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碧山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温馨提示:非常抱歉,实在是很对不起!不感兴趣者,论文部分可以直接跳过,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对故事的完整性、对阅读的影响不是很大。追求完整性或完美的阅读者,可细读论文,并不难懂,或许有点意思,或许非常有意思。给您造成了阅读障碍,再次表示歉意!)
(上述提示,稍显太长,由于论文可能是本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第一次出现论文内容的时候,多说几句。以后出现较长论文内容的时候,提示语将会变为:“温馨提示:论文部分可以直接跳过。”)
(论文出现在小说中,有这么几点想要说明的:1、论文难发表,说少了自己伤心,说多了伤人。2、发表了少有人看,学术也有圈呀,近亲繁殖,容易出白痴。3、思想比较超前的论文,引用的几率不大,相当一部分文章,只是为发表而发表,为凑数而发表,要创新干什么。4、学术界,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们,思想上整体偏于保守,有些是奴隶、有些是奴才。5、相当一部分论文的写作者,我很怀疑他们会不会思考、有没有思想。6、自以为思想超前,难容于现时,是我创作小说的动因之一。7、小说中写论文,是我们的尝试,能不能这样写,需要和读者朋友们讨论。8、我认为是可以写的,是塑造形象的一种新的手法。小说的主人公读什么文章,怎么思考,可以反映他的思想倾向。在读写的过程中,我们及时互动。9、如未作标注,论文皆为原创。你可以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以及国家哲学、人大复印、超星学术等去搜,统统没有。如果有,也是我在“起点”发表之后,他们是“抄”我的。当然,“起点”发表的文章也有版权,引用是可以的。10、小说中写论文,可能也是我的原创。笔者忐忑地再三询问,这可不可以六方会谈,尊重各方,我们多多商量。)
闲言少叙,正式开讲。之前我们说过,赫利众在读高中,这一讲他已经到了大学堂。
2049年,赫利众在岐山大学。读中文学院的他,大一下学期,选了教育学院,着名院士王亚兰教授的课:《考试文化学》。王院士的课太难选了,本来说50个名额,结果有600多个选课。王教授说要批改作业,只有四个助教,还有好多其他的课,忙不过来。最后院里,又给他配了四个助教——专用,增加了200个名额。经过考试,赫利众最后选上了课。一个老师,四个助教,250个学生,在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上课。不知是谁泄露的消息,等第一个选课的学生去教室时,里边已经挤满了400多人旁听。所以,只能移到,可容纳1000多人的小礼堂,去上课。
王副校长确实才华出众,第一节课就把大家吸引住啦,以后旁听的人越来越多,移到可容纳2000多人的中礼堂去这是后话。
第一节课,王博士后一上讲台就示意大家坐。时间紧,人太多,不要站起来了,不必拘礼。她问大家,小考、中考、高考、平时考等等,有许多种类的考试,有参加过考试的同学请举手黑压压一片。她又问,没参加过考试的同学请举手大家感觉很奇怪,谁没有参加考试呢当然没人举手。她示意第一排中间的一个男生站起来,问,你为什么两次都不举手
助手把话筒给他,男生回答,我上课从来不举手!
王老师笑啦,1000来人哄堂大笑。
你叫什么名字
赫利众。
王老师说,我叫王亚兰。王老师伸出了手,赫利众也伸出了手。一握,众人,鼓掌,笑。
王老师的课,是从笑声开始的,也用笑声结束。
最后一堂课快下课的时候,王老师问永远坐第一排中间的赫利众说,你为什么对刘灵碧这么感兴趣赫利众拿着话筒回答,刘灵碧就是刘典正,他是我奶奶的堂弟,我爸爸的舅舅,我的老舅舅。王老师说,大家听到了没有,考试是赫利众的老舅舅,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老舅舅。大家大笑。王老师继续说,老师引进门,修行靠各人,祝大家修成正果!在笑的气氛中,掌声,下课铃声!
王老师的《考试文化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第一个月八堂十六节课,讲概论;第二个月讲廖平胜;第三个月讲刘海峰;第四个月讲刘典正。
在概论中她讲道,每个人都考试,但很少有人研究考试。杨学为、廖平胜、刘海峰、戴家干、刘典正,是我们研究考试绕不过的文化英雄,他们是考试文化史上的高峰。其中廖平胜、刘海峰、刘典正是考试学文化学的三体,三个核心。廖平胜是考试的原理、刘海峰考试的历史、刘典正是考试的未来。
讲廖平胜时,她说,1980年代,于信凤、廖平胜、黎玖平等学者都有考试学的着作。我们以华中师范大学的廖平胜为最正宗,追认他为是考试学始祖,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围绕刘海峰的是一大帮博士学者,其影响力最为盛,我们可称之为刘海峰学派。刘海峰是科举学的创始人,科举是古代的高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民主、最公正。王亚兰校长说,我的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泰斗级教授田建荣,田老的老师就是刘海峰。刘海峰培养的其他的博士,也个个都是鼎鼎大名,比如说李兵、郑若玲、李立峰、李木洲,等等等等。
讲到了刘典正,那是一篇一篇的论文。后附,他的成名作的一部分。
附录:
大学生就业考试之统一与分闱方案的理论纲要
——基于按劳分配原则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并给大学生合理“增负”
摘要:大学生就业机会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方式分配,可有效解决四个问题:1、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2、为大学生合理“增负”,3、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可能,4、按劳分配原则得以更充分的践行。社会主义基本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即劳动成果按劳动贡献分配,即按贡献分配。那么,就业机会需按劳动能力分配,即按能力分配;而升学机会需按劳动潜能分配,即按潜能分配。中小学生的劳动潜能,可通过考试测量;大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可通过考试测量。
关键词:九等考试制?按劳分配?分闱减负?增负
引言:引言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因考试泛滥如洪水,怎样可以使之静下来,且有序流动有大学生无所用功,因动力不足如死水,如何才能让他动起来,并充满希望治水,我们是有办法的:禹用的是疏导的方法,顺水势而引导;现代我们可以筑堤坝,蓄水势而利用;更有南水北调,可以将水从多余之地导流引调到急用之处;不仅可以解决缺水和多水的问题,还可以化两害为两利。治负如治水,我们或许也是有办法的:中小学生负担重,可顺势疏导;大学生负担轻,宜增压调适。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种考试,把高中毕业的高考压力上调到大学毕业,既可为中小学生有效减负、又可给大学生合理增负
如上所述,中国学生学业负担整体上表现为不均衡: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大学生负担太轻,问题的根源是“饭碗”。高考在切分升学机会的同时大体上影响着就业机会,这一机会分配机制显然让高考超载。中小学生负担重,主要是因为高考的导向及其“有考——才教——方学”的应试逻辑:1、利益诉求,考上好大学意味着好就业;2、有些科目高考有考,有些科目在高考的范围之外,造成学生片面畸形发展;3、地方追求升学率,学校的利益与学生的成绩挂钩,老师被迫成为学生压力的扩大器。大学生负担轻,主要是因为:1、学习和近期利益无直接关系,除极少数特殊极端情况都能顺利毕业;2、所有科目,正常学习或稍作努力,都能及格达标;3、老师把关,沿续人情世故的历史文化惯性,难以严格。由于建国以来,直至上世纪未,大学毕业包分配;现在就业,公务员入职、企事业单位用人等,多由人事考试;考生大多是应往届大学生,且往届生档案多在各自县(市、区)的人才交流中心。我们主张:就业考试全国统一,定额到各高校和各县级人才交流中心;并城乡男女分闱。试图用考试及其压力上调的办法,最终使教育回归教育性,选拔性竞争放在合适的年龄段,实现学生负担合理、健康发展的目的。
我们默认:人是要追求发展的,正如水要流动,是自然的;则治负之要为“导向”。考试就具有导向作用:廖平胜认为考试有督导的功能:“具有强化和导引的作用”,是社会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的“导标”,是学校教育的“航标”,是教学的“整速器”;[1]郑若玲习用“指挥棒”这一形象的称谓,在她的博士论文《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正文中出现27次,并参考文献中有自己的文章《试析高考的指挥棒作用》1次;周序则用“规训”这一表述,“‘应试主义’规训”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位于“升学率”,同时使老师也“处处被束缚”,但“规训并非天然就是一个彻底的贬义词”[2],乐观地认为“革新命题技术,将成为改变我们受控于‘应试主义’状况的一条可能路径!”。[3]
周序的乐观我们是认可的。当然,试用上调考试而改变“导向”,已不再是“革新命题技术”之改变考试内容,而是改变考试的制度形式使“规训”的目的回归“教育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考试形式当然要结合革新考试内容,是我们试图使学生发展不受“负担不合理”困扰的解决之道。接下来,我们先呈上以大学生就业统考为核心的考试方案,其说明及理由随后。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4.
[2][3]周序.应试主义[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69-7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