竞争,只论《本草纲目》中茯苓的七十二种制法。老药师们初时戒备,渐渐被勾起钻研之心,有人甚至脱口而出:"若用古法九蒸九晒,药性当更平和。" 这番交流虽未化解恩怨,却让两家药铺的学徒开始私下切磋技艺。某日福贵甚至带回永盛堂学徒赠送的《江南药性歌诀》,讪讪道:"他们说...想学咱们的药材溯源法。" 霜降前夕,小木站在金陵分号二楼,望着窗外秦淮河上往来船只。三年历练,已让他褪去青涩,眉宇间有了春生那样的沉稳。永盛堂的围剿反而让"百草轩"在江南站稳脚跟,如今分号生意已超南疆总店。 但当他展开春生最新来信,看到"北进京师"四字时,手心仍沁出薄汗。信末一行小字如烛火摇曳:"玉需琢,钢需淬。江南已成试金石,京师方见真火候。" 窗外秋风乍起,吹皱一河灯影。小木知道,真正的淬炼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