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殿试的难题
生活艰难又无限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皇极殿内的考试的正在进行,气氛庄严肃穆。
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地面上,泛起一层淡淡的光晕。
侯平正襟危坐于桌前,揉了揉太阳穴,今科的试题真不是一般的难啊。
万历朝最后一次殿试的试题,可以说是万历皇帝对自己执政生涯进行的一次总结,没有任何推诿。
前三段基本上算是总结和指出了他执政的依据,以及结果。
他对自己的执政评价也是出乎意料的低。
声称当今之世,纲纪已经混乱到了极点。
然后在第四段和第五段问出了他的问题。
当今之世乱相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汉朝人说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治理,常常是因为君主处于太平之世时间久了,风俗逐渐败坏却不醒悟,政治逐渐衰微却不改变。而宋朝人又说纲纪被破坏,都是由于上下因循守旧。这两种说法哪种更恰当呢或者说君臣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不容许互相推诿吧。
要进行改革、实现良好治理,贵在认识到因循和变革的适宜之处;要扭转衰敝、重振风尚,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转变的方法。现在我想要在长期松弛之后恢复正常,挽回极其严重的局势,使法律确立而无人敢犯,诏令施行而无人违抗,纲纪端正,风俗淳朴,以恢复我祖宗的旧制。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呢
这两段看似是有多个问题,但其实总结起来就只有一条,就是恢复大明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
这既是问题,也是愿景,可见万历皇帝自始至终都在想着如何重振朝纲。
后世常有人抹黑万历皇帝,说他如何怠政,如何荒废朝政。
但事实上万历皇帝一直在励精图治,从不敢懈怠。
纵观万历皇帝的一生都是悲剧,而他的悲剧,自出生时起就注定了。
嘉靖共生了八个儿子,其中五个还未长大就夭折,长大的只有三个。
而他最喜欢的,则是太子朱载壡。
但是太子朱载壡在十四岁行冠礼之后的两天,突发恶疾去世,给他带来巨大的打击。
从此他开始迷信“二龙不相见”,以至于他到死都未立太子。
也不与剩下的两个儿子——裕王、景王亲近。
不是无情,而是生怕剩下的两个儿子再遭不测。
嘉靖皇帝晚年又对“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深信不疑。
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都没人敢报告嘉靖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
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隆庆皇帝才为他赐名朱翊钧。
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因其成为了其父子嗣中最为年长的,故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朱翊钧的生母原本是身世卑微的宫人,后来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
他成为太子后有大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
那时他如果稍有懈怠,就会被李贵妃将其召至面前长跪。
每次遇到讲筵的时候,李贵妃都令经筵讲官入前亲授。
每遇到早朝的时候,五更就到了他的寝宫,早早将其叫起。
正是在李贵妃的严格教导之下,他要远比其它时期的大明太子更早懂得许多的知识。
其后隆庆皇帝由于纵情声色,过早“?驾崩?”,导致他年仅十一岁就登基为帝,致使大权旁落。
即便他亲政以后,他所能掌控的皇权也未能如其它时期一样,能真正的掌控天下。
万历从记事时起,就生活在一个被文臣吹捧为中兴盛世的年代。
然而实际上,大明亡国序章,正是以此开始。
当年景王朱载圳与裕王朱载坖年龄相同,都是出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只相差一个月。
太子朱载壡死后,裕王朱载坖因为这一个月的差距成为了长嫡。
然而景王也一直是在图谋夺嫡。
尽管裕王有以内阁次辅徐阶为首的清流集团支持,其中包括高拱、张居正、陈以勤等大牛人。
但是景王也有以首辅严嵩为首的利益集团支持,他们的势力一直压制着裕王朱载坖。
为了稳固地位,朱载坖不得不对文官集团过度倚重。
而他本人,就只是个胸无大志,又贪图享乐的人。
但也正因如此,文官集团更要将他扶上大位。
最终如其所愿,朱载坖成为了隆庆皇帝,他将一切国事都委于文官集团,自己躲在后宫宣淫享乐。
就这样,所谓的隆庆新政出现了。
隆庆新政对国朝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归根结底不过是十二个字:清丈土地,整顿吏治,振兴工商。
听着好像有道理,但实际情况是,前八字都是为最后的四个字服务。
其实嘉靖朝的两党之争,就是以严嵩为首的严党与以除阶、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清流之间的争斗。
严党背后所代表的是保守派势力,也就是所谓地主士绅阶级势力。
而清流背后所代表的就是新兴的工商阶级所延伸出来的官场势力。
这两派的斗争,最终以新兴工商阶级的势力取得了完胜。
国家大权落入了新兴工商阶级培养出来的官员手中,他们自是要改革法度,为自己所在的阶层服务。
于是隆庆朝就开始大力整顿吏治,只是为了能够让商人能更加安心的做生意。
而清丈土地则是清楚的知道哪里有生意可做。
在他们的改革下,大明的国库的确是有了大的增长,然而大明亡国之祸也就在此时种下。
明亡的根本,在于工商业无序发展,致使农业生产被破坏怠尽。
最终由于粮食危机,致使国家动荡,陷入内乱之中。
而这件事的开端,便是严嵩的倒台。
严嵩倒台标志着新兴的工商业势力已经全面压倒传统农耕势力,使得大明王朝全面进入工商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工商业的高速发展,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害只能用毁灭性来形容。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核心原因无非是两个字:人力。
人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人,想发展什么都是空谈。
无论是清丈法,还是一条鞭法,其实最核心的东西都是为了释放人力。
之前说过,清丈法的清出的隐田其实大多是在没有户籍的流民手中。
因为有他们帮着村里承担共同的税务,使得全村人的税粮都减轻了不少。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农民的小日子过非常的滋润。
人一但过得滋润了就不想再变换环境,于是社会越发安定。
只是这样一来,对于要蓬勃发展的工商业就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