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小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麦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底层青年。 二十五岁,在洛杉矶郊区的一家24小时便利店做收银员,当然搬货卸货也是他。 真当美国梦是给你底层做的吗,想屁吃呢。每个国家底层都是一样的牛马。 每天晚上,麦克都要看着那些醉汉踉踉跄跄地买烟、买啤酒,还得忍着打瞌睡清理货架。 生活一成不变,工资低得离谱。 麦克偶尔的乐趣就是下班后窝在出租屋里看恐怖片——那种血浆横飞、黑暗压抑、能让他暂时忘掉现实。 这几周,他也被王轩大规模的宣传吸引到了。 在网上,在电视,全都是一部新电影的名字——《电锯惊魂》。 说实话,麦克也有点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毕竟有人说这是真实案件改编的。 有人说片子太恐怖,以至于纽约警方都出面澄清不是犯罪录像。 还有人说,结尾反转会让人“从椅子上跳起来”。 麦克这种肥宅,就是喜欢追社会热潮,你问他为什么非得追潮流,可能是因为这种行为能让麦克感受到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员吧,毕竟人是需要存在感的。 “生活太平淡了,” 他对女朋友凯特说,“我想看点能让我心跳加速的东西。” 凯特白了他一眼:“你要是想心跳加速,不如去多打两份工。” 到了电影上映那天——2004年7月15号。 麦克一整天都在看时间。 终于熬到下班,他匆匆洗了个澡,换上干净的t恤,打电话问凯特要不要一起去看午夜场。 “我才不要半夜被吓个半死。” “可这片在网上都爆了啊!” “爆你的头啊,关我屁事,自己去吧。” 麦克苦笑,还是决定一个人去。 午夜十二点,他买了桶爆米花和一杯可乐,踏进了amc影院。 这是个老影院,屏幕有点泛黄,座椅松松垮垮。 可他喜欢这种味道——油腻、陈旧、带点霉气。 真正的恐怖片就该在这种地方看。 灯光一暗,全场瞬间安静。 开场几分钟,画面一黑,一个男人在昏暗的地下室醒来,水声滴答,墙壁上爬着霉斑。 当电锯的声音第一次响起时,麦克浑身一震。 那种刺耳的金属摩擦声直钻人心——他感觉自己的指甲都要抠进座椅里了。 一个小时过去,影院里有人轻轻尖叫,有人掩面,有人低声骂脏话。 而麦克整个人已经沉进去了,他的脑子在嗡嗡作响,心跳得几乎盖过了音效。 直到——结尾那一刻。 当那具“死尸”慢慢站起来,镜头拉近,音乐骤停,地板咯吱作响—— 麦克瞳孔猛然放大。 他整个人从椅子上坐直,嘴张着,却发不出声音。 ——原来是他。 原来这整个地狱般的游戏,从头到尾都在对他们的玩弄。 灯光亮起时,麦克还没回过神。 他坐在原地,双手微微颤抖,脑子里反复闪回那句冰冷的声音:“game over。” 走出影院,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 凌晨两点的街上空无一人,风吹过路灯下的广告牌——上面正是那张熟悉的电锯海报。 麦克站在那儿看了很久,然后回到家中,打开电脑,直接上了imdb。 他打下短评:“史上最震撼的结局。10分,不接受反驳。” 又在烂番茄、aol论坛、雅虎电影区都发了帖子: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普通恐怖片,你就大错特错。” “电锯不是血腥,是逻辑。” “我靠,这反转太牛了,导演绝对是天才。” 他写到凌晨四点,越写越兴奋。 第二天上班时,顾客一进门,他就忍不住推荐:“伙计,你得去看《电锯惊魂》,我发誓你会被吓疯的。” 有人笑着说他中邪了,有人真的接受了他的建议去看电影。 三天后,他发现便利店隔壁的理发师居然也在聊这部片:“听说那结尾能吓死人。” 麦克心里暗爽:这都是他传播的结果。 他甚至跑到学校门口,和一群学生聊天,装作不经意地说:“《电锯惊魂》啊,那片结尾神了。” 学生们瞪大眼:“真的假的比《惊声尖叫》还吓人” “甩它十条街。” 麦克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影迷,居然能在这场浪潮中掀起涟漪。 一个星期后,他终于再次拉着凯特去看。 “你不是说不看吗” “你最近整天念叨它,我倒要看看到底有多吓人。” 这一次,他坐在女朋友身边,看着她从淡定到紧张,从掩面到惊叫。 当片尾那一幕再次出现时,凯特惊得整个人都缩成一团。 电影结束后,她久久不语,出了影院,才轻声说:“你说得对,这片……太吓人了,而且导演真是个天才。” 麦克笑了,笑得有点骄傲:“我说吧,这片不只是恐怖,是天才的游戏。” 几天后,麦克又上网发帖: “第二刷依然震撼。女朋友都被吓哭了。导演太懂观众的心理了。” “这不是恐怖片,这是信仰。” 很快,他的帖子被顶上了热门。成千上万的人在下面留言:“我也是看了你帖子才去的!” 而此刻,在远处的洛杉矶高层写字楼里,王轩看着后台数据的增长曲线—— 讨论热度、影评数量、票房走势——一切都在指数级上升。 一部电影的力量,在底层的便利店夜班青年身上开花结果。 麦克不知道的是,他和成千上万个像他一样被震撼的普通观众,正在构成王轩最强大的宣传机器。 这场恐惧的浪潮,已经从银幕,蔓延到了整个美国的夜色之中。 时间回到电影首映首日。 同期上映的影片还有—— 《蜘蛛侠2》,正统超级英雄大片。只不过现在的超级英雄还没起飞,而且已经上映两周了,票房乏力。 另外就是《我,机器人》,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特效炸裂,算的上是最大对手了。 还有梦工厂的动画片《怪物史瑞克2》也在顽强吸金。 任何一部都比《电锯惊魂》体量大、投资高、排面足。 狮门影业内部一度担心,这部“低成本血浆片”可能会被大制作直接压垮。 结果当然是出乎大家意料。 星期五,也就是上映首日,《电锯惊魂》拿下了420万美元的票房,同时《蜘蛛侠2》票房是350万美元,《我,机器人》票房是680万美元,《怪物史莱克2》660万美元。 目前《电锯惊魂》排第三。 狮门影业的票房统计部门连夜加班。 几个数据分析员反复确认报表,才敢发出去。 这样的票房结果其实是意味着——《电锯惊魂》的每家影院平均上座率远高于《我,机器人》!毕竟《我,机器人》可是有三千多块银幕,差不多是《电锯惊魂》的两倍了。 好莱坞的影院经理们最敏锐的嗅觉不是看导演,而是看观众。 他们发现,《电锯惊魂》的午夜场几乎场场爆满。 而且观众离场时的神情极为复杂——有人沉默不语,有人满脸后怕,还有人一脸震撼,嘴里反复念叨着:“卧槽……原来是他!” 到了周六,票房排第一的依旧是《我,机器人》700万美元,排第二的成了《电锯惊魂》的680万美元,《怪物史莱克2》排到了第三,670万美元。 周日完全反超,《电锯惊魂》来到了720万美元,首周末高达1820万美元。也成了北美单日票房冠军。 有记者在amc影院外采访,一位女大学生颤着声音说:“我看到最后那一幕的时候,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我以为那具尸体真的死了!” 另一位中年男子笑着摇头:“这片太精彩了。那反转让我喘不过气。” 还有人干脆在论坛发帖:《电锯惊魂》不是电影,是噩梦。 影评网站上,《烂番茄》的新鲜度已经达到了79%,评论区一夜之间突破上万条,而且观众的平均打分超过80分。 imdb上短短一周内,评分从7.3涨到8.2。 有人骂它血腥猎奇,但更多的人说:“这是近十年最聪明的恐怖片。” 第二个周末,《电锯惊魂》的票房几乎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突破2500万美元。 狮门影业立刻召集院线谈判。 在比佛利山的一家酒店会议室里,狮门影业发行总监皮尔森拍着桌子:“绅士们,我们要更多荧幕!这片的观众复看率太高了,他们在社交网站上疯传视频片段、讨论结尾反转,影院外都在排队。你们值得更多的场次!” 谈判持续了四个小时。 最终,amc、regal、cinemark三大院线一致同意,从下周起为《电锯惊魂》增加700家影院的放映规模。 到了第三周,《电锯惊魂》的排片数突破2300家,总票房超过8000万美元。 王轩——这个神秘的华裔导演的名字,也被好莱坞各大报纸提上了头版。 评论界开始认真研究这个现象。 有人惊叹于它的宣发策略——从街头事件到病毒式传播,从话题恐惧到全民参与。 有人分析它的叙事结构,称之为“密室逃脱的革命”。 也有人纯粹被最后那句“game over”吓得睡不着觉。 电影院外,排队的年轻人高举着电锯玩具自拍,脸上写着期待。媒体人形容那是一场“恐惧的嘉年华”。 王轩坐在洛杉矶的办公室,透过落地窗,看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影院街区,嘴角微微上扬。 ——这一次,他用一场“锯人事件”,锯开了好莱坞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