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权争暗流涌
五指山的苏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七月的京师,闷热的空气里夹杂着蝉鸣。百草轩琉璃厂分号后院,小木正仔细核对从缅邦运来的最后一批药材清单,忽然听见前堂传来一阵骚动。福贵急匆匆掀帘而入,脸色发白:"掌柜的,太医局来人了,说要查验咱们的海外药材资质!" 小木手中狼毫一顿,墨迹在账册上洇开一团。他放下笔,整了整衣襟:"来的哪位大人" "是张院判亲自带队,"福贵压低声音,"还带着户部的文书。" 前堂里,张院判面无表情地展开一卷公文:"奉旨核查各药号海外药材来源,凡无太医局勘合者,一律不得入京。"他目光扫过库房方向,"听闻贵号近日有缅邦药材到货" 小木从容施礼:"回大人,确有缅邦药材,皆由缅王宫特许,这是文书。"他呈上盖有缅王御印的许可证,却被张院判随手搁置。 "海外药材关系重大,"张院判意味深长地说,"太医院需重新验看。来人,封存库房!" 眼看官兵要动手,小木忽然道:"且慢!大人可记得永徽年间太医局旧例海外药材若得藩王特许,太医院需会同礼部共验。"他转身取出一个紫檀木匣,"这是礼部通关文牒,请大人过目。" 张院判脸色微变,显然未料到小木准备如此周全。验看文牒后,只得悻悻离去。但小木心知,这场风波绝不会就此平息。 果然,未出三日,京师流传起一桩旧闻:说前朝有药商进献海外药材,致使皇子中毒。流言虽未点名,但句句暗指百草轩。更蹊跷的是,几位向来与百草轩交好的官员,突然避而不见。 "掌柜的,这是要断咱们的官场门路啊!"福贵急得嘴角起泡。 小木却沉静如水:"你速去查清,张院判近日与哪些府邸往来密切。" 调查结果令人心惊:张院判不仅与永盛堂过从甚密,更频频出入某位亲王府邸。而这位亲王,正是当下东宫之争的关键人物。 八月中秋宫宴,变故突生。几位大臣在宴后出现呕吐症状,太医院查验后声称是"误用缅邦香料所致"。虽然未直接指认百草轩,但近日进贡过缅香的就那么几家。 危急时刻,小木做出一件大胆之事。他连夜求见周大人,呈上一本精心编纂的《海外药材辨正》。书中详细考证历代海外药材入药案例,更附上林薇薇当年参与编纂《本草纲目》海外篇的手稿影本。 "你这是..."周大人翻看手稿,面露惊容。 "晚辈只想说明,"小木恭敬道,"海外药材用之得法便是良药,正如朝堂贤才,不分地域。" 这番话打动了周大人。次日朝会,他当庭呈上《辨正》,并提及林薇薇当年救治皇嗣之功。龙颜稍霁,下旨由太医院重新核查。 但永盛堂的后手更加狠辣。九月重阳,突然有御史参奏百草轩"勾结藩王",证据竟是缅王赐给小木的一块玉佩——这本是友好往来的赠礼,却被说成"私相授受"。 "掌柜的,这是要置我们于死地啊!"福贵声音发颤。 小木却盯着玉佩上的缅文铭刻,忽然问道:"你可记得师父那半块龙凤玉佩" 他连夜拜访礼部一位致仕的老郎中,请教涉外礼品规制。老人指出:若赠礼刻有官方铭文且经边关登记,便属正常往来。小木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取来边关登记簿的抄本。 公堂之上,小木当众展示登记记录,更请来当时在场的通译作证。真相大白,反将诬告者置于尴尬境地。 然而小木在松口气的同时,发现个微妙细节:参奏的御史与张院判竟是同科举子。这让他意识到,太医院内部恐怕早已派系林立。 十月霜降,事情出现转机。宫中突然传出消息:某位太妃旧疾复发,太医院束手无策。永盛堂献上的"神药"无效,反而加重病情。危急关头,一位老太监想起林薇薇当年的方子,建议试试百草轩的缅香配方。 小木奉诏入宫,仔细查验太妃症状后,谨慎提出改良方案:以缅香为引,配以中原药材。此举既尊重太医院成规,又发挥海外药材特长。太妃服用三日后,病情果然好转。 "小掌柜倒是懂得博采众长。"痊愈后的太妃淡淡一句夸赞,让百草轩处境顿时改观。 但小木并未得意。他趁机向太医院呈上《中外药性互补论》,主张"海内海外皆为我用"。这番胸怀,赢得不少太医赞许。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腊月祭灶日,张院判突然称病告假,由副院判接掌太医局。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严查各药号"药材溯源"。而新颁的条例细则,明显针对百草轩的海外药材渠道。 "掌柜的,这分明是换汤不换药!"福贵气愤道。 小木却盯着新条例沉吟:"你看这条'海外药材需有中原太医随行监采',倒是给我们指了条明路。" 他当即修书缅邦,邀请桑铎大师来访,并请太医院派员同行。这一招"化守为攻",既符合新规,又彰显合作诚意。 正月元宵,桑铎大师抵京。小木安排太医局官员与大师会晤,双方切磋药理,相谈甚欢。太医院甚至破例将部分缅药录入试用名录。 但就在一切向好时,二月二龙抬头,一场突如其来的宫变震惊朝野。与太医局往来密切的那位亲王倒台,张院判卷入其中被革职查办。彻查过程中,发现永盛堂竟通过张院判向亲王进献过"养生丹"。 "掌柜的,永盛堂这次完了!"福贵欣喜若狂。 小木却无喜色,他想起师父手札中的告诫:"朝堂风波,慎沾慎染。"他立即下令彻查百草轩所有账目,确保与各派系保持距离。 三月春暖,太医局重整。出人意料的是,新任院判竟是周大人举荐的一位清廉太医。上任首日,他便召见小木:"本院翻阅旧档,见林先生当年有'天下药材本一家'之论。百草轩若愿将海外药材知识共享太医院,可特批常年勘合。" 小木欣然应允。他组织人手编纂《海外药典》,将百草轩多年积累公之于众。这番举动,赢得朝野一致赞誉。 但站在太医局高大的门廊下,小木心中并无轻松。他想起离京前周大人的提醒:"经此一役,百草轩已入某些人眼帘。日后行事,更需如履薄冰。" 暮春的微风拂过太医局的飞檐,带来远方药草的清香。小木知道,这场权争风波虽暂告段落,但百草轩这缕药香,已经飘进了最森严的宫阙。而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