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上篇 乃粒》译文 (第2/3页)
一只简单的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原文】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粘带暑气(勤衣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若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祟在种内,反怨鬼神)。
凡稻撒种时,或水浮数寸,其谷未即沉下,骤发狂风,堆积一隅,此二灾也。谨视风定而后撒,则沉匀成秧矣。凡谷种生秧之后,防雀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①,则雀可驱矣。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则损折过半,此四灾也。邀天②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后,亩土肥泽连发,南风薰热,函③内生虫(形似蚕茧),此五灾也。邀天遇西风雨一阵,则虫化而谷生矣。凡苗吐穑④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出。凡木母火子⑤,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坟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为水浸,朽烂之极,所谓母质坏也。火子无附,脱母飞扬。然阴火不见阳光,直待日没黄昏,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飘游不定,数尺而止。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见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奋梃击之,反有“鬼变枯柴”之说。不知向来鬼火见灯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经人间传灯者⑥,总属阴火,故见灯即灭)。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⑦,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臼中亦多断碎),此七灾也。汲灌之智,人巧已无余矣。凡稻成熟之时,遇狂风吹粒殒落,或阴雨竞旬,谷粒沾湿自烂,此八灾也。然风灾不越三十里,阴雨灾不越三百里,偏方厄难亦不广被。风落不可为。若贫困之家,苦于无霁,将湿谷升于锅内,燃薪其下,炸去糠膜,收炒糗⑧以充饥,亦补助造化之一端矣。
【注释】
①立标飘扬鹰俑:插上竹竿,在上面拴上可以飘扬的假鹰。
②邀天:期盼上天。
③函:此指刚生出尚未展开的新叶。
④吐穑:抽穗。
⑤木母火子:宋应星按古代五行相生说,以为火生于木,故木为母,火为子。
⑥未经人间传灯者:古时日常用火,多靠保存火种,日日相传,或从人家借火。
⑦颖栗:生成稻穗并形成稻粒。
⑧炒糗(qiǔ):作为干粮的炒米。
【译文】
早稻种子在初秋时收藏,如果中午在烈日下曝晒,种子内的热气还没散发就装入谷仓,之后封闭谷仓又太急的话,稻种就会带暑气(太勤快的农家反倒会受这种灾害)。第二年播种之后,田里的粪肥就会发酵使土壤温度升高,再加上东南风带来的暖热气息,整片稻禾就会如同受到火烧一样发灾,这会给禾苗和稻穗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稻子的第一种灾害。如果稻种等到晚上凉了以后再入谷仓,或者是在冬至的数九寒天时节收藏一缸冰水、雪水(立春之后收藏的就会没有效果)。到来年清明浸种的时候,每石稻种泼上几碗,暑气就能够立刻解除,这样一来,任凭东南风吹拂带来多高的温度,禾苗稻穗都会长得很旺盛(因此病根便是在稻种里面,有人却无知地去埋怨鬼神)。
播撒稻种时,如果田里积水过深,稻种没有来得及沉下,这时猛然刮起了狂风,谷种就会堆积在秧田的一个角落,这是第二种灾害。因此要注意在风势平定以后再播撒稻种,种子就能均匀地沉下并育成秧苗。稻种长出秧苗之后,就怕成群的雀鸟飞来啄食,这是第三种灾害。在稻田中竖立一根杆子,上面悬挂些假鹰、假人随风飘扬,就可以驱赶雀鸟了。移栽的稻秧还没有完全扎根的时候,一旦赶上阴雨连绵的天气,这样就会损坏一大半,这是第四种灾害。只要求得连续三个晴天,秧苗就能全部成活了。秧苗返青长出新叶之后,土壤里的肥力不断散发出来,再加上南风带来的热气一熏,禾稻的叶鞘及茎秆里就会生虫(形状就像蚕茧一样),这是第五种灾害。盼望老天这时能遇上一阵西风雨,害虫就能被消灭,而禾稻便可以正常地生长了。
禾稻抽穗之后,夜晚“鬼火”四处飘游烧焦禾稻,这是第六种灾害。“鬼火”是从腐烂的木头中散放出来的。木与火如同母与子,火藏在木头之中,木头不坏的时候,火也就永远藏在木头里面。每逢多雨的年份,荒野中的坟墓多被狐狸挖穿而塌陷,坟里面的棺材板子被水浸透而腐烂,这就是所谓母体坏了,火子失去依附,于是离开母体而四处飞扬。但是阴火是见不得阳光的,只能等到黄昏太阳落山以后,这种鬼火才从坟墓的缝隙里冲出来,但又不能飞得更高,只能在几尺高的地方飘游不定。禾叶和稻穗一旦遇上立刻就被烧焦。驱逐“鬼火”的人,一看见有树根处有火光,便以为是鬼,举起棍棒用力去打,于是就有了“鬼变枯柴”的说法。他不知道“鬼火”向来都是一见灯光就会消失的(没有经过人们灯火传燃的都属于阴火,所以一见到灯光就熄灭了)。
秧苗自返青到抽穗结实,早熟稻每蔸需要水量三斗,晚熟稻每蔸需水量五斗,如果没有水就会枯死(快要收割之前如果缺少一升水,谷粒数目虽然还是那么多,但米粒会变小,用碾或臼加工的时候,也会多有破碎),这是第七种灾害。在引水灌溉方面,人们的聪明才智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了。
稻子成熟的时候,如果遇到刮狂风,它就会将稻粒吹落;如果遇上连续十来天的阴雨天气,谷粒就会受水湿后自行腐烂,这是第八种灾害。但是风灾的范围一般不会超过方圆三十里。阴雨成灾的范围一般也不会超过方圆三百里,这都只是局部地区的灾害,涉及的范围并不很广。谷粒被风吹落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贫苦的农家遇到阴雨天时,可以把湿稻谷放在锅里,烧火爆去谷壳,做炒米饭来充饥,这也算是度过天灾的一种补救办法吧。
水利
【原文】
凡稻防旱借水,独甚五谷。厥土沙、泥、硗①、腻②,随方③不一。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④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不用水时,栓木碍止,使轮不转动)。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
其浅池、小浍⑤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
【注释】
①硗(qiāo):瘦土。
②腻:肥土。
③随方:根据地方。
④枧(jiǎn):水槽。
⑤浍(kuài):水沟。
【译文】
在“五谷”之中,水稻是最怕旱情的,比其他各种谷物需要的水量更多。稻田的土质有沙土、黏土及地力贫瘠、肥沃的差别,各地情况都不一样。有的稻田灌水三天之后干涸了,也有的半个月以后才干涸。如果天不降雨,就要靠人力引水浇灌来补救。
靠近江河边有使用筒车的,先筑个堤坝来阻挡水流,使水流绕过筒车的下部,冲激筒车的水轮旋转,并装水进入筒内,这样一筒筒的水便会倒进引水槽,然后导流进入田里。这样昼夜不停地引水,即便浇灌上百亩田地也不成问题(不用水时,可用木栓卡住水轮,不让水轮转动)。在没有流水的湖边、池塘边,有的使用牛力拉动转盘进而带动水车,有的用几个人一齐踩踏来转动水车。水车车身长的达两丈,短的也有一丈。车内用龙骨连接一块块串板,笼住一格格的水使它向上逆行。一人用水车干一整天活儿,大概能浇灌田地五亩,用牛力功效就可以高出一倍。
浅水池和小水沟,如果安放不下长水车,就可以使用几尺长的手摇水车。一个人用两手握住摇把迅速转动,一天的工夫能浇灌两亩田地。扬州一带使用几扇风帆,以风力带动水车,刮风时水车旋转,风停止水车不动。这种车是专为排涝使用的,排除积水以便于栽种。因为是用来排涝而不是用于取水灌溉的,所以并不适于抗旱。至于使用桔槔和辘轳取水灌溉,那工效就更加低了。
麦
【原文】
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矿;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①,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②,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磨面以为捻头、环饵、馒首、汤料③之需,而饔飧不及焉④。种余麦者五十分而一,闾阎作苦⑤以充朝膳,而贵介⑥不与焉。
矿麦独产陕西,一名青稞,即大麦,随土而变。而皮成青黑色者,秦人专以饲马,饥荒,人乃食之(大麦亦有粘者,河洛用以酿酒)。雀麦细穗⑦,穗中又分十数细子,间亦野生。荞麦实非麦类⑧,然以其为粉疗饥,传名为麦,则麦之而已。
凡北方小麦,历四时之气,自秋播种,明年初夏方收。南方者种与收期时日差短。江南麦花夜发,江北麦花昼发,亦一异也。大麦种获期与小麦相同,荞麦则秋半下种,不两月而即收。其苗遇霜即杀,邀天降霜迟迟,则有收矣。
【注释】
①烝民粒食:老百姓以粮为食。
②腹焉:其中部。
③捻头、环饵、馒首、汤料: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花卷、面饼、馒头及汤面馄饨之类。
④饔飧(yōnɡ sūn)不及焉:常用的主食则麦粉不在其内。
⑤闾阎(lǘ yán)作苦:在市井百姓中做苦力的人。
⑥贵介:富贵之家。
⑦细穗:细小的麦穗。
⑧荞麦实非麦类:在现代的植物分科中,麦为禾本科,而荞麦属蓼科。
【译文】
麦子有好多种。小麦叫做“来”,是麦子中最主要的一种。大麦有叫做“牟”的,也有叫做“矿”的。其他的杂麦有叫做“雀”的,有叫做“荞”的。都是因为它们的播种时间相同,花的形状相似,又都是磨成面粉用来食用的,所以都称为麦。
在我国,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老百姓吃的粮食当中,小麦占了一半,而黍子、小米、稻子、高粱等加起来总共占了一半。最西向到四川、云南,东向到福建、浙江以及江苏和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方圆六千里之中,种植小麦的大约占了二十分之一。将小麦磨成面粉用来做花卷、饼糕、馒头和汤面等食用,但早晚正餐都不用它。种植其他麦类的只有五十分之一,民间贫苦百姓拿来当早餐吃,富贵人家是不会吃它们的。稞麦只产在陕西一带,又叫青稞,也就是大麦,它随土质的差别而皮色相应变化,陕西人专门用它来喂马,只有在饥荒的时候人们才吃它(大麦也有带黏性的,在黄河、洛水之间的地区人们用它来酿酒)。雀麦的麦穗比较细小,每个麦穗中又分长开十多个麦粒,这种麦偶尔也有野生的。至于荞麦,它实际上并不算是麦类,但因为人们也用它磨粉来充饥,麦的名称流传下来,所以也就归为麦类了。北方的小麦,经历秋、冬、春、夏四季的气候变化,秋天时候播种,第二年初夏时节才收获。南方的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的时间相对短一些。江南麦子晚间开花,江北麦子白天开花,这也算一件奇事。大麦的播种和收割的日期与小麦基本相同。荞麦则应在中秋时播种,不到两个月就可以收割了。荞麦苗遇到霜就会冻死,所以希望得天时,降霜的时间相对晚些,荞麦就可能获得丰收了。
麦工
【原文】
凡麦与稻,初耕垦土则同,播种以后则耘耔诸勤苦皆属稻,麦惟施耨①而已。凡北方厥土坟垆易解释②者,种麦之法耕具差异,耕即兼种③。其服牛起土④者,耒不用耕,并列两铁于横木之上,其具方语曰镪⑤。镪中间盛一小斗,贮麦种于内,其斗底空梅花眼。牛行摇动,种子即从眼中撒下。欲密而多,则鞭牛疾走,子撒必多;欲稀而少,则缓其牛,撒种即少。既播种后,用驴驾两小石团压土埋麦。凡麦种紧压方生。南地不同北者,多耕多耙之后,然后以灰拌种,手指拈而种之。种过之后,随以脚根压土使紧,以代北方驴石也。
耕种之后,勤议耨锄。凡耨草用阔面大镈⑥,麦苗生后,耨不厌勤(有三过四过者),余草生机尽诛锄下,则竟亩精华尽聚嘉实矣。功勤易耨,南与北同也。凡粪麦田,既种以后,粪无可施,为计在先也。陕、洛之间忧虫蚀者,或以砒霜拌种子,南方所用惟炊烬⑦也(俗名地灰)。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冀麦实⑧。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
凡麦收空隙,可再种他物。自初夏至季秋,时日亦半载,择土宜而为之,惟人所取也。南方大麦有既刈之后乃种迟生粳稻者。勤农作苦,明赐无不及也⑨。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其性稍吸肥腴,能使土瘦。然计其获入,业偿半谷有余,勤农之家何妨再粪⑩也。
【注释】
①耨(nòu):除草。
②厥土坟垆易解释:其土质疏松易于分解。
③耕即兼种:耕的同时也进行播种。
④服牛起土:套上牛来翻地。
⑤镪:疑为“耩”,北方又叫耧。其具可耕可播,单耕叫耩地,兼播则叫摇耧。
⑥镈:锄。
⑦炊烬:即灶中草木灰。
⑧不冀麦实:不指望收获麦粒。
⑨勤农作苦,明赐无不及也:勤劳的农民付出了劳苦,大自然总是会给他相应的回报的。
⑩再粪:再次施肥。
【译文】
在最初的翻土整地上,种麦子与种水稻的工序相同。但播种以后,种水稻还需要多次耘、耔等勤苦的劳动,麦田却只要锄锄草就可以了。北方的土壤是容易耕作的疏松黑土,种麦的方法和工具都与种稻子有所不同,耕和种是同时进行的。用牛拉着起土的农具,不装犁头,而装一根横木,在横木上并排着安装两块尖铁,方言把它称为“镪”。“镪”的中间装个小斗,斗内盛麦种,斗底钻些梅花眼。牛走时摇动斗,种子就从眼中撒下。如想要种得又密又多,就赶牛快走,种子就撒得多;如要稀些少些,就让牛慢走,撒种就少。播种后,用驴拖两个小石磙压土埋麦种。土压紧了,麦种才能发芽。南方土壤与北方的不同,先将麦田经过多次地耕耙,然后用草木灰拌种,用手指拈着种子点播,接着用脚跟把土踩紧,代替北方用驴拉石磙子压土。
播种后,要勤于锄草。锄草要用宽面大锄。麦苗生出来后,锄得越勤越好(有锄三四次的),杂草锄尽,田里的全部肥分就都可以用来结成饱满的麦粒了。工夫勤奋,草就容易除净,这在南方和北方都是一样的。
麦田应当预先施足基肥,在播种后就不要施肥了。陕西和河南洛水流域,怕害虫蛀蚀麦种,有用砒霜拌种的,南方则只用草木灰(俗称地灰)拌种。南方稻田有种麦子来肥田的,并不要求收获麦粒,当春小麦或大麦还在青绿的苗期时,就把它们耕翻压死在田里,作绿肥来改良土壤,秋收时稻谷的产量必定能倍增。
麦收后的空隙,可以再种其他作物。从夏初到秋末,有近半年时间,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来选种其他一些作物。南方就有在大麦收割后再种植晚熟粳稻的。农民的辛勤劳动,总会得到酬报。荞麦是在南方收割水稻后和北方收割豆或谷子后才种的。荞麦的特性是吸收肥料较多,会使土壤变瘦。但算来它的产量抵得上原先谷物的一半还多,因此,勤劳的农家又何妨再施些肥料呢!
麦灾
【原文】
凡麦妨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种以后,雪、霜、晴、潦皆非所计。麦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则秀华成嘉粒矣。荆、扬以南①惟患霉雨。倘成熟之时晴干旬日,则仓禀皆盈,不可胜食。扬州谚云“寸麦不怕尺水”,谓麦初长时,任水灭顸无伤;“尺麦只怕寸水”,谓成熟时寸水软根,倒茎沾泥,则麦粒尽烂于地面也。
江南有雀一种,有肉无骨,飞食麦田数盈千万,然不广及,罹害者数十里而止。
江北蝗生,则大祲②之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