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老宅打秋风
小趴菜鸭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沈梨看着上山的村民,挺好的,最起码他们心中还抱着希望。
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今年不用交税粮了,坏消息是交税粮之前流民会冲入益州,他们将离开背井离乡,只为求一条活路。
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着时间到6月初,大家心里已经有些麻木了,现在庄稼已经没了,土地也早已干涸,还干裂出了不少缝。
就连三里河都要干涸了。
现在有水井的人家靠着自家的水井,没有水井的人家就到山上去挑水。
镇上的粮食铺,糙米已经涨到了30文一斤,陈米也涨到了200文一石,本来两文钱的大豆现在已经涨到了15文,稷米和高粱也翻了好几倍。
每个到粮食铺面前的人都要在外面骂骂咧咧一番,然后才进去买粮食。
买陈米的人最多,虽然不好吃,但是它便宜,只要饿不死人就行。
大豆,稷米和高粱也有很多人购买,家里有条件的,都是买的糙米居多。
三里村的村民,家里存粮少的,也会去镇上买粮食。
“嘭嘭嘭”
“嘭嘭嘭”
“谁啊!”
沈远舟一边问一边走到院门处,却没有听见外面的声音。
沈梨坐在屋檐下,用精神力一看,哟,稀客啊!
外面站着的不是别人,正是沈爷沈大江,沈奶杨春红和沈长峰夫妻俩。
他们来干嘛
沈梨脑海里慢慢出现三个字,打秋风!
不会吧,老沈家之前虽说花了一笔银子出去,但存粮还是不少的。
沈远舟打开门,“爷爷,奶,二叔二婶,你们找谁”
杨春红直接一把推开这个有些缺心眼的孙子,“真是随了你娘了,没点眼力见的,自家长辈来,还拦在门外面!”
“你爹呢”
“我们找他有事!”
杨春红推开人后,就和沈大江一起往里面走,沈长峰夫妇也跟在后面进去了。
沈远舟猝不及防被推,往后面倒了几步才站稳身子。
一脸无语的把门关上,心里暗自嘀咕,也不知道他们来干嘛。
不过没好事就对了!
沈大江和杨春红直接走到堂屋坐下,一点都不带客气的。
坐在外面的沈长山众人一脸无语。
不是,这里到底是谁家啊
沈长山捏了捏眉心站起身整理衣服,大步走进去。
找了个位置,吊儿郎当的坐下,也不说话就用眼睛瞅着不请自来的4个人。
外面的沈远舟凑到沈梨身旁,小声的问:“小妹,咱们不是分家了吗他们来干嘛爹能搞定吗”
沈远舟还是有些担心,他老爹以前那么孝顺,这万一又犯糊涂了怎么办
沈梨给了他一个安慰的眼神,“放心吧!”
沈远舟没见分家时的场面,听完沈梨的话还是有些担心。
“三哥,你要是担心,直接进去看不就好了吗”
“对哦!”
于是沈远舟直接走到他老爹身旁坐下。
杨春红看着这父子俩,太阳穴突突的直跳,要不是今天过来有事,哼!
沈长锋看着一直僵持着,不肯说话的爹娘和大哥,清了清嗓子,刚准备说话,结果。
“老二,你嗓子堵住了!”
沈长锋面上带笑,“多谢大哥关心,我没事,爹娘找大哥有事。”
收完给上首的沈大江和杨春红使了个眼色。
沈大山就当做没看见他们挤眉弄眼。
杨春红看到二人的眼神,这才不情不愿的开口。
“咳……”
“你们要是生病了就去吃药,别来传染我们!”
沈长山一边说,还一脸防备的看着四人,仿佛他们身上有什么脏东西似的。
沈长锋尴尬了,没想到大哥这么不给面子!
杨春红从进门开始就很气,现在被沈长山下了面子,终于憋不住火气了。
“老大,胡咧咧什么呢你给老娘闭嘴!”
而沈长山像是突然松了一口气似的,“嗯,这样才对,真的是,搞得我还以为你们有什么怪病呢!”
说完还煞有其事的点头。
一旁的沈远舟看着自家爹的表现,都看呆了!
杨春红一口气憋在心里,一张老脸更是胀的通红。
四个人,现在就有两个人被下了面子,看来老大今日是不会给面子了。
沈大江刚想清一清嗓子,开口说话,想到刚刚老大怼人的话语,嗓子都清到一半了,又憋回去。
“老大,我们今天过来是有事和你商量,不是来吵架的。”
“哦,那你们说吧。”
看老大还算给自己面子,沈大江松了一口气,用眼神示意杨春红赶紧说。
杨春红哼了一声才开口,“老大,是这样的,家里没有粮食了,你先借个300斤粮食给我们,过后我会还你。”
“再拿点风干肉,家里已经许久没见荤腥了。”
沈长山用手掏了掏耳朵,一脸憨厚的样子,“你们说什么”
“我没听清楚了,再说一遍”
杨春红憋着一口气又说了一遍,最后还问了一句:“听清楚了吗”
“哦,可是我也没有粮食啊!”
“爹娘,咱家去年的粮食还剩很多,要不你们借我点,渡过难关呗,以后我肯定还你们。”
沈长山看着老两口,一脸真挚的说道:“要是有银子就好了,多少我都不嫌弃,先来个20两吧!”
脸上那真挚的表情可比杨春红的好看多了。
四个人听完脸色出奇一致的难看。
杨春红直接啐了一口,“老大,你哪来这么大的脸,张口就是20两银子,你以为老娘开钱庄的”
沈长锋一听到杨春红这话,就在心里暗叫不好,果然下一秒就听见沈大山说。
“娘,原来你也知道啊,那你们哪来这么大的脸,张嘴就是300斤粮食”
“你以为我开粮铺的啊!”
沈长山这一番话可以说是把杨春红说的话,原封不动的还给了他。
沈大江拉住快要跳脚的老太太,深吸一口气:“老大,可以写借条,将来家里会记住你这份恩情的。”
沈长山看了上首的爹娘一眼,“呵,之前给你们老沈家当牛做马这么多年,挣的可不止300斤粮食,也没见你们记过这份恩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