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悟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虽然在慕容老魔的记忆中已经对储物袋有了了解,但看到神识中这个直径有一百来米的球形空间时,杨致远心里也是大为惊叹。【零↑九△小↓說△網】

带着好奇的心,杨致远的神识仔细的观察着这个储蓄带袋内的空间。

在球形空间的外壁上,玄奥的符文烙印其上,不时闪烁着光辉,维持着储物袋内空间的存在和稳定。

球形的空间中,静止漂浮着不少的东西,杨致远仔细的梳理了一下。

储蓄袋内的东西比较杂乱,几枚玉简,三把长剑法器,一个炼丹炉,几张符箓,一些符纸,十多个玉瓶,几套衣服,五六个玉匣,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木匣,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有些是练丹的有些是练器的材料。

收拾收拾愉快的心情,杨致远将青木道人所用的飞剑捡了起来,没有了青木道人的驱使,飞剑不复青光闪烁的凌厉样子,变成了一把如匕首般的小剑。

拿着飞剑,杨致远仔细打量,对于炼制飞剑的方法很是心动,杨致远就听说过飞剑的传说,对于飞剑,杨致远也很是向往。

在慕容老魔的记忆中,拥有一种炼制飞剑的方法,杨致远压下自己蠢蠢欲动的心,将飞剑收入了储物袋中。

看了看两具尸体上的衣物,在这样的争斗中都没损坏多少,特别是慕容老魔的衣物,还都是完整的。

虽然是这个世界的修行者所穿的衣物,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不错的法器,具有妙用,但杨致远可没有穿从死人身上拔下来的衣物的习惯,再说储物袋里都还有几套。

将慕容老魔的尸体移到青木道人所在的坑里,看着死前争斗,现在死后躺在一个坑里的两人,杨致远说不出有什么感受,只在心里叹息一声。

埋好两具尸体,以防自己有什么遗漏的地方,杨致远神识往周围仔细一扫,在不远的树杆中发现了一根青绿色的细针。

一见细针的样子,杨致远就知道是件不错的宝贝儿,心念一动,细针从树杆中飞到手中。

见没什么遗漏,杨致远判断了一下方向,远离了这个被争斗破坏得一塌糊涂的地方。

出来了这么久,家人可能也开始担心了,有了这么大的收获,杨致远也没了再在深山里的心思。

虽然想着回家,但杨致远也没有直接往家里去,而是收敛了气息在深山里乱转。

晚上,找了个山洞,杨致远将慕容老魔储物袋里的东西都给清理了一下。

相比于青木道人的储物袋,慕容老魔的储物袋里的东西要富裕了许多。

将两人储物袋中的玉简都拿出来,杨致远一个一个的查看着玉简中的东西,从慕容老魔的记忆里,杨致远已经知道了玉简的用法。

青木诀,两部分血影神功残篇,器典,赤火诀,两份玄灵录,天罡剑法,土遁术,丹药录,符典。

看着面前一字排开的玉简,杨致远长出了一口气,深思了会儿,将玉简都收了起来,没有仔细查看玉简中的内容。

盘膝坐在洞内,杨致远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御风术的修炼方法。

虽然体内真元所剩无几,但御风术并不是什么难以修炼的法术,依法而行,没一会儿,杨致远的身体就漂浮于空中,显然是修炼成了。

不过由于是在洞中,杨致远也不知道自己施展御风术能飞多快。

修炼完御风术,杨致远拿出了青木针,自己的真元所剩无几,青木针正好可以用神识驱使,威力巨大,还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对于现在的杨致远来说要是碰上什么危险,是个不错的攻击方法。

在杨致远的神识操控下,青木针在洞中飞舞着,有时深深的刺入坚硬的洞壁之中。

虽然刚开始青木针飞得并不如意,但没过一会儿,杨致远操控得越发如意,青木针随着杨致远的心意在洞中上下翻飞。

收了青木针,杨致远没有再管储物袋内的东西,将慕容老魔留下的灵石拿了两颗握在手中,从灵石中吸取灵气回复体内的真元。

天地间的灵气太过稀薄,要是不用灵石,杨致远打坐一天可能都回复不了多少。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太上遥

太上遥

帝衣戏旦
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是我辈。
军史 连载 122万字
变成女生后,女主追求不一样的我

变成女生后,女主追求不一样的我

梓瑶子
[系统+变百+变身+腹黑]穆瑶穿书了上一刻还是刚刚毕业的高考生,下一刻双眼一黑,穿越到了刚刚才追完在小说里,成为前期经常欺负女主的恶毒女二号穆瑶看了看自己一米五的身高穆瑶:为什么全世界的穿越文,都是一米五啊!那照这样下去,女主是不是还应该重生啊系统:平时没少追文吧?放心,有我在,又不会断手断脚就在穆瑶准备跑路时,一个熟悉的人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内容偏向于日常,非复仇)
军史 连载 52万字
想见你之芝兰叙

想见你之芝兰叙

渭川田家
青春应当是浓烈灿烂的他们有一见钟情的初遇,也有相互救赎的奔赴可是.....他们的结局也不应该一个没能成年一个锒铛入狱
军史 连载 63万字
古人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

清音妙画尊
一部跨越黄帝一生的恢弘史诗,揭秘从实践到理论的诞生传奇!不止是历史,更是源自上古的养生真言。这部小说以黄帝的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从实践到理论、从诞生到传承的全过程。黄帝自幼聪慧,目睹部落疾苦后立志学医。他拜岐伯为师,亲尝百草、学习阴阳五行。为求精进,他周游天下,博采各地医疗之长。后于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完善了中医的哲学根基。最终,黄帝与岐伯等共同整理毕生所学,编撰成,确立了中医"治未病&#34
军史 连载 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