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青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笔试之后,皇帝会当场对进士们提出问题,被提问的人需要立刻做出应答,这个时候,现场反应能力、面对帝王的心理压力、一众丞辅大臣们的目光压力……这些,完全有可能让一个学富五车,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子,紧张到发挥失常。
笔试开始,大殿里十分安静,偶尔,有轻微的研磨声,明宗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一百名年轻的学子,心头,油然升出一种欣慰之情,这些,都是大魏的希望啊。
接连出现了两样军中利器,皇城司也传回消息,西城的铜矿开采十分顺利,目前的开采量已超乎了之前的预期;那新粮食,玉米,长势十分喜人,才不到一个月,已长致齐膝高了,看着都比稻苗麦苗状实;仙镜、玉琉璃已经开始接外邦商人的大单子,香露的销量十分稳定……
明宗皇上觉得自己的日子从来没这么舒心过,当太子时的委屈、当皇上以后的憋屈,好似都在这些时日时一扫而空了,年愈四十,明宗竟觉得比二十岁时还要充满了活力!
而这一切,都是从小叶侍诏入朝后开始的,这位叶爱卿,当真是联的贵人啊。
如此想着,明宗便微微分了神,将目光转向站在霍相身畔的叶七七。
小姑娘没像平日上朝一般垂着头悄悄打瞌睡,也没睁着一双通透的大眼睛望着面前的虚空走神儿,而是瞪着眼、鼓着腮、紧抿着嘴,盯着殿下的朝臣,那样子,好像在和谁怄气。
明宗忽然觉得,这小姑娘生气的样子很有趣儿呢,原本看不出多圆润的双颊,此时感觉有些肉乎乎的,让人忍不住想拿手指头去截一截。那感觉,一定是软软的嫩嫩的,和男孩子不一样。
要不回后宫再和莺诺一起努努力,看看能不能再生个小公主出来虽然,朕已经过了壮年,可身体,应该还是可以的吧……
叶七七看着大臣中的朱延博、朱延继、晋王等人,心里的怒气越来越盛,只盼着这殿试早些结束,自己一边几方势力一齐出手,把这几个家伙,当众往死里狠虐一番。
却不知道,自己的神情落在皇帝的眼里,已经被转化成了一个满身奶香的、肉乎乎的,小公举tt
终于,郭内侍代皇帝宣布,时间到,收卷。
这考题虽是明宗出的,但一百份试卷不可能都由明宗亲自批阅,一百名进士也不可能都能得到皇上亲自“策问”的机会。
这百张试卷收上去之后,先要由文臣代表当廷批阅,选出其中优异的考卷,最多十名,交与皇上,再由皇上从中挑选出最侍人选,进行策问。
当然,策问这个环节有时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先帝这种对科考不太重视的皇上,就从来没进行过当廷策问,甚至连大臣们选上来的十名优秀试卷都懒得去看,有两回,都是闭着眼,从里面随便抓了三张,就定了三甲……
至明宗之下,以霍相、邹大学士为首的文臣代表,很认真地挑选着试卷,从中选出了十张。
霍老丞相呈上试卷时,特别指出了其中两张,对明宗道:“这两张,是所有文章中最为优秀的,我和邹学士一致觉得,今科状元、榜眼应出自这两人。只是,对于谁是探花、谁是榜眼,我与邹学士,意见难于统一,还请圣上定夺。”
明宗一听,竟然有让霍相与邹学士都为难的文章那定都是大材啊!将其他试卷放在一边,先把那两张拿到眼前,认真看了起来。
殿试的文章通常都不长,因为时间所限,都在千字以下,五六百字最为常见。
想在这五六百字中,体现出一个学子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学,那是相当的不易。
明宗很快看完了这两篇文章,然后,止不住长叹——难怪以霍相之阅历、邹师之文才,也难以决断呢,这两篇,真是旷古难得的佳作啊!明宗当政二十年,历经六次科考,每一次到了殿试环节他都认真筛选,可看过的文章里,就没有比这两篇更出色的!
因有这两张珠玉在前,剩下的八篇,明宗看得就略为粗略些了。也不是这些文章写得不好,其实里面有几篇,拿到以前历次科考里,甚至可以点个状元榜眼之类,奈何,与前两篇佳作比起来,终究是失了几分颜色。
在八篇文章中挑了篇最好的,这个,在明宗心里,就定了探花了。
又把之前那两篇拿过来,又看了一遍,明宗还是没有决断——这两个,倒底该定哪个是状元呢
一个文笔扎实、思路清晰,句句话都直指向大魏国情政治民生,各种利弊分析得条理分明,这,是个功底扎实的,没有几十年的苦读,没有一种忠心为国忧国忧民的情怀,极难写出这般中肯的文章来。
而另一篇,引经据典,种种典故,信手拈来,尤其是那文风,短短六百余字,字字都用得恰到好处地精到,这文采,放眼整个大魏,除邹大学士之外,不做第二人想。
虽然,这第二篇在思路上略逊于第一篇,但是比照其余八篇,也是姣姣者了,而且单以思路看,放在现在朝堂中的大臣们的奏章里比较,也算是十分优异的了,再配上那文采,如果把他放在第二名榜眼的位置,也的确是有些委屈。
看着这两张卷纸,明宗也犯难了,到底是点哪个为状元好呢
好在,还有“策问”一节,其他七人就不必再问了,探花,可以像征似地问两句,这人选在明宗心里,已经确定。
明宗主要问的是手上这两张试卷的主人,希望在现场反应、言辞表达上能够把他们,分出个高下来。
打定了主意,明宗将两篇文章递给郭忠诚,示意他宣这两人近前来,殿前策问。
郭内侍接过试卷,大声读出上面的名字:“顾东城、朱潜,上殿面圣!”
两个少年从百名进士中走出来,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走向御前。
写出那等老辣的文章的,竟是两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明宗觉得,有些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