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于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唐王秀三年(公元前229年)六月中。 项燕移师十万至城父抵御田儋。 赵将田儋闻之项燕来到,不敢战,走,城父之围遂解。 尉缭则趁着项羽去解城父之围的空隙,进取楚国上蔡之地。 楚国丢失了上蔡之地后,楚王深感不安,欲再次迁都。 项燕认为楚国在五十年来已经三次迁都,如果继续迁都,赵国很可能会趁这个机会再攻楚国,届时楚国很可能会丢掉淮水以南所有土地,所以项燕坚决反对迁都。 负刍对此非常生气,可兵权在项燕手上,负刍也不能跟项燕翻脸,只得好言说道:“大将军,咱们如果不迁都的话,如今外边有赵国虎视眈眈,内部还有昭氏、屈氏割据地方,赵国如果打过来,昭氏、屈氏内外并举,我们可就完了。” 项燕听完楚王的话之后,也是陷入了思索。 景氏在赵国的支持下自立,已经给楚国带来了无穷的麻烦,昭氏和屈氏一旦也效仿景氏公然自立,楚国的确会陷入内忧外患…… 项燕挠着头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和楚王说明日再商量,回到自己的府上,项燕关着房门,一个人在房中思索。 项梁推门进去,轻声说道:“父亲,该用饭了。” 项燕当然是没心思用餐的。 项梁只能走过去询问项燕在忧心什么,项燕也没指望项梁能想出办法,但还是把情况对他说了一下。 “这样啊!”项梁听完沉思了一会儿,像是有了主意:“父亲,昔日春申君有门客千人,其中不乏智者,父亲何不效仿春申君,在国中广募门客,一来可以体现出父亲求贤若渴之心,这二来也可以让门客给您出出主意。” 项燕听了以后感觉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在国中大肆招募门客。 短短几天,就有数千人慕名去投奔项燕。 一时之间项燕府上人满为患,而项燕对这些来投奔他的人也是来者不拒,只要是长相姣好的,武艺高强的,项燕一律都会留下。 战国时期也流行颜控,对哪些容貌姣好的男子,世人往往都会高看一眼,相反对那些面目丑陋的,世人都会鄙夷,项燕用人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项燕录用的都是武艺高强的,项燕是武将出身,一直讨厌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说客,所以他的选拔门客时,也会优先录用哪些有武艺的,这些人将来上了战场起码能发挥些作用,总不至于像孟尝君、平原君他们,几千门客里面都没几个能用的。 项燕把招募门客的任务交给了儿子项梁,这一日项梁正坐在大堂前,对那些前来投奔项梁的人进行考核。 那些容貌姣好的,都被优先录用,而那些长得丑的,就只能展露自己的武艺才有机会留下。 几个人拿着兵器,在院子里舞得虎虎生威,项梁看的不时抚掌叫好。 其中有一个叫杜通的男子,把一柄长矛玩的极为丝滑,在场之人无不抚掌称好。 杜通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舞的更加起劲了,但这时他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中年男人,一直抱着胳膊,对他表现的不屑一顾。 这让杜通非常生气,他来到那中年男人面前,质问他说:“你为什么不鼓掌” 中年男人轻面的说道:“我就不鼓掌咋地” 杜通生气了,揪住中年男人的衣领要和他比划比划。 这中年男人却说:“大将军招募门客,要的是才华出众的贤士,而不是只会炫耀武力的武夫,熊和老虎的战斗力,任何人都比不上,如果大将军要的只是这些能打架的,怎么不去把熊和老虎招募为门客呢” 杜通感觉到了侮辱挥拳要打,项梁却喝住了他:“住手!” 杜通回身看到是项梁,已经举起了拳头也只能不甘的放下。 项梁来到中年男子面前,见着中年男子瘦骨嶙峋,面容却十分清癯,双眉疏朗,眼眸深邃似藏万象。一袭素袍,身形颀长,举止间自有超脱尘世的高逸之气。 项梁顿时觉得中年男子不是凡人,急忙向他行礼:“我观先生气宇轩昂,必不是凡人,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中年男人捋着胡须,淡淡的说道:“鄙人姓范,单名一个增。” 项梁又行了一礼:“范增先生,项梁有礼了。” 范增微微拱手算是还礼,这看到在场的很多人都极为不忿,尤其是杜通,更是想冲上去打他。项梁却不觉得生气,更觉得范增是个有本事的人。 项梁主动将范增请到大堂上,两人经过一番长谈之后,越聊越投机,项梁趁机说道:“先生,我和父亲都是粗人,如今国家遇到了麻烦,父亲却没有好的办法,不知先生能否想个计策,令我楚国摆脱困境。” 范增听了以后淡淡的说:“少将军请说吧。” 项梁把楚国目前的困境说了出来,原本项梁以为范增应该要想半天才能回复,却没有想到范增听完之后只是哈哈一笑。 这让项梁十分不解。 范增道:“少将军,大将军忧心昭氏和屈氏,可又不敢贸然出兵解决他们,害怕他们会像景氏那样直接反叛,所以觉得棘手,对吗” 项梁点头:“我正是这个意思。” 范增笑道:“大将军多虑了,其实昭氏和屈氏非常好解决。” “哦”项梁怀疑的看着范增。 范增接着说道:“昭氏、屈氏虽割据地方,但只要大将军不对他们过多逼迫,他们是不会像景氏那样公然的反叛的。” 项梁对这话非常怀疑,昭氏、屈氏都已经逃到地方去割据了,虽然他们没有像景驹那样自立为王,但从楚王的角度来看,他们事实上就已经是反贼了。 这一点昭氏、屈氏全都心知肚明,他们又怎么可能不会反叛 范增解释道:“昭氏、屈氏虽然都逃去地方割据,但他们本质上只是想自保。景氏就不一样了,景驹逃亡到上蔡,明摆着就是想要接受赵国的援助。昭氏、屈氏如果也都做好了反叛的准备,为什么不跟着去上蔡呢” 项梁听了这话以后觉得十分有理,连连点头。 范增又继续说道:“大将军对待昭氏和屈氏,要温和一些,不要逼迫他们,只要大将军不逼迫,他们绝不会反叛。反之,他们就只能打出反旗,以便争取赵国支持。” 项梁说道:“请先生把话说明白些。” 范增道:“大将军可以派人去郢城和黔中,向昭平以及屈颂晓以利害,并且恢复他们的官爵,取消他们叛贼的身份,与他们共同对抗赵国。” 项梁迟疑道:“可是,他们能答应吗” 范增点头道:“只要大将军和楚王的态度够诚恳,他们就一定会答应。道理很简单,赵国已经扶持了景驹,不太可能再扶持他们,他们就算投靠赵国也得不到更多。大将军可以上书给楚王,封昭平为邓侯许他镇守鄢郢,然后再派人去黔中封屈颂为黔侯,表明大将军的诚意。如此一来昭、屈两家一定会与大将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赵国” “先生果然是神人!”项梁对着范增竖起大拇指。 范增这一手实在是高明,主动册封昭平、屈颂,就等于给他们割据地方的行为找到了一层合法的程序,昭平、屈颂也会明白项燕在向他们示好,这样一来昭氏、屈氏都能跟项氏紧密联合。 项梁立即把范增的计策告知了项燕,项燕听后非常惊喜,他对项梁说:“这位范增先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今后你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随后,项燕进宫上书楚王,建议册封昭平和屈颂二人为侯,楚王准之。 于是,楚王的诏书从寿春发出分别送往鄢郢和黔中。 楚王的册封诏书发出的同时,消息也被田秀获知。 田秀听说楚王要册封昭平和屈颂的消息后,立即叫来了李斯、韩非、田继业等人前来商议。 李斯看完这则消息以后,嘶了一声,道:“项燕身边有高人啊!” 田秀点了点头,看着李斯说道:“李斯,屈氏和昭氏一旦接受了楚王的册封,肯定会重新和项燕站到一起,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进一步分裂楚国了,你说寡人该怎么办呢” 李斯眉头紧皱,想着对策。 韩非说道:“丞相,我看昭氏、屈氏也未必会接受项燕的册封吧他们之前打的你死我活,会轻易接受项燕的册封吗” 李斯摇了摇头,说道:“这册封背后诚意十足,昭氏、屈氏为求自保,极有可能答应。咱们若想阻止,需想他法。” 田秀急切道:“那快说说,有何办法” 李斯沉思片刻,道:“可暗中派人前往鄢郢和黔中,离间昭氏、屈氏与项燕。就说项燕此举不过是权宜之计,待楚国局势稳定,定会清算他们。同时,向他们承诺赵国的支持,让他们继续保持独立。” 韩非点头称是:“丞相此计可行。只要昭氏、屈氏心生疑虑,就不会轻易接受册封。” 田秀当即下令,安排心腹之人秘密前往两地进行游说。 郢城曾长期作为楚国的都城,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曾经的郢城商业繁华,人口稠密,乃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大城。 但随着几十年前的鄢郢之战,经过战火的蹂躏以后,郢城早已变得残垣断壁,如今的郢城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废墟,只有城西一小块地方,有部分百姓居住。 楚国为了恢复郢城,在城西修建了一小段城墙,昭平此时就站在这段城墙上眺望远方。 昭华来到昭平身边,欲言又止。 昭平轻叹了一声,带着昭华下去。 俩人从城墙上下去后,昭平才开口道:“出什么事情了” 昭华道:“赵国那边有使者来了。” “哦”昭平眉毛一挑,道:“带我去!” 回到自己的府邸,昭平见到了赵国的使者,使者将一封田秀的亲笔信递给昭平,并把目前的形势说了一下。 昭平听后没有表态只是让人送使者下去休息,使者下去了以后,昭平才拆开田秀的信看了一遍,看完以后昭平顺手把信递给昭华。 昭华看完了之后说:“田秀想扶持我们对抗项燕” 昭平从怀里取出另一封信:“项燕也写信给我,要和我联手对抗田秀。” 昭华犯难了,说道:“我们昨天已经接受了楚王的册封,按说不应该再和田秀接触,可是令尹,田秀这封信,说的也不无道理,项氏和我们是死仇,迟早要对我们动手。” 昭平抬头看向昭华,道:“所以你的意思是” 昭华说道:“令尹,我觉得,咱们还是跟赵国合作比较好!鄢郢虽说残破了点,但距离赵国并不远,赵国的援助可以通过巴蜀以及关中送来,有赵国支持我们怕什么” 昭平听了这话以后,却摇了摇头,显然是不认同昭华这一番话。 昭华疑惑道:“令尹,难道我说的不对吗” 昭平说道:“我们如果答应赵国接受他们的援助,那咱们就是赵国人手上的傀儡,自古以来傀儡都没有好下场。” 昭华说道:“可先前咱们不是还准备引赵军攻占寿春吗” 昭平叹道:“此一时彼一时,当初我们屈景昭三家联合,就算赵军进了寿春以后赖着不走,我们三家合力,也可以把他们赶走。可如今只剩我们昭氏自己,独木难支,一旦引赵军前来,我们昭氏今后就只能依附赵国。再说项燕想联合我们对抗赵国,可见他已有所改变。且楚王册封我们,是示以诚意,若此时与赵国合作,不仅会失信于楚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 昭华听后,低头沉思片刻,觉得昭平所言有理。“那令尹,我们该如何回复赵国使者” 昭平思索片刻,道:“你去告知使者,就说我们感激唐王美意,但楚国乃我等故土,不忍见其被赵国所侵,愿与项氏携手,共抗外敌。” 昭华领命而去。与此同时,黔中的屈颂也收到了赵国使者的游说,他同样陷入了思索,不过屈颂心中也明白,与赵国合作虽能得一时之利,但终非长久之计。 屈颂很快也做出了选择,驱逐赵国使者,与项氏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