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份未来的奏折
惆怅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计划已定,王秀便立刻开始着手实施。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花光了身上大部分的积蓄,买来了上好的纸张和笔墨。 然后,他将自己在沙盘上反复推演了无数遍的奏疏,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下来。 这不仅仅是一份奏疏,更是一件艺术品。 王秀在操控王缙的过程中,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每一个字都写得力透纸背,笔走龙蛇。 他要确保,当这份奏疏出现在御案上时,首先在“颜值”上,就能给皇帝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奏疏的标题,他反复斟酌,最终定为: 《论姚州之患,防微杜渐,安边定南策》。 标题起得又长又唬人,一看就很有水平。 正文部分,他更是字斟句酌,将后世论文的严谨逻辑,和唐代奏疏的行文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开篇先引经据典,大谈边疆安定的重要性,拔高立意。 接着,话锋一转,以一种“臣夜观天象,心有所感,结合武库图籍,推演西南边情”的玄学方式,指出了姚州地区目前存在的巨大隐患。 他没有直接说“明年会叛乱”,而是用一种“若不加防范,恐生肘腋之变”的委婉语气来预警。 这样既能达到目的,又不会显得太过惊世骇俗,让人把他当成妖言惑众的疯子。 紧接着,他便将自己那套“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分条列款,详细阐述。 从人事任免,到税赋改革,再到军事策略,最后到长远的文化融合。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整篇奏疏,洋洋洒洒近三千言,引经据典,数据详实,逻辑清晰,堪称典范。 王秀自己读了一遍,都忍不住拍案叫绝。 别说是在唐代,就算把这份东西放到现代,都算是一篇高质量的区域政策分析报告。 他相信,任何一个有政治眼光的君主或者大臣,看到这份奏疏,都绝对不可能等闲视之。 写完奏疏,王秀将其小心翼翼地封好,准备第二天就递上去。 他选择的递交方式,是兵部武库署的正常渠道。 他要的就是让这份奏疏,经过所有该经过的程序,被兵部的官员看到,被宰相们看到,最终再呈到皇帝面前。 他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份惊世骇俗的奏疏,是出自他这个从六品宣节校尉,李多祚的门人,王缙之手! 他要主动地,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第二天一早,王秀操控着王缙,怀揣着那份足以改变他命运的奏疏,来到了武库署。 官署里一如既往的平静,同僚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闲聊,或者趴在桌案上打盹。 看到王缙进来,那个山羊胡同僚赵德又凑了上来。 “王校尉,今天来得挺早啊。” “赵兄早。”王缙平静地回了一礼。 “看你这春风满面的,是不是又有什么喜事啊跟哥哥我说说。”赵德挤眉弄眼地说道。 王缙微微一笑,从怀里拿出那份封好的奏疏,在他面前晃了晃。 “没什么喜事,就是写了份奏疏,准备呈给圣上。” 赵德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 “奏疏王校尉,你没开玩笑吧就咱们这清水衙门,你一个宣节校尉,写什么奏疏啊” 周围几个闲着的同僚也听到了,都围了过来,脸上带着看热闹的神情。 在他们看来,一个武库署的小官,不好好混日子,居然跑去写什么奏疏,简直就是不务正业,哗众取宠。 “王校尉,不是我说你,你刚当官,不懂这里面的门道。咱们这种小官,写了奏疏也递不上去,就算递上去了,也到不了圣上跟前,白费力气。”一个年长的官员好心劝道。 “是啊是啊,有那功夫,还不如多去郡王府走动走动,那才叫正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言语间充满了不解和嘲讽。 王缙(王秀)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知道,这些人,和他,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 他们的眼界,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整个大唐的星辰大海。 “多谢各位指教。”王缙淡淡地说了一句,便不再理会他们,径直走向了武库署主官,武库令的公房。 武库令是一个五十多岁,没什么精神的老官僚。 他看到王缙进来,又看到他手里的奏疏,反应和外面那些人差不多,也是一脸的惊奇和不解。 “王校尉,你这是……” “下官王缙,有感于国事,特撰写奏疏一封,恳请大人代为呈递。”王缙不卑不亢地说道,双手将奏疏奉上。 武库令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 他掂了掂奏疏的分量,又看了看封面上那几个写得龙飞凤舞的大字,眉头皱得更深了。 “王校尉,你……可知上奏国事,乃是宰相重臣之责。我等小官,妄议国政,可是要担干系的。”他提醒道。 “下官知道。”王缙的语气平静但坚定,“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下官既有所见,便不敢隐瞒。至于其中是非对错,自有圣上与各位相公裁断。若因此获罪,下官一人承担,绝不牵连大人。” 武库令被他这番话说得一愣。 他盯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看了半天,从对方的眼神里,他看不到一丝一毫的退缩和玩笑。 那是一种纯粹的,为了某种信念而一往无前的执着。 他沉默了半晌,最终叹了口气。 “也罢。既然你心意已决,本官便为你呈递一次。不过,这奏疏要先经由兵部侍郎审阅,再交由政事堂的相公们共议,最后才能决定是否呈给圣上。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你的奏疏都可能石沉大海。” “下官明白,有劳大人了。”王缙深深一揖。 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成功了第一步。 这份奏疏,只要离开了武库署,进入了兵部,就必然会引起波澜。 兵部尚书宗楚客,是武三思的死党。 他看到这份出自“李多祚党羽”之手的奏疏,绝对不可能无动于衷。 一场针对他的风暴,即将拉开序幕。 王缙走出武库令的公房,外面的同僚们还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 他没有理会,只是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天空。 天色晴朗,阳光明媚。 但他知道,洛阳城的天,马上就要因为他这份小小的奏疏,而风起云涌了。 王缙拿着那份誊抄好的奏疏,深吸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即将要递上去的,不仅仅是一份奏折,还是一份来自一千多年后的“标准答案”。 这是一场豪赌,赌上了他王缙的身家性命,也赌上了整个王氏家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