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苍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培训进入第十一天,气氛如同不断加压的锅炉,沉闷而紧绷。课程内容也向着更接近战场残酷现实的方向深入。这一天,他们被带到了师部医院那间条件最为简陋,却也最接近野战环境的手术室,进行复杂创伤清创术的练习。 空气里弥漫的福尔马林气味,被一股更加鲜活、也更加令人作呕的腐败气息所覆盖。训练教具不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一段段刚从后勤单位协调来的、特意挑选的猪后腿。这些猪后腿被刻意制造出严重的感染伤口,模拟在战场恶劣环境下,伤员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导致伤口化脓、坏死甚至生蛆的恐怖景象。 廖奎分到的那一段,情况尤为糟糕。靠近蹄关节的位置,有一道深可见骨的撕裂伤,创面肿胀发黑,黄绿色的脓液从翻卷的皮肉间不断渗出,与暗红色的坏死组织交织在一起,散发出浓烈的腥臭气味。几只模拟的“蝇蛆”(实际上是教官用细小的棉线团浸泡特殊药水制成)在创口边缘微微蠕动,更是视觉和嗅觉上的双重冲击。 周围的学员,哪怕是赵铁柱那样经历过战火的老兵,面对此情此景,脸色也都有些不好看,有人甚至已经忍不住开始干呕。强烈的异味和视觉冲击,不断挑战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极限。 廖奎站在操作台前,戴好口罩和橡胶手套,目光沉静地落在那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创面上。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流露出明显的厌恶或紧张,只是微微调整了一下呼吸,将外界的一切干扰——包括难闻的气味、同伴的反应、教官审视的目光——都屏蔽在外。 他凝神静气,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手术刀和眼前的创面上。开始进行常规操作:用镊子小心地清除明显的异物和假蛆,用消毒棉球粗略地清理创口周围的污物。 但与此同时,在他意识的深处,一个念头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泛起了细微的涟漪。他极其谨慎地、控制着输出功率般,微弱地开启了系统的【精准轨迹指引】。 瞬间,一种奇异的感知覆盖了他的视野。 在他眼中,那片混乱不堪、脓血交织的创面,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无形的秩序。那些彻底失去活力、颜色晦暗的坏死组织,与那些虽然受损但尚存一线生机、颜色相对正常的肌肉纤维和微小血管之间,隐约浮现出一道极其细微、若有若无的“边界线”。这条线并非真实的视觉存在,更像是一种直接投射在他感知层面的、基于组织活力差异的“等高线”,清晰地区分着生与死的界限。 这种状态玄妙而耗费心神,他必须集中全部精神才能维持住这种细微的感知,并且确保自己的动作在外人看来,仅仅是专注和熟练,而非异常。 他手中的手术刀,开始沿着这条只有他能“看到”的无形边界游走。 刀尖的移动变得异常精准,如同最精密的雕刻家在对待一块珍贵的材料。每一次下刀,每一次剥离,都恰到好处地沿着那条生死界限进行,最大限度地切除了腐败和失去活性的组织,却奇迹般地保全了紧邻着的、那些还有恢复可能的健康肌肉和微血管。 他的动作流畅而高效,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冗余。相比于旁边学员那种需要反复试探、小心翼翼却仍难免误伤健康组织或清创不彻底的操作,他的效率高出数倍不止。而且,由于精准地避开了尚有生机的微小血管,他操作区域的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其他人。 在一旁巡视的教官,目光再次被廖奎吸引。他看着廖奎那稳定得不像话的手,看着那创面在他手下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干净、呈现出相对健康的粉红色肉芽,眼中再次闪过激赏。这种对组织活力的精准判断和极致高效的清创手法,简直不像是一个只受过短期培训的学员所能拥有的,倒像是那些在军区总院浸泡了十几年的老专家才有的火候。 然而,这种借助系统实现的“超感知”状态,对精神力的消耗是巨大的。维持那种精细的边界感知,如同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脑力计算,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庞大的心神支撑。 当廖奎终于完成手中这段猪后腿的清创,放下手术刀时,一阵强烈的虚弱感和眩晕猛地袭来。他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苍白,额头上布满了细密冰冷的汗珠,呼吸也不由自主地急促了几分。他不得不微微侧身,靠在冰冷的墙壁上,闭上眼睛,短暂地休息,以缓解那过度消耗带来的精神疲惫。 教官走到他身边,看了看他那已经处理得堪称范本的创面,又看了看他异常疲惫的状态,并没有产生怀疑,只是以为他是精力过度集中导致的消耗。教官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难得地带上了一丝温度: “做得非常好,廖奎!就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别把自己绷得太紧。” 廖奎睁开眼,勉强挤出一个笑容,点了点头:“是,教官。” 他心中凛然。系统技能的融合使用,确实能带来巨大的优势,但这份优势并非没有代价。在未来的行动中,尤其是在可能面临真正生死考验的战场上,他必须更加精打细算地使用这份力量,确保在关键时刻,自己仍有余力应对。 技能的融合,让他看到了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可能,但也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依赖外力的边界在哪里。他需要的是将系统技能彻底化为己用,如同呼吸般自然,而不是每一次使用,都像在刀尖上跳舞,消耗自身的根本。 培训的节奏依旧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但廖奎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在完成高强度训练任务的同时,始终分出一缕心神,如同潜伏的猎豹,搜寻着一切可能在未来转化为生存机会的信息。 机会出现在第十一天的下午。训练内容结束后,教官临时指派几名表现突出的学员,帮忙将一批沉重的消毒器械和敷料箱,搬运到靠近医院后院的供应科仓库。这个仓库与那座戒备森严的“战备物资仓库”位于同一区域,中间仅隔着一片空地和一个简易的车辆调头场。 这是一个难得的、可以合情合理接近那片“禁区”边缘的机会。 廖奎和其他几名学员一起,扛着木箱,跟着后勤人员走向后院。他的表情与其他学员一样,带着训练后的疲惫和对额外劳动的一丝无奈,但那双看似平静的眼睛,却在踏入后院区域的瞬间,如同最灵敏的雷达,开始了高速而隐蔽的扫描。 他的目光首先精准地锁定了那座灰扑扑却异常坚固的平房——战备物资仓库。他没有直视,而是利用放下箱子、调整姿势、擦拭汗水等一切自然的动作作为掩护,用眼角的余光,将关键信息迅速捕捉、烙印在脑海里。 通风口:位于仓库侧墙上端,距离地面约三米五到四米,长方形,外部是坚固的、漆成墨绿色的百叶窗,叶片角度向下,既能通风又能防雨。百叶窗框架是铸铁的,看起来十分结实,但连接处的合页似乎有些年头,或许是个可以利用的薄弱点。开口大小,勉强能容一个瘦削的人体钻入。 锁具:仓库那扇厚重的铁皮包边木门上,挂着的是一把硕大的、看起来就很沉重的“永固”牌弹子挂锁,锁梁粗壮。门内侧似乎还有横向的门闩结构。 哨兵与视线:门口两名持枪哨兵,如同钉在地上的木桩,身姿挺拔,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前方和侧翼。但廖奎敏锐地注意到,在换岗交接的那一刻,大约有十几秒的时间,两名哨兵的注意力会短暂地集中在彼此身上,进行口令核对和职责交接。这个瞬间,他们对于仓库侧面靠近墙角的那一小片阴影区域的监视,会出现一个极其短暂的盲区。 这些细节,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被他瞬间摄取、分析、存储。 搬运工作很快结束,他们没有理由在后院逗留。廖奎跟着队伍离开,自始至终,没有表现出对那座仓库的任何额外兴趣,仿佛那只是一个普通的背景板。 深夜,营房鼾声四起。月光透过窗户的缝隙,在地面投下狭长的光带。廖奎躺在通铺上,紧闭双眼,看似沉睡,大脑却在黑暗中高速运转,如同一个无声的指挥中心。 他将白天观察到的仓库细节,与之前凭借“熟悉环境”机会记下的师部医院整体布局——主楼、手术室、药房、后勤通道、围墙走向——在脑海中逐一叠加、拼接、校准。 当整幅立体地图在他脑中清晰无误后,他悄无声息地起身。动作轻缓如狸猫,没有惊动任何熟睡的同伴。他摸出早就准备好的铅笔头和一张折叠起来的、从理论课笔记本上撕下的空白页,借着窗外那点微弱的月光,蜷缩在靠墙的阴影里,开始绘制。 铅笔尖在纸面上沙沙移动,声音细微得几乎被鼾声淹没。他凭借的是特种兵对空间方位和距离的精准记忆,以及系统潜移默化提升的神经协调性。线条流畅而准确,比例协调。 很快,一幅简洁却信息丰富的“师部医院及物资储备点地图”跃然纸上。他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了各建筑功能,用虚线标示出人员流动的主要路径和监控可能的重点区域。 最后,他的笔尖落在了后院那座平房上。他用红笔,重重地圈出了“战备物资仓库”的位置,并在旁边用极小的字标注了关键信息: “通风口(高,百叶窗,铸铁)” “永固锁+内闩” “哨兵x2,换岗盲区(侧墙阴影,<15秒)” 不仅如此,他还用红色的虚线,从医院主体建筑的几个隐蔽角落出发,沿着建筑物的阴影、废弃建材堆的后面、甚至是一段排水沟的走向,勾勒出了几条理论上可以避开主要视线、迂回接近仓库的潜在路径。这些路径并非坦途,充满了未知风险,但在极端情况下,任何可能的选择都弥足珍贵。 绘制完成,他借着月光再次审视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将这张薄薄的纸仔细折叠成一个小方块,塞进了自己内衣一个特制的、缝在夹层里的小口袋中。这里贴近胸口,相对安全,且不易被察觉。 这张图,不再是简单的环境布局,而是他们未来在极端情况下,可能用于获取那些能决定生死的进口麻醉剂、高效抗生素等救命物资的“藏宝图”。它承载的不是财富,而是在绝境中撕开一条生路的希望。 做完这一切,廖奎重新躺下,闭上眼睛。胸腔内,那张薄薄的纸片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他知道,准备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在未来那场可能到来的风暴中,多一分活下去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