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说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秦观的问题,让萧律感觉有些尴尬。
当时有感而发说了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没想到竟然被路过的秦观给听到了。
“我的父亲其实并不是长安人,所以今日恰巧给我父亲祭拜,所以有感而发。”萧律摸了摸鼻子。
这其实并不是萧律胡说,因为在记忆中,在萧律很小的时候,他们一家是从其他地方避难来到的长安。
所以说如此解释,倒是也能解释得通。
“原来如此,不过看小郎君能作出如此诗句,看来也是文采斐然啊!”秦观笑着说道。
“哪里哪里...”
“那是当然,我哥不仅会作诗,而且还会说书呢!”
萧律刚想谦虚两句,却被端着茶出来的萧暖给打断了,提起萧律,萧暖满脸的骄傲。
萧律笑着摇了摇头,自己这个妹妹,果然是亲生的。
秦观也没有在意这个,眼前这个小姑娘,与自己的女儿差不多大,所以也还是个孩子。
“父...父亲,说书是什么”
旁边的秦晋阳一脸好奇的看着萧律,有些不太懂说书是什么意思。
“笨晋阳,说书就是用嘴念书啊,就像是那些夫子一样。”秦治在一旁嘀咕道。
秦观忍不住咳嗽了两声,其实秦观也不知道说书是什么,但是在他的理解里,秦治说的应该是没错的。
“呵呵...果然是麒麟儿,说书的意思其实差不多,只不过我说的都是一些话本之类的东西,那能比得上夫子。”萧律摆了摆手。
一听是话本,两个小孩子眼睛立刻瞪了起来,这种事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而秦观听了之后,眼神之中的期待倒是减弱了少许。
秦观的这个眼神被秦暖尽收眼底。
“哥,你说什么呢,你在酒楼里说的那个什么...三国,不就是很多大人都听吗”
萧暖有些不服气的努了努嘴,她可不认为自己的哥哥比不上那些夫子。
虽然萧律也不会自认比不上他人,但是谦虚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萧律总不能自己夸自己吧
“哦三国小郎君还对三国有研究吗”听到三国,秦观的眼前一亮。
“只能算是略懂罢了。”萧律笑着点了点头。
有些人嘴上说着略懂,其实心里门儿清,这种人说的就是萧律。
“强汉最终还是经历了几次动乱,分裂成了三国,不过各路英雄人物粉墨登场,想想倒也有些激动啊。”
不知道为什么,秦观像是非常向往三国这个年代一般,说起来的时候,语气满是激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论是三国乱世还是现在大唐这朗朗乾坤,受苦的永远都是百姓罢了。”
萧律摇了摇头,从着装上就能看得出来,这个秦观绝对不是普通人家。
一个世家子弟,向往三国那个群英荟萃的乱世,萧律只能说,他没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时候。
若是真感受过饿个两三天,就不会去向往三国那个时代了。
挺了萧律的话,秦观微微一愣,他没想到萧律能说出这种话。
没有一定文学水平的人,是说不出这种话的。
不过想到萧律之前作出的那首长短句,秦观倒是也释然了。
“老夫倒是有些好奇,小郎君说‘亡,百姓苦’,老夫深以为然。”
“至于‘兴,百姓苦’,这又是为什么呢”秦观有些不解。
萧律笑了笑,并没有立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对着桌上的茶水,作了个请的手势。
说实话,桌子上的茶杯很一般,只是桌子上的这个小茶壶,秦观倒是没有见过。
而且被子里的茶水,与秦观之前喝过的茶水完全不同!
苦!
当秦观喝下第一口的时候,甚至是以为萧律要下毒谋害自己!
而一旁的秦治则是一口将茶水给吐了出来。
“哇,好苦啊茶水啊,跟在宫...家中喝的完全不一样啊。”秦治苦着脸说道。
虽然秦观也是这么想的,但毕竟他是一个成年人,不好作出跟秦治一样的动作。
所以他只能将口中的茶水咽了下去。
只不过口中突然的回甘,让秦观有了一种别样的体验。
这种茶水虽然入口苦涩,但是细品之下,却有另一种甘甜在其中。
“这种茶是在下自己炒制的,先生喝不惯倒也正常。”萧律轻轻的喝了一口茶,十分的享受。
喝茶,喝的就是这种苦尽甘来的感觉。
“苦尽甘来,小郎君的这种茶水,倒也别具一格。”
最终,秦观算是给出了一种正面的评价。
“不过老夫刚才的问题,不知道小郎君是否可以帮忙解答一下呢”秦观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眼神有些认真的盯着萧律。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仿佛有一种魔力,正缠绕在秦观的大脑中,久久不愿离去。
“先生若是想知道,那在下定然知无不言。”
“亡,百姓苦。想必先生很清楚,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就如同先生说的三国时代一般,东汉末年的情况,想必先生比我懂得更多。”萧律说道。
秦观点了点头,这一点对他来说,是能够理解的。
“兴,百姓苦。其实我们要从另一种方式来理解。”
“国家兴旺发达本是好事,但是王朝之‘兴’必然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又例如强汉,文景之治后,到了汉武帝之时,汉朝如此兴旺!”
“但汉武帝却穷全国之力攻打匈奴,虽然再无匈奴之患,但汉王朝也是在那个时候,渐渐由盛转衰。”
“不过汉武帝晚年发表了着名的轮台之诏,算是让国家稍稍稳定下来,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无亡秦之祸。”
“这两个例子,也是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想的原因。”
“国家兴亡,百姓皆苦,上位者的统治更迭,但百姓却始终受苦。”
“如此解释,不知先生是否满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