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可爱的酷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虽然工期安排相对宽松,但招募足够劳力仍是首要难题。 经过核算,商人们发现其中利润相当可观,每日前往中丞府咨询的商人络绎不绝。 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骊山工程。 虽然剩余劳役不多,但新政规定:服役者不仅享有优厚工钱,还包食宿。 若遇伤病亡故,其家属可获得丰厚补偿。 商人们立刻领会其中深意,纷纷效仿制定工钱标准。 虽不及朝廷工程优厚,但相比以往已是巨大改善。 家中劳力充足者,完全可以兼顾农事与务工,人丁兴旺的家庭优势尽显。 《大秦令》颁布后,民间迅速流传起一首童谣。 这是柴髙特意命人编写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百姓改善生活。 在第二次加急文书中,柴髙还附加了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各郡县培养专职巫女(相当于现代赤脚医生)。 她们既有固定俸禄,又能获得民间报酬。 短短两月间,新生儿成活率显着提升。 咸阳附近更有巫女成功接生五胞胎——这在过去最多只能存活半数。 如今在特殊政策保障下,这些婴儿全部存活。 为此,《大秦民法》新增条款:生育超过三胎者,超出的子女由朝廷承担养育费用。 只要生育第四个孩子,朝廷便会承担抚养之责,每月按时发放粮食等固定补贴,妇人只需专心照料子女即可。 这项政令使大秦的民心凝聚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原本担忧粮草储备不足的李斯经过精密核算,发现只要今年不遇重大灾荒,以当前的赋税收入完全能维持收支平衡。 然而十年后或将面临新挑战——按现有生育趋势推算,届时将迎来人 发式增长。 对此柴髙却持乐观态度,甚至视之为良机。 他早已与嬴政达成共识:待大秦国力充盈之日,便是对外征伐之时。 无论是他亲手打造的重装铁骑、游击轻骑,都将成为匈奴的梦魇。 在柴髙的谋划下,未来十年匈奴将步入衰败周期。 商贾们的财富被抽调用于基建工程,再无法用马匹换取急需的粮食。 即便想要劫掠,也得先过蒙恬这关——虽主动出击胜负难料,但依托长城防御体系固守可谓万无一失。 匈奴人被彻底阻隔在长城之外,如同被扼住咽喉。 待十年后大秦羽翼丰满,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这套连环国策让朝臣们看到了盛世曙光。 人们总愿追随充满希望的明主,这样的朝堂自然生机勃勃。 可如今竟有人要诛杀这蓝图的缔造者,尽管群臣不敢明言,胸中早已愤懑难平。 诸公为何缄默今日之事分明针对柴中丞!治粟内史孟明杰率先拍案而起,中丞大人的农耕新政令下官叹服,近日更收到他亲拟的水利工程方略——虽耗资甚巨,然收益惊人。 这般为国操劳的栋梁,我等岂能坐视 冯去疾拂袖定调:待李斯大人面圣归来自有分晓。 若诸位无要务在身,不妨为柴中丞专议对策。 他目光扫过殿内——幕后主使何人,在座皆心照不宣,只是苦于缺乏实证罢了。 权力之争早已持续多时,自赵高成为胡亥太傅起,朝堂上下便心知肚明,这关乎储君之位。 如今局势确有不同,扶苏公子归国后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转变,不少朝臣与商贾已开始暗中转向。 然而拥立胡亥的赵高显然不会坐视不理,储位之争竟已到了手足相残的地步。 李大人独自归来中丞大人何在 翘首以盼的众人只见李斯入内,却不见柴髙身影。 李大人莫非未向柴中丞言明事态紧急他怎能如此掉以轻心 待李斯转述柴髙反应,众人皆愕然。 这分明是坐以待毙之态,以中丞之智断不会如此行事。 诸位,本官已将利害关系剖析明白,然中丞仅道会谨慎行事,对吾等建议未置可否,只嘱各自安守本分。 中丞此言何意莫非视吾等为无能之辈好心相劝竟遭冷遇! 终究是年少气盛。 若无今日之事,变法大业尚可推进。 如今奸人构陷在前,若仍置之不理,实非明智之举。 此番能否化险为夷,实在难料。 老丞相冯去疾长叹一声。 虽与柴髙交往不深,但其子冯劫日日与中丞共事,对其为人颇为了解。 若这般为国尽忠的栋梁之才折损于奸佞之手,叫他如何心安 李斯亦叹息落座。 虽已遣子再度提醒,然李戡回报称中丞回应恐更令人震惊。 观柴髙车驾直往宫城而去,显是早有准备。 只是那车中包袱所装何物,能否抗衡赵高这般劲敌,实在令人忧心。 冯家与蒙家联手对抗赵高却未能占得上风,反而被赵高抢占先机,连扶苏也被迫离开咸阳。 众人对赵高的诡计颇为忌惮,但这位柴中丞似乎总能轻易让老谋深算的赵高束手无策。 显然,中丞大人并非无计可施,而是根本未将赵高放在眼里。 毕竟旁观双方争斗多年,他对这些人的手段了如指掌。 赵高最擅长以隐秘手法达成目的,尤其是借星象与征兆行事,令人防不胜防——毕竟无人精通此道。 今日众人总算见识了大秦中丞的厉害,竟逼得一向自负的太史令不敢应战,可谓替冯家与蒙家出了一口恶气。 当年赵高假借星象诬陷扶苏之师为儒家,才导致他们落得如此下场,足见此人的布局能力何等可怕。 就连素来自负的李斯也不知如何应对,更别提冯去疾与蒙志了。 若柴髙知晓李斯的想法,恐怕会直言:按原本的历史,李斯父子正是死于赵高之手。 事实上,不仅李斯,冯家与蒙家最终也败在赵高手中。 此人的谋局之深,当世无人能解。 然而赵高万万没想到,今 要面对的竟是一个来自未来的异数。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柴髙对赵高的伎俩洞若观火,这些手段在他看来不过是儿戏。 若连这等阴谋都能让他中招,岂不是白穿越一遭 “冯相不必过于忧虑,中丞大人似已成竹在胸。 ”李斯缓声道,“听犬子李戡所言,他今日将独自入宫面见陛下,虽未言明所为何事,但想必是良机。 ” “难怪他如此自信,我等始终未能揣摩透陛下的心思,独自面圣更是绝无可能。 ” “正是。 既有柴中丞向陛下阐明,我等倒可安心。 今日便散了吧,但若中丞需诸位声援时,还望各位仗义执言,莫让他孤立无援。 ” 众人欣然应允,只要中丞无恙,追随他便是幸事。 待人群散去,只剩冯去疾、蒙志与李斯时,冯去疾忽然问出一句令李斯冷汗涔涔的话—— “李大人,依您之见,中丞辅佐的扶苏公子与赵高扶持的胡亥,究竟谁更胜一筹还望李大人指点。 ” 冯去疾并非有意为难李斯,只是想探明他的立场。 在柴髙未现身时,李斯始终态度模糊,但自柴髙出现后,冯去疾察觉李斯逐渐倾向扶苏,甚至比自己更亲近柴髙。 “冯相何必多此一问李某从前不涉两位殿下之争,如今既已明朗,不妨直言——李某支持中丞辅佐的扶苏殿下。 ” 如此直截了当的回答,令冯去疾一时语塞。 这已是最清晰的表态:只要柴髙在,李斯便是扶苏一派。 “既然如此,我等自当同心。 李大人以为,此次柴中丞与赵高相较,胜算几何” “冯大人,令郎常与柴中丞往来,应当清楚他的为人。 中丞看似散漫,却对关键之事极为缜密。 ” 见冯去疾与蒙志仍有疑虑,李斯耐心解释。 他虽也有担忧,但儿子的分析不无道理。 “柴中丞行事力求尽善尽美。 变法看似必死之局,为何能成正因他连陛下都算在其中。 ” 李斯不禁失笑。 当初变法时,儿子还求他救柴髙,谁知未等出手,事态已平息。 或许这便是大智若愚吧。 他点头之余,仍不免忧虑——毕竟儿子在柴髙麾下任职。 可一想到柴髙那副漫不经心的模样,他又觉牙根发痒。 这家伙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柴髙的自信源于对始皇的洞察。 这位君王虽迷信,却更看重江山社稷。 在大秦与皇权之间,他甚至愿为大秦让步,足见其清醒。 既如此,只需破除虚妄,便无惧构陷。 经他剖析,嬴政虽未全然释疑,但对诸多异象已能理性看待。 尤其柴髙一语道破关键:若真有神谕,岂会用大秦小篆必是甲骨文之类古字。 (嬴政被这句话点醒,他忽然明白为何有些提示晦涩难懂,而有些却一目了然——这不过是有人刻意为之。 那些看不懂的,或许才是真正的天机,就像眼前这位来历成谜的中丞大人。 虽然中丞坚称这些未卜先知的本事来自梦境,但嬴政清楚:凡人纵有一梦千年的奇遇,所见也多是过往云烟。 能预见未来之人,世间罕有。 更令他在意的是,这位准国婿竟能说出尚未登场的韩信之名。 爱卿既知这些人日后所为,为何不早早铲除,任其祸乱大秦嬴政终于问出盘桓已久的问题。 既然能预见祸端,为何坐视不理 陛下可会插手鹰兔相争中丞的反问让嬴政恍然。 未发生之事,终究不能定罪。 朕实在好奇爱卿的应对之策。 嬴政把玩着酒樽,忽然话锋一转:知情不报,该当何罪 赢英适时斟酒劝解:父皇莫要为难他了。 若过 露,反易打草惊蛇。 嬴政会意,他素知中丞行事缜密,从不妄言。 朕倒有个绝妙惩罚。 嬴政眼中闪过促狭,赢英,回去将中丞的事迹说与姐妹们听,看看哪两位公主愿嫁入中丞府。 柴髙闻言变色,刚欲起身逃席,却被四周带笑的禁军逼回座位。 陛下,臣已有家室,岂敢委屈公主他望向嬴政父女,眼中尽是恳切,政治联姻,何来幸福可言 你错了。 嬴政正色道,能嫁你这样的贤臣,是她们的福分。 若朝中多几个如你这般的栋梁,朕怎会舍得将三个女儿都许给你 嬴政目光冷峻,他有个女儿许配给了王赍,这并非良配。 武将性命如纸薄,他不愿女儿早早守寡。 父王说得对,我们这些公主最好的归宿就是嫁给父王器重的大臣。 从前公主多是送去和亲,远嫁异邦哪有在故土舒坦。 赢英直言不讳,对这位千古一帝非但不惧,反倒透着几分亲昵。 既然父王给了夫君这般机遇,赢英自当为夫君好好物色。 姐妹们有能歌善舞的,不过夫君未必需要,倒是精于持家理财的更合适,夫君意下如何 柴髙轻叹,史书上记载的公主们大多命运多舛,即便在后世强盛的朝代也难逃和亲的命运。 公主尽可宽心,请转告诸位公主:只要始皇帝在位,柴髙必让四方来朝。 大秦绝不会再靠送出公主换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