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借你手布我的局
墨色江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众人面色微动,但无人出声。 朱标继续道:“我也曾怀疑自己。可我不是要你们信我,而是要你们信自己,信这世上还有不问出身的门路,还有凭本事争一分高下的地方。” 台下,一名身材瘦削的年轻人缓缓举手。 声音略显嘶哑:“殿下真会收下我等我们……没有门第,没有人荐,连一纸寒门举荐都无。” 朱标望着那人,良久不语。 朱瀚从屏后缓步走出,语声平稳:“你叫什么名字” 那人一怔,拱手:“草民名梁温,昌平人。” 朱瀚点头:“那便记下了。梁温,第一名入堂学子。” 众人哗然。 梁温双膝跪地,额头叩地三次,哽咽道:“谢王爷,谢太子殿下!” 朱瀚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这不是施恩,这是正义。你们中若有谁能以真才实学胜过京中士族,那便该得其位。” 讲堂内,气氛顿时变得滚烫。 那日之后,太学旧讲堂门前人潮愈加汹涌。 许归的讲书早已成为京城新风,连王公贵胄家中的少年也偷偷溜来听书,只为那句: “人当自强,莫问门第。清风能起于陋巷,明月可照穷巷书生。” 而朱瀚并未久留。 他的目标已达,局已布好,便悄然退下。 那夜,王府密室之中。 石安子轻声道:“王爷,京中那些族阀子弟,已经坐不住了。” “坐不住,才好。” 朱瀚翻阅着天机策第二卷,轻声道,“越躁,越显他们虚。” 石安子顿了顿,忽问:“可太子殿下……能撑得住么” 朱瀚放下书卷,目光如刀:“他若连这都撑不住,那也不配称储君。” 与此同时,朱元璋得知此事,却并未立刻震怒,只在御书房独自翻了一晚卷宗。 次日,他召见朱瀚。 朱瀚步入宫中,依旧坦然行礼,抬头便见朱元璋冷冷地看着他。 “你动了太学” 朱瀚不卑不亢:“臣弟未动,只是看见了太子该走的一步,于是推了他一把。” 朱元璋重重哼了一声:“他若摔了呢” “那便说明他尚不能立国。” “你倒说得轻巧。” 朱元璋放下玉如意,“你就不怕朝臣非议你” 朱瀚淡然笑道:“陛下当年起于布衣,谁敢非议您臣弟不过仿效而已。” 朱元璋忽而笑了:“你这是拿话堵我” “臣弟不敢。” 朱元璋却冷冷盯着他:“那你是故意的,借太子之名,行你之谋。” 朱瀚不避其锋,坦然道:“陛下明察,臣弟之谋,确非一人之私,而是为太子护道。” 朱元璋沉默许久,忽问:“太子……能撑下去” 朱瀚顿了顿,回以坚定之言:“他能。” 而此时的朱标,亦迎来了真正的试炼。 春讲第一轮试卷放榜之日,京中世家齐聚太学门前。 其中不少人目光阴沉,甚至有人冷笑着放言:“今日若寒门上榜,便是东宫作假,假公济私。” 朱标亲自出面,在太学台上朗声道:“诸位若疑,可当场查卷。东宫不避质疑,只愿还诸君一个公道。” 当场开卷。 首卷,梁温,字迹如龙蛇舞,行文沉稳,论策深远,直指礼制弊端,却不偏激,反而清晰条理,得分极高。 一时众人皆惊。 “此人真寒门出身”有人质疑。 “若不信,东宫可派人往昌平查之。” 朱标道,“若是假冒,梁温除名,我自罚三月俸禄。” 无一人敢再言。 这一日,春讲声望暴涨,京中舆论大变。 朱标看着那张榜首名字,心中一动,转头对林起道:“将来太学重整,梁温当列讲席。” 林起长叹一声:“殿下真是……不凡。” 菜市口人潮退去已有数日,寒风裹着霜气吹过京中巷口。 街头酒肆茶楼间,却仍在津津乐道着“梁温中榜”、“太子春讲”的奇事。 坊间说书人、街巷百姓,似乎忽然多了一个话头,而东宫的名字,也不再只属于宫墙深处。 王府中,朱瀚手负于背,立在梅林之下,枝头残雪,斑斑点点,似亦在思索。 “梁温之后,”他转头看向石安子,“朝中那些人,怕是更要盯住太子了。” 石安子低声道:“春讲之后,东宫颇得声望。但属下查到,太子近日身边多了几位新面孔,皆是京中世家子弟,背景深厚。” 朱瀚挑眉:“谁引荐的” “是杜世清。” 朱瀚眉头微皱,口中轻念那名字,随手在石案上点了三下,回身踱步: “杜家……京中老族,门生故吏遍布各衙。这杜世清,自幼便在太学读书,后被举荐入东宫伴读。” 石安子低声补道:“但这人平日里行事张扬,口风极紧,手腕也不浅。” 朱瀚眼神渐冷:“太子是泥,还未成形,若这时候给他添上斑斑杂石,日后怎立根基” 石安子低头:“那咱们需动手么” “不急。”朱瀚缓缓摇头,“东宫该识人了。我不过是看他推窗,他若不辨天光,那也罢了。” 石安子一愣,未敢多言。 而此时的东宫正殿,朱标正对着几张案卷微皱眉。 案上陈列着几封东宫属官荐举之人名册,有几位出身寒门,亦有几位出身世族。 尤以“李恪”“韩昭”二人最为显眼——前者是礼部侍郎李方之子,后者乃京营副指挥使韩宽亲侄。 两人皆由杜世清引荐,近来频频出入东宫。 “李恪那日言辞甚是恭谨。”朱标轻声道,“韩昭也算有才……但为何我总觉不踏实” 对面坐着的林起皱眉:“殿下心中已生疑,便应先查,切莫留情。” 朱标却摇头:“我不欲偏听偏信。他二人尚未露出破绽,若我先起疑,将来怎服众” “但殿下所肩之事,岂容轻试”林起直言不讳。 此时殿外脚步声急促,一名小内侍疾步进来,低声耳语。 朱标眉头轻挑,随即起身:“皇叔来了。” 朱瀚穿一袭墨色圆领袍,自外门而入,不见半点王侯威严,反似寻常兄长来探侄子。 朱标迎出宫门:“皇叔大冷天亲来,可有要事” “无事。”朱瀚笑道,“只是昨夜听人言说,东宫近日多才俊入幕,心下好奇,便来讨碗热茶,顺便看看。” 朱标略一迟疑,笑着请进正堂。 朱瀚一落座便自斟自饮,扫过案上文卷,似随意道:“这几位……可是新入东宫的” 朱标点头:“皆是荐才之人,确有几分才识。” 朱瀚不动声色:“才识何为才何为识” 朱标一怔,拱手道:“才,当有文理文章、治国之思;识,则是辨局审势,不失本心。” 朱瀚淡然道:“这两点,李恪与韩昭,可都曾显露” 朱标沉吟不语。 朱瀚放下茶盏,忽而笑了:“东宫若养人,如育梅林,要赏其花,先看其根。若根不正,春风一到,虽繁华三日,转眼也成残枝枯蕊。” 朱标神情肃然:“皇叔之言,侄儿谨记。” 朱瀚起身,拍了拍他肩膀,低声道:“你有自己的判断,但别让人给你设了局。你是太子,不是书院司讲。” 言罢拂袖离去,留下一室静默。 数日后,一桩小事震动东宫。 东宫内库忽失银两五十两,虽不多,却牵涉到日用开支。 查至末尾,竟牵出韩昭管事一役——虽未取银,却是其人擅自调库,启封失序,遭人私下揭发。 此事一出,东宫众人哗然。 朱标召集属下,面无表情坐于东宫议堂之上。 杜世清急忙请罪:“殿下,韩昭初涉内务,不谙规制,是臣未教之严,愿领责。” 朱标静静看着他,良久,忽道:“调库是东宫机要之事,谁令其动的” 杜世清顿了顿,道:“属下不知。” 朱标淡淡一笑,语气却冷了:“东宫不是市井宅门,谁都能随意开箱查账若是韩昭再大半步,是不是连府库也能随他查验” 杜世清低头,额头隐隐渗汗。 朱标缓缓起身,朗声道:“从今日起,韩昭逐出东宫,三年不得入仕;杜世清,暂离职一月,待查明后复议。” 众人皆变色。 此令一出,东宫再无半点议声。 夜色将沉,王府书房中灯火未熄。 朱瀚坐于灯下,手中翻着那本天机策第四卷,目光深沉。石安子进门通报:“殿下动手了。” “动得好。”朱瀚闭卷而笑,“若他连这一点都处理不了,那之前一切,都是虚空。” 石安子问:“那接下来,王爷还要试他么” 朱瀚看着窗外漫天星河,语气悠悠:“识人之后,是御人。” “太子不是怕心软,而是怕用情不当。若真要执掌乾坤,他就得学会,一根草若刺入掌中,是拔还是养着” 石安子不敢言语,半晌低头:“属下明白了。” 朱瀚却轻叹一声:“我希望他拔草,不是拔人。” 次日清晨,东宫议事堂。 朱标负手而立,望着窗外微霜初化,缓缓问道:“昨日之事,查得如何” 林起拱手禀报:“那批新入宫学的举荐生,共二十三人,其中六人背景清白,另有十一人,有各部堂官子弟牵涉,余下六人……出自杜世清一系,皆京中几家老族旁支。” 朱标眉头紧蹙。 “这杜世清……”他低声,“还是不肯死心。” 林起道:“他回京之后,并未再来东宫。但属下查到,他近日频繁出入礼部、工部,与数位尚书旧交暗通书简。” 朱标目光一沉:“他在布局。” 林起点头:“这是一盘慢棋,且不急攻,而是想在东宫根基中悄然蚕食。” 朱标忽然笑了,笑意却不达眼底。 “那便不让他慢。”他一字一句,“我要他快。” 林起一怔,随即明白朱标意图:“殿下是要他露底” 朱标点头,转身坐于主位:“我要让他自以为机巧深算,而不知其处处皆在我的掌心。” 他顿了顿,忽然道:“王叔说过——龙要御水,而不是与水并游。” 林起肃然应声。 当日下午,东宫忽发一道公文,称宫学将设“才议大比”,凡三月入学之士,皆可呈文论事,若有卓异之策,将择一人“拜于宫中,亲承太子讲道”。 消息一出,举国轰动。 “亲承太子讲道”——此非虚名,而是“内讲近臣”的潜位,虽未明封实职,但凡得此机,几可入储君耳目,名列储宫亲近。 杜世清闻讯,当夜召来韩家、王家两名少主。 “此事,就是你们的机会。” 韩少主惊道:“太子……怎会突然设比” 杜世清冷笑:“他年少气盛,得意之余,难免露锋。如今风头正劲,自然想着推新才,立新功。” “但越是锋芒毕露,越容易受控。” 王家少主忧道:“那梁温……许归……岂不是拦路虎” 杜世清淡声:“你们不需胜他们,只需胜彼此。太子不会再任梁温独秀,也不会容许一枝独放。 此番比试,他必求多面,求平衡,谁言辞巧妙、策略灵动,才最合心意。” 韩少主沉声:“那……我等当如何” 杜世清取出两卷策文:“这一篇,攻西市坊制;一篇,论京师驿役重负。你们各自研读,改其锋芒,弱其锋锐,使人觉你等才中藏识、不露峥嵘。” 他目光幽幽:“你们只需做得‘像’一个有用之才,其余由我打点。” 两人拜服而去,杜世清负手而立,望着窗外初升夜灯,低语: “太子啊,你要立人,我便给你人;你要立局,我便借你手布我的局。” “看你何时知我为蛇,而非草。” 而这一切,朱瀚却早已了然于心。 王府书斋内,石安子递上一张纸条:“王爷,东宫才议,比题定了三篇:‘市坊制新议’、‘驿站驭马之策’、‘都城守备议略’。” 朱瀚笑了:“题出得好。都是枝干微策,不涉根本,又见才略。” 他又问:“杜世清那两人如何” 石安子答:“韩家那位,果然挑了‘驿站之策’。王家之子选了‘市坊新议’。” 朱瀚笑容更浓:“好个借题立身,杜世清倒真懂人心。” 他随手翻过卷宗,露出下方一页密笔文录。 “不过太子也不是吃素的。”他淡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