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波倚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就说,这些人就是看书安做的好,想要干坏事,你看看吧。”
“正是,正是。”老方在一旁应和着。
“太子,你说呢”泰昌问向太子。
“父皇,儿臣也觉得是。”朱由校老实的回答。
“好,你们都觉得是,那不管它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了。”
泰昌说完,老方小方都是后脊梁湿透了,皇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他已经看出来那里边有问题。
但是仍旧没说,言外之意很明白。
只要皇帝和太子相信,只要方书安确实为大明效力,就算是被逼无奈之下写出来的东西,也都是可以无视。
说完这些,泰昌又补充道,“前两次,朕让他们几个商议商议,书安现在的官职有些不合适。看看兵部和户部,你选哪个”
果然是打一巴掌再给个甜枣,刚刚还怀疑方书安做事的真假,现在就画大饼。
不过这也是好事,给官做说明泰昌还是看好他。
“陛下,现在改革多是在户部,要么我就去户部吧。”
其实下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兵部,但是因为刚才的事情,方书安担心还是试探,就没有接兵部的茬。
“好,户部也好,户部郎中去了吏部,还有个位子,你就去吧。兵部也不闲着,跟你一起的孙传庭,我看他就不错,加兵部郎中衔吧。”
方书安大吃一惊,这一下将他们连胜几级,连忙谢恩。
“陛下,我等何德何能,让您如此提拔,实在是愧不敢当啊,我等才疏学浅……”
泰昌并没有给方书安说完的机会,他摆摆手:“当得起,当得起,你们的实力,朝廷谁敢不认同,要不是你们资历尚浅,能有更大的委任。”
说过证据的事情,又许了官,随后便是讨论大事的环节。
李汝华从来没想到,大明能如此富有,他们在进行着两场局部战争并且修建三大殿的时候,府库竟然还能有一千万两白银的剩余!
正是这样的底气,他们才有信心来发型银元和金币,一起来顶替白银作为流通货币。
李汝华作为次辅,站出来总结并且陈述现在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任务重新做部署。
国债发行现在已经成为常态化需求,其实现在户部不缺银子,但是仍旧愿意发型国债,为期付出利息。
说到底,还是内阁意识到国债带来的好处。
如果动用户部的余钱,遇到一些突然事件,钱财筹备的并不是那么及时。
所以户部的余钱作为备用更合适,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朝廷需要调动士绅们投资的积极性。
有国债这样的东西带头,能使他们养成投资的习惯。
要不是国债稳健的收益打开士绅们投资的第一道坎,在修筑铁路和修筑水利设施、修桥筑路等大型工程里,怎么会有他们的投资
铁路债、路桥债,收益率会比国债高些。
他们更像是后世的地方债,回报的周期可选择两种。
一种是固定式债券,为期三年或者是五年还清。
另一种则是参与收益分红,修筑的桥和路,都是关键地段的重要工程,只要能修成,都会极大的方便交通。
所以都会收取路桥费,别看是收费的路桥,人们仍旧乐意掏钱。
很多地方如果没有修路的话,绕行可能就要半天,有了修好的路,只需要两炷香时间就能走完。
这样的事情,别人不交钱那就是傻子!
但是,债券也不是谁都能发型。
不管是国债还是地方债,必须要有审批才行。要按照规定,将债券的用途进行详细的解释。
并且,必须要进行报备。
国债的需要有内阁会签,布政使司的地方债需要有户部审核放行,而再下边的债券则有布政使进行签字确认。
今日除去对方书安和孙传庭的任命外,商讨治理黄河债券的发型,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重组大明商船队!
治理黄河的思路主要是以工代赈,现在有钱,还有债券,资金来源不是问题。
黄河泛滥,每年会带来大量的受灾人口,给他们发工钱去干活,总比免费养着强。
自从方书安在京城大火用以工代赈之后,大家都意识到此事的好处。
以前修筑堤坝的事情,都算是徭役。
既然是徭役,自然都是没报酬的活,那样的情况下,人们干的也不用心,不是发自肺腑的干。
但是以工代赈之后,同时解决掉两个问题。
首先是能拿到工钱,并不是免费劳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都不一样。
再一个就是不用免费养着灾民,有事情干之后,他们也不会聚集起来,没事造个反,起个义什么的。
因为担心水利债券卖的不好,专门比别的债券高了些息钱,想必在意息钱的大户们,会喜欢。
而船队则是发展的必然,随着大明各种商品的发展,海外贸易同样大幅度增长。
船队贸易带来极大回报,此前的船队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的国外大船队,像是佛郎机和尼德兰之流。
另一种则是各大商家的船队。
这两种都有各自的硬伤,西方的那些船队,话语权不在大明手里,他们拿得是离岸价格,到岸之后能赚几倍。
而商家的船队,规模根本没办法和东印度公司之类的发型船队比。
有些船老大甚至只有一两艘船,甚至是小船。
如此一来,海外贸易就十分被动,虽然能赚到到岸价,但是总会出各种意外。
总会有些小商队或者是小船,出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至于是遭遇了风浪还是海匪,就不得而知。
甚至很多市舶司的官员们都在怀疑,就是那些佛郎机或者是尼德兰甚至东瀛船队抢了大明商船。
一方面能得到货物,另一方面吓得其余的商人更不敢出去,那样只能选择用离岸价格作交易。
在商人们多次反馈之后,朝廷终于决定要重组大型商船队。
而争论的焦点则是,船队究竟是有朝廷主导,还是由商人们主导,大明提供武装舰只进行保护。
在方书安的印象里,自然是商人们主导要好,但是这样有难题。
商人们小户肯定不行,只能联合。
联合起来的话,谁来做主就是个问题。
如果一直商量的话,甚至有可能风头过去了,要装什么货物的事情都没有能决定。
最终,两派谁也没有说服谁,索性就组建两个大型船舶局。
一个是由官府主导,通过发行商船债券来筹建。
另一个则是民间主导,由各大商会自行出资组建。
两个船队互通有无,分别发展。
对于这个决定,方书安很是认同。
因为在后世,就有类似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