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孩子:挑战》三大核心支撑点(1)
时阅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节 破解之道:让孩子的“错误目标”失效 理解了这四个错误目标,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坏行为”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对,而是他们在归属感和价值感缺失时,所采取的“错误尝试”。 想要纠正这些行为,关键不是批评、惩罚,而是找到行为背后的错误目标,然后让这个目标失效。 就像德雷克斯所说:“让他的风,无帆可吹。” 比如,面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父母不需要批评他“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也不需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关注他,而是可以平静地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想让我陪你,等我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就来陪你玩15分钟。” 然后坚持自己的计划,不被孩子的打扰所影响。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打扰行为无法获得关注,而耐心等待能得到想要的陪伴时,就会放弃不当行为。 面对权力斗争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退出战场”,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可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 比如“你想先写语文作业,还是先写数学作业” “你想穿红色外套,还是蓝色外套”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自主选择权时,就不会再通过反抗来证明自己的权力。 面对报复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修复关系,而不是追究责任。 可以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妈妈之前忽略了你的感受,对不起。” 然后倾听孩子的委屈,让他把心里的愤怒和不满说出来。 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理解,报复的动力自然就会消失。 面对自暴自弃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降低期待,寻找闪光点”。 不要批评他“你怎么这么差”,而是从细微之处鼓励他:“你今天自己主动拿起了书本,已经很棒了” “这道题你虽然没做对,但思路很特别”。 通过小的成功,帮助孩子重建价值感,让他知道“我能行”。 说到底,破解孩子错误行为的核心,就是满足他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爱、被尊重、被需要时,就不会再通过不当行为来寻求关注和证明自己。 《孩子:挑战》中散落着34条育儿原则,提炼出来就是这三大点核心,它们相互支撑,想要构建平等合作的亲子关系就需要掌握三大实践的核心方法: 1、尊重与平等 2、用自然后果与逻辑后果来取代惩罚与奖赏 3、只有鼓励与独立才能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我们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后,接下来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动。 一、尊重与平等这是“关系的底色” 德雷克斯认为,民主家庭的核心是尊重与平等。 父母和孩子虽然在年龄、阅历上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尊重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恩赐”,而是亲子关系的底色。 这种尊重是双向的:既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 尊重孩子:是我们要充分信任他的能力,给予他的选择权。 尊重孩子,首先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把他当成“什么都不会的小宝贝”。 很多父母习惯包办孩子的一切,穿衣、吃饭、收拾书包都替孩子做好,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实则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妈妈总是帮5岁的儿子穿衣服,因为她觉得儿子穿得太慢、穿不好。 有一次,妈妈生病卧床,无法帮儿子穿衣,没想到儿子自己慢慢摸索,竟然顺利穿上了衣服,还帮妈妈倒了水。 妈妈这才意识到,不是孩子不会,而是自己没有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尊重孩子,还要给予他适当的选择权。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父母不能替他做所有决定。 从小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能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同时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后,让他选择“吃面包还是吃包子”; 出门时,让他选择“坐公交还是坐地铁”; 周末时,让他选择“去公园玩还是去图书馆看书”。 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决定会影响生活,从而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当然,给孩子选择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限选择”。 父母可以根据情况,给孩子提供2-3个合理的选项,而不是让孩子无限制地自由选择。 比如,不能让孩子选择“要不要上学”“要不要吃饭”,但可以让他选择“什么时候写作业”“怎么安排学习时间”。 一定要 尊重自己:做到不牺牲自我,坚定说“不” 尊重是双向的,父母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很多父母为了满足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兴趣爱好,甚至违背自己的原则。 这种“牺牲式”的付出,不仅会让父母感到疲惫不堪,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变得自私自利。 比如,有的父母明明很累,想休息一会儿,但孩子要求陪玩,就强打精神陪伴; 有的父母不喜欢热闹,但孩子想去人多的地方,就勉强自己陪同; 有的父母觉得某个兴趣班不适合孩子,但孩子哭闹着要报,就妥协报名。 真正的尊重自己,是敢于坚定地对孩子说“不”。 当孩子的要求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违背自己的原则时,父母可以平静而坚定地拒绝,不需要过多解释,也不需要感到愧疚。 比如,孩子晚上10点还要求看电视,父母可以说:“现在已经到睡觉时间了,不能再看电视了,我们明天再看。” 无论孩子怎么哭闹,都坚持自己的决定。 孩子可能会一开始不适应,但慢慢会明白,父母也有自己的底线,不是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尊重自己,也是在给孩子树立榜样。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底线,既要尊重别人,也要学会尊重自己。 这种双向的尊重,才能构建起健康、平等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