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碧山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下面我们介绍一位祖师爷级别的教授,他下面的这篇文章说明,领导是可以通过考试产生的。至于如何考试,请参阅拙作《面试防作弊之蒙面论》)
(另:祖师爷的着作,建议阅读《考试学原理》,它是《考试学》的升级版。)
廖平胜教授简介(《湖北招生考试》2010年06期)
廖平胜(1952~2006),湖北恩施市人。我国着名的考试学研究专家,“考试学”首倡者,被学界誉为“考试学之父”。197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华中师范大学考试研究院首任院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方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教育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
20世纪80年代初,他牵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考试学研究室,自此坚持不懈地对“考试”进行系统、深入而扎实的研究。1984年,他在报送给教育部的《关于建立“考试学”的报告》中,提出了“考试是一门科学”的着名论断,并于1988年出版学术专着《考试学》,该专着被肥田野直、刘本固、戴光前、陈永照等中外考试专家誉为“第一部研究考试科学理论体系的学术专着”,具有开拓性、导向性,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独到见解,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考试学自此作为一门学科开始被学术界所接受。1990年他率先在国内招收考试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又主导设立了“国家治理与考选制度”博士点。在创建考试学的20多年里,他秉持“开拓进取、务实求真、驰而不息、能苦必胜”的理念,倡导并初步形成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考试学学科建设模式,在考试基本原理、考试史、考试社会学、考试管理、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等领域进行了诸多开创性的基础研究,他先后主持国家、省级考试科研项目4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考试学》《考试学原理》等学术专着11部,《国家公务员考试大辞典》等工具书及考试专业用书78本,主持开发人才测评量表3套、局域网络人才测评软件1套、中学全科多功能题库软件1套,为中央及省市组织人事部门、招生考试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研究、咨询、诊断、评价报告160余份,并曾参与我国高考、中考、自考、会考、职业资格考试、领导干部公选考试的制度创建和改革方案设计。2006年11月9日,终因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但“哲人西去,风范犹存”。(李木洲)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的现实分析与瞻前探讨
廖平胜
考试研究2005年4月第1卷第1期
摘要:作为强化国家治理效能的一项治本决策,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的创建与推行,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并有其独具的时代价值。但相对国际形势、国内改革和建设新变化、新发展对领导千部考选提出的新需求而言,现行公选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进程.把率政治方向,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建立健全三项制度;完善优化组织和规则体系;加强三种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力,,速四库建设,更新技术手段等,是公选考试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的必需。
关键词: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考试制度,历史超越,时代价值,健全完善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制度的创建与实施,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定历史条件下革新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一大创举,既符合人类社会政治文明演进发展的规律,也顺应了国际国内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势,是一项强化国家治理、推动民族振兴、促进国家繁荣的治本决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干部选任制度的不断深化,公选考试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其社会公信力稳步提升。但是,相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目标要求,公选考试制度仍须不断健全完善。有鉴于此,本文试就领导干部考选与国家治理效能的关系、公选考试制度的历史超越与时代价值、以及健全完善等问题,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结合上作点探讨。
一、干部考选与国家治理
作为制定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的领导干部,历来是“国家政治生活的脊梁”和治国行政的中坚。正如先秦思想家墨程曾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创新领导干部选任制度,实乃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之根本。正由于此,列宁在论及苏维埃政权的任务时便指出:“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2]“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3]毛泽东也曾明确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领导人才,“国之宝也”。[5]诚然,“治本在得人”,但“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6]“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必须求助于竞争。”[7]或者说,科学严明的干部考选制度,是甄拔行政治国良才的必备前提。
中外领导干部人才选任的历史经验表明,领导人才的选任是一个多环节有机衔接的系统工程,其前一环节既是后一环节的依存条件,同时又是后一环节的制约因素:只有对领导人才素质水平的鉴别客观准确,才能对领导人选做出可靠有效的选拔;只有甄选准确可靠,才能做到任使恰当。这是领导人才选任活动内部各要素间条件与功能的耦合规律。也正由于人们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才得出了“善任必先知人”,“考试居中介之津,当关捩之地”[8]的科学结论,中外历史上官吏选任的史实也莫不如此。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经世长久、影响广远,并成为中国制度文明史上惟一国际化的一种制度,就在于它深含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任宗旨,“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人才取舍标准,克服了“宗法制”、“门阀制”的积弊,适应了封建社会建立和推行文官治国体制对国家官吏的考选需求,并在漫长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规律性的运行机制。而近现代东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确认中国所创科举考试制度,是“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9]并以此为借镜,建立以''公开竞争考试”为核心内容的文官考选制度,且持续发展至今,其根本原因同样在于:以科举考试制度为母本的西方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能够消除“政党分肥制”、“官职恩赐制”。严重阻碍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弊端,能够满足推进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商品及市场经济对政府领导人才考选的需要,能使''公开平等、竟争择优''的原则成为政府官员考选防奸把关的一种机制,形成优质高效的国家公务管理队伍,由其承担起维系政府系统秩序运行的治国行政职能。
为政之要,首在择人”,这是国家治理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选用什么样的人实施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政府系统的秩序和运转,决定着社会公共事业的兴衰与成败。”[10]尤其“在现代政府系统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11]政府管理能否“产出效率、速度和财富”,全靠素质精良的领导者、管理者去实现。对此,着名行政学家梅耶士在其所着?联邦文官制度?一书中曾透彻分析道:“不论政府组织如何健全、财力如何充足、工作方法如何精当,但如果不能获得优秀人才到政府中任职,仍不能对公务作有效的实际推行。”“选贤与能的基本前提之一,又在于推行科学完备的考试录用制度”,[12]真正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以及“能力本位观”追求治事效率的核心理念引入国家公务管理人才的选任。这便赋一子源于竞争、强化竟争、导引并规范竞争的领导干部考选以特殊使命。它必须为参与领导干部职位竞选的应试者导以正确方向,创造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设置科学的竞争内容和评鉴标准,使领导干部考选能如实体现所处时代的主体价值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与执政党和政府对领导人才的考选意志及国家治理的效能日标相一致。
二、历史超越与时代价值
公选考试制度,既是公开选任领导干部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领导人才测评制度。它的创建与推行,虽与考试文化传统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考试本质不无历史联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我国现实社会的主体价值观和经济、政治结构。因此,公选考试制度较之历史上的选官考试制度,不仅实现了观念、性质、目的、内容、标准等方面的历史性超越,而且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全新的时代价值。
相对中外历史上同类考试制度,公选考试制度在下述方面具有历史性的超越:首先,公选考试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上选官考试狭隘的阶级目的,树立了旨在振兴中华民族的崇高设考目标,将创新领导干部选任机制,促使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造就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公选考试制度创建推行的根本目的。其次,公选考试是领导干部公选制度的关键环节,其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任人惟贤”、“德才兼备”、“注重实践”、“公开平等、竞争择优”[13]的领导干部选任原则。既全面检测人才德、学、才、识、体的实际水平,及其与拟任职位的适配程度,还要考查工作实绩和发展潜能,坚持以综合素质水平的优劣定取舍。其领导人才的选拔标准科学全面,从而克服了传统选官考试标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历史局限。其三,在测评内容方面,公选考试紧扣社会发展对领导人才履职身心素质条件的需求,严格遵循“因需设考”、“考用一致”的内容设置原则,坚持共性与个性结合,测评内容整体上基本涵盖了不同行业系统对三级领导干部履职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根除了科举考试测评内容限于儒家经典,考生只能代圣立言,不能自由发挥创新,单凭死记硬背争优取胜的积弊。其四,公选考试集中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崇尚科学”、“民主开放''、“开拓创新”和“能力本位”的时代主体价值观,以及“学而优”、“能而优”、“干而优”则进的全新人才甄选取向。这不仅有别于古代宫吏考选“崇德尚礼”、“忠君尊权”、“知识本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人才价值观,而且给整个社会人才观的更新以正确导向。其五,在领导人才评价甄选的实践模式方面,公选考试改变了历史上文官考选恪守凭一次笔试成绩定取舎的陈腐实践模式,采取公共科目、专业科目笔试与职位面试有机结合,实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测评,使领导人才的选拔更为客观公正,并有利于领导人选确定的可靠性和公信力的提高。
公选考试制度根源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本质的共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领导干部选任机制、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客观需求较之中外历史上同类考试制度,它的创建与推行有其独具的时代价値,尤为显明的是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政治民主,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
平等竞争、公开选拔只是公选考试的原则和措施,扩大政治民主,敦促进取,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维护政治秩序稳定,促进政治文化的统一,才是公选考试的基本价值目标。它可通过测评内容、标准、规程和测评结果的社会价值等,及时反映党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政策规章、居于社会意识形态支配地位的先进思想、代表社会发展先进文化的主体价值观、符合时代进步水平的领导能力素质要求,以及日益变化发展的国情和国际形势,从而达到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强化广大考生、整个领导干部队伍乃至全体国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目的。同时,还可导引后继领导人才和现实领导干部的进取方向,让他们主动追求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促使其个人取向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一致,形成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和民主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领导干部选任机制。“行政的良窳,全看用人的当否;而用人的标准,则舍公平的考试制度以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14]列宁在论及干部选拔时曾指出:要“把具有真正现代水平的人才,即不亚于西欧优秀模范的人才集中到工农检察院里来”,就必须“经过极严格的考试来挑选工农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国家机关基本理论、行政管理和公文处理等等基本知识的考试”。[15]历史的经验证明,科学严明的考试制度,是提高领导干部选任可靠性、有效性的重要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委任制''和“荐举委任制”是我国干部选任的两种基本制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委任制及荐举委任制越来越表现出无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领导人才追切需求的严重弊端:一是缺乏领导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二是缺乏领导人才的良性竞争机制;三是缺乏领导人才的科学鉴别机制;四是缺乏领导人才选拔任用的有效监督机制。”[16]近20年来,全国各地在试验和推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实践中,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逐步引入领导干部的选任。其实际成效表明,这种领导干部选任机制的创新,已愈来愈显示出鲜明的时代价值:一方面,它有利于克服领导人才选任缺乏良性竞争机制和科学鉴别机制的弊端,切实扭转原有领导千部选任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相适应的局面;另一方面,把“公开考试”、“竞争择优”作为领导干部选任的机制,有利于“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17]建设,加速“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干部选任观念的更新,有效防止''拉关系、走后门”、“买官、跑官、要官”等干部选任上的不正之风。同时,领导干部选任实行公开考试、全面考评、竞争择优,可形成正确的领导干部选任导向,为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创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广大干部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干部励精图治、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形成自觉学习强素质、自加压力创实绩、自我约束树形象、自我价值勇实现的良好风气”,[18]为干部队伍注入生机与活力。
第三,拓宽识才视野和选才渠道,促进群贤毕至局面的形成。以统一考试的方式面向社会各行业系统公开甄选领导干部,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大干部选任透明度,“防止权利异化,根治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公选考试因报考条件、测评规程、拟选拔职位等一律公开,凡符合报考条件、有志参与平等竞争者,都有自由应考和平等竞争的机会,所以可拓宽识才视野和选才渠道,广纳社会英才,在扩大参考者数量的同时,提高选拔真才的几率。再者,由于公选考试内容的设计坚持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强调“考用一致”,内容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而且测评方法多种并行,属组合性的综合素质测评,能对应试者的身心素质水平进行多维度、多要素的甄别,有利于领导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进而可吸引大批立志从事领导工作的人才应考竞聘。
第四,优化干部队伍的结构与素质,促进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严把“入口关”,力求所选之才是适用之才,是公选考试的工作目标,也是公选考试的主要价值所在。公选考试不仅打破了“资历、“身份”、地域”等界限,而且改变了“一考定取舍”的传统人才甄选模式,采取分科设考、分级测评、逐级淘汰的方式,对应试者进行检测和评价,不同职类、职级、职位领导干部的测评,分别有较为客观明确的素质水平鉴别标准,从设计、施测到成绩评定,均有严明的规程和技术控制。因此,可较好防止各种与测评无关因素的干扰,应试者只能凭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激烈的竞争中力求取胜。况且,即使经笔试、面试选出的优胜者,也还要通过全面考察后,再由组织从中选取最佳人选予以任用。所以,在领导干部选任过程中,由公开考试充当领导人才遴选把关的“第一把筛子”,对于优化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增强领导干部的能职适配性,提高治理效能,实系不可或缺。
三、与时倶进与健全完善
进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时期后,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等重要文件的颁布实施,公选考试制度走向全面推行阶段,同时也是对公选考试各项规程、内容、标准、原则、方法、技术手段、组织管理等进行全面验证,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的时期。从近年来各地有关公选考试制度实施现状的调研情况看,公选考试制度的全面推行,符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方向,有利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尤其对创新领导干部选任机制和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千部队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正由于此,平等竞争、公开选拔的氛围已在各地逐步形成,“赛马比相马好'',“卷子比条子硬”,“考官要比跑官好”,“阳光作业要比暗箱操作好”,“公开统一考试要比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好”,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19]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已为前期公选考试制度的实践成效所证实。但相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改革和建设的新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20]以及这些新变化、新发展、新任务、新要求对领导干部考选所提出的新标准,现行公选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各地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经验导航、程序欠规范、专业人才奇缺、业务管理机构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弱等问题,从理论体系、规则体系到组织体系和方法技术体系,都还有待不断充实创新、健全完善。
就上述意义讲,进一步健全完善现行公选考试制度,当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的迫切需要,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又是一个规律性的渐进发展过程。它须有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高素质的专业考试队伍,科学的考试理论、方法和现代考试技术手段,以及适宜的社会运行环境,急躁冒进将欲速不达。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及公选考试制度的实践现状,近期可从下列方面去努力加快公选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建设进程。
把牢政治方向,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首要的是价值取向的正确。其健全完善,必须始终把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德才兼备”、“能力素质为本”,为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方向。在公选考试的设计与实施中,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同选拔职位对领导干部身心素质的个性与共性要求为事实依据,科学制定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考选的标准体系,构建测评的内容体系和能力要素体系,并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现职适配与未来发展、检前与导后三种关系。
建立健全三项制度
中外考试实践的客观效果表明,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化考试队伍,是考试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随着公选考试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普遍推行,一支专兼结合的公选考试队伍逐渐形成规模,但整体上还远不能适应公选考试实践发展的需要。时下多数省市的公选考试业务运作,大都由从组织人事和相关业务部门临时抽调的人员承担。其中命题人员主要是聘请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他们虽学有专攻、业有专长,但对不同行业系统、不同职级领导职位对履职的实际身心素质需求,以及公选考试命题的理论与技术的了解欠全面具体,所命制试题的针对性不强,试题规范与难易标准的掌控稳定性较差,不易达到预期的检前导后功能。面试考官绝大多数未接受专业培训,对面试规程及问、听、察、评方面的方法、技术生疏,成绩判定随意性较大_至于考试质量的分析评价人员更是匮缺,目前多数省市的公选考试尚无考后质量分析环节,并愈来愈影响到公选考试自身的改进,乃至公选考试结果使用的公正。
为扭转公选考试队伍建设与公选考试实践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有必要建立健全三项制度,并作为充实完善公选考试制度体系的基本任务之一。首先,建立命题人员、面试考官、考务人员和考试质量统计分析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度。由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和省市公选考试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管理,对上述四类人员实行分级、分批定期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公选考试队伍的理论素养及业务技能。其次,建立公选考试专业人员技术资格认定制度。对从事这四方面公选考试业务管理与技术工作的人员,通过专业培训后的资格考试予以认定,符合任职标准者,由中组部和省市组织部公选考试主管部门核发技术资格证书,逐步过渡到持证上岗,以保证公选考试业务工作者的基本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第三,建立公选考试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定期考核制度。在考试科学理论日益更新,高新技术成果在公选考试流程中的应用年有上增的当今时代,公选考试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必须与时倶进,切不可一证在手终生合格、永久适岗。因此,上述人员的技术资格证书应实行限期制,每三年进行一次业务能力的资格认定考试,合格者重新颁发技术资格证书,不合格者调离业务技术岗位,由此形成敦促公选考试业务工作者勤奋进取、不断更新自我知识能力结构的一种机制。
完善优化组织体系和规则体系
组织性、规则性是公选考试运行的基本特性;健全的组织体系和严明的规则体系,是公选考试正常发挥社会功能的保障机制。公选考试的实施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和中组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领导干部公开选任的文件,省市党委及组织部门也针对各地公选考试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应制定了不少地方性的公选考试规程。这对公选考试制度的建立与推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问题是现有公选考试的规则尚未形成体系,实际运作中职能不清、关系不明、管制无章的现象还客观存在。随着公选考试实践的发展和范围的日渐拓宽,公选考试的法规建设更显紧要。无论是公选考试实体法、程序法的建立健全,还是各种具体运作规程的完善,都应纳入议事日程,必须构建一套管得住、行得通的公选考试规则体系,并借以明确公选考试的职能、地位及作用,规范公选考试的运行。
同时,为贯彻执行“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公选考试工作直接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管理完全必要。但公选考试又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兼有行政和业务双重性质,若仅靠临时班子或单纯的业务管理机构,实难全面履行其职能。我国现有的各级公选考试机构,除极少数具有行政、业务双重管理职能外,大都属于业务运作机构,而且相当一部分机构尚属临时建制。公选制度是对领导干部选任制度的重大改革,它对“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保证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1]公选考试是公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选法定程序中的关键环节,它的实施必须有坚强的组织保证。根据我国领导千部的现行管理体制,为确保公选考试功用的有效发挥,宜在各级组织部门建立直属于同级组织部的常设性公选考试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垂直领导的公选考试组织体系,由其在同级组织部的领导下履行公选考试的行政和业务职能。
加强三种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
科学的考试理论是公选考试成功实践的先导,也是实现公选考试科学化的首要条件。认识和理论根源于实践,又丰富发展于实践,我国公选考试实践的不断发展,也必然要求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创新。鉴于我国公选考试实践面临的难题,以及公选考试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现实,当前应切实加强以下三种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一是不同行业系统各级领导职务分析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这是有效确定公选考试标准体系、内容和能力结构科学依据的关键,直接关系公选考试命题质量及题库的效用。二是三类科目、三级考试试卷结构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其重点应放在能力、内容、题型三种结构的深入探讨和实验取证上,以实现公选考试科学化建设核心环节的突破,并形成有科学和事实依据支撑的、相对稳定的三类三级考试的试卷结构体系。三是公选考试质量评价理论的应用和实证研究。此类研究目前远不能满足公选考试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且尚未引起公选考试研究界的足够重视。事实上,质量评价是公选考试内外关系的结合部,关乎考试输出与反馈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公选考试内外部人员利用考试信息的有效性。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单是对公选考试自身的健全完善、改革创新十分必要,而且是不断增强公选考试公信力,建立公选考试质量监控体系的必备条件。
加速四库建设,更新技术手段
公选考试的技术要求很高,必须有通畅的传输系统、丰富的信息资源、试题资源和科学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为适应我国公选考试实践的持续发展,应采取联合协作方式有效整合社会相关资源,加快四库建设的进程,大力开展公选考试''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的创新,不断加厚公选考试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所谓“四库”建设,亦即关系公选考试质量提升和生命力强化的四项技术工程:其一,建案例库,即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有关各类各级领导工作的案例,再经过细致筛选、分类整理、归档入库,以此充实公选考试命题的原始素材,增强试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二,建立充实笔、面试试题题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若干个公选考试命题专家组,按照统一制定的命题规划和命题实施细则分别命制题库备用初题,再由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组建核心专家审题组,负责专家组所命题库备用初题的审改和分类建档,然后编码入库,作为公选考试的备用试题。其三,建立测评技术工具库。其内容包括测评技术工具、施测监控技术工具和考试质量统计评价工具。在建设途径上,可实行自行研制、委托开发和选择性引进三途并举。其建设规模及目标,则应根据全国公选考试发展进程的实际需求确定,力求因用而建。其四,建立公选考试人才信息库。库结构应包括公选考试理论与技术专家库、试题编审专家库、面试考官库和典型领导干部职位公选录用人员实绩信息库。此库实行动态管理,以适应公选考试稳步推进、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为原则。
参考文献:
[1]?墨子尚贤?。
[2]?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l972年版,第501页。
[3]?列宁全集?第35巻,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42页。
[4]?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492页。
[5]?明史选举志?。
[6]?晋书荷坚载记?
[7][英」诺斯科特屈维廉:?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35年。
[8][l4]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台湾地区商务印书馆l980年版,第1页。
[9]成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l卷,台湾地区幼狮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5版,第196页。
[10][12]苏延林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务员制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102页。
[11]黄达强等:?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13][l7][l9][21]中共中央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第2页,第5页,第2页。
[15]吴翰飞:?中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l6][l8]广东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办公室等:?与时俱进创新干部选拔制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第9页.
[20]?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修订工作专家座谈会材料之二,第3页。
practicalanalysisandperspectivesonthetestingsystemofpublicselectionfor
high-rankingofficials
liaopingsheng
professorandoean(facaamp;amp;amp;my(fassessment,centralchinanormaluniuersity
ffubet,wuhan,
abstract:asafundamentalandoverallsolutionforstrenheningthenation'sgovemingcapabilitiesandeffectiveness,thetestingsystemofpublicselectionforhigh-rankingofficialsinchinahascreatedahistoricsurpassoverallthesimilartestingsystemsinthehistoryintherationales,standards,content,operationmodelsandvalueorientationinselectingofhigh-rankingofficials,andalsopre_sentsitsuniquevaluesofthetimes.thevaluesarepromotingthepolitica1democracyandinnovateanewselectionmechanismforhigh_1rankingofficialsinchina.actuatingtheformationofa11talentsbeingselected,optimizingthe?tructureandqualityofhigh-rankingofficials,aswellasenhancingthenation'sgovemingcapabilitiesandeffectiveness.however,paredwiththelatestre_quirementsfromthelatesttheinternationalanddomesticchangesanddevelop-ments,thepresenttestingsystemcannotcatchupwiththedevelopingprocessofthetimesinthescienticalization,normalization,andinstitutionalization.hence,itisabsolutelynecessarytoinsistthepoliticalorientation,correctlymanagethreekindsofrelationship,establishandpolishthreesystems,optimizethestructuralandinstitutionalrules,reinforcethepracticalresearchesofthreetheories,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offourbanks,andupdatethepresenttechnicalmannersfortheimprovementandenhancementofthepresenttestingsystemofpublicse-lectionforhigh-rankingofficials.
keywords:high-rankingofficialsinthecpcandchinagovernment,testingsystemofpublicselectionforhigh-rankingofficials,historicsurpass,valuesofthetimes,improvementandenhan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