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以史为鉴!
加糖的小芋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刘三吾一脸悲戚。 他才是一位真正的夫子,在元末时就担任提举,后来归隐故里,潜心着述,直到洪武十八年,七十多岁的刘三吾才被举荐入朝。 如今的刘三吾,已经八十多岁了,古稀之年的朱元璋在他面前,就像个弟弟。 原本以为,担任主考官会让他的声誉更隆,更受到士子们的爱戴。可是万万没想到啊,南北方的学子,竟然会因为科举一事,差点闹出来分裂。 于国于民,他都难辞其咎。 “请殿下救命啊!” 刘三吾深叹口气,摇头道:“老臣已经快要入土了,不奢求能为大明立下多大的功劳,我宁愿什么都不做,也不愿意犯下大错啊!” 刘三吾红着眼眶,向朱权深深行礼。 见他态度如此和缓,朱权急忙扶起了他,说道:“不必担心,其实这件事很好办,本王有一计,可让学子们不再闹事!” “殿下是圣贤啊!” 刘三吾十分感动,提议道:“那这件事就交给殿下了,殿下年轻力壮,又满腹经纶,老臣就知道,来找殿下一定会有办法的。” 听着吹捧,朱权咧嘴笑了起来,摆手道:“无碍,你啊,就是年龄大了些,或许再年轻十岁,就能把这些学子整治的服服帖帖的。” “聪慧乃是天定,老夫像殿下这个年纪时,犹如一个鲁莽的孩童,与殿下简直云泥之别。如殿下这样有才能的皇子,一百年来能出现几人呢” “怪不得,陛下会让殿下担任太子呢,试问大明有二十多个皇子,可陛下为何偏偏选中了您不就是因为你卓尔不凡,才学超群吗!” 一开始说这些话的时候,刘三吾还很脸红,可是说了几句后,他似乎掌握到了精髓,说起来滔滔不绝,尤其是看到朱权那享受的眼神,又赶忙多说了几句。 朱权满是兴奋,来自大儒的吹捧,让他受用无穷啊。 谁说老家伙没用的 简直太有用了啊! 从前当真错怪刘三吾了,认为刘三吾年龄大,做什么事犹豫不决的,简直不堪重用。现在看起来顺眼多了,说话还好听。 刘三吾说了许多,忽然道:“既然如此,那这件事就交给殿下了,明日我便告诉学子们,若是有什么问题,就来拜见殿下。” “好,刘卿慢走。”朱权满脸笑容。 “殿下请留步……” 刘三吾急忙起身离开,才刚走了几步,朱权忽然意识到不对劲,看着刘三吾匆忙的样子,脸色猛然变了,一拍桌子,大声呵斥道。 “老东西,安敢欺我年幼!” “啊”刘三吾回过头,表情十分尴尬。 “哼!”朱权冷哼一声,怒气冲冲的询问道:“老实交代,是谁教你说的这些话,真是活腻歪了,竟然敢欺骗到本王头上。” 刘三吾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朱权,迟疑道:“是王艮!” “怪不得,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刘三吾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王艮在翰林院时,曾跟随刘三吾学习过一段时间。后来刘三吾找到他,询问太子朱权有什么喜好。 王艮犹豫了半天,才道出朱权的喜好。 爱听人吹捧。 刘三吾于是投其所好,大力吹捧。 他无奈的说道:“殿下,老臣实在是没办法了,才出此下策……” 朱权没好气的说道:“行了,这件事也好办。南方学子想要公平,北方学子也想要公平,那直接划成南北榜,各取头十名不就行了!” 这也是南北榜案最终的结局。 此时被朱权一口道了出来。 刘三吾细细琢磨,迟疑道:“恐怕南人不会服气,毕竟论起来做文章,南方文学鼎盛,远远优于战乱的北方,他们不愿意将名额分给北方。” 朱权一愣,这才明白过来。 历史上,是老朱愤怒的大开杀戒,杀的南方学子人心惶惶,这才从江南士族手中,夺了科举的分配权。 “这样吧,以户籍来论,如今南方户籍约有五千万人,而北方户籍不到三千万人,那么名额就按照五三分,前十名者,约有六个南方人,四个北方人。” 刘三吾这才明白过来,朱权这样的想法十分可行。 “以后,可以按照这个比例,推行至各省。比如说,如今福建的客家人较多,这些人不擅长做学问,可是他们就没资格当官了吗就必须让江淮出身的进士,去给他们当官吗” “以后各省来参加会试的学子,均有机会当官。这样既能体现朝廷的公平,又防止某些地方出身的学子们,串联到一起,搞出什么朋党!” “妙啊,殿下,如甘肃、陕西、两广这些偏远的地方,亦能感受到朝廷的恩德。您不愧是储君啊,老夫实在是佩服至极!” 朱权颔首。 这刘三吾还挺聪明,已经学会抢答了。 “老夫现在就回家写奏章,然后上书朝廷,请求朝廷立马改制……这是造福学子的好事,应当尽快推行。” “先不着急!” 朱权摇摇头,说道:“你以为这样的奏章,就能很快通过了吗如今的朝廷内,出身江南的官员,差不多占到了一半,这些官员肯定会阻挠的。” 朱权有些无奈。 河北士族爱造反,山东士族爱做官。 至于江南士族嘛,就是又爱做官,又爱钱财。 如今的江南地区更稳定,也更繁荣,在今后的百年中,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才子,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江南士绅阶级,已经牢牢把控了朝廷的话语权。 如何打击江南士绅阶级,也是有办法的。 比如说杀人! 满清时期,为何江南士绅不敢蹦跶,就是因为满清下手狠辣。 大明只是打打嘴炮,可是满清真的会杀人的! “先这样做……然后再这样……” 朱权命刘三吾靠近,然后耳语几句,刘三吾眼前顿时一亮。 这天,太子府邸的侍卫们,听到朱权怒不可遏的骂声,还伴随着刘三吾的辩解,声音越来越大,最后有瓶子碎裂的声音。 很快,侍卫们就看到刘三吾怒气冲冲的离开,脸色十分难看,而朱权也跟了出来,破口大骂道:“你个老东西,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干什么吃的” “一群手无寸铁的学子,竟然敢公然闹事,这是在藐视朝廷,本王要把他们全抓起来,然后诛族!” “岂能如此啊!”刘三吾痛心疾首,流着泪离开太子府邸。 而这一幕,很快被有心人得知。 王艮急匆匆的进殿,见到朱权后,急忙询问道:“殿下,出了什么事” “哦,你来的正好,来替本王写一封奏章。” “写什么内容” “将这些在京城闹事的学子全抓住,以谋反的名义,将他们诛三族,这奏章写好后,交给朝廷!” 王艮吓了一跳,手都哆嗦了起来,急声道:“殿下,岂能如此啊,您忘了秦朝是怎么灭亡的吗就是因为秦始皇过于残暴,焚书坑儒,不允许儒生发表意见……” “您越是控制舆论,就越是适得其反。一个开明、包罗万象的王朝,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好了,不必说教,你觉得本王有那么残暴吗” 王艮有些迟疑,跟随朱权这么多时日,王艮还是了解这位储君的,见朱权不愿意多说,只能耐心写起了奏章。 不出所料,这奏章交给朝廷后,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朱权的奏章中写的很严厉,学子们罔顾国法,聚众闹事,有谋反之意,此乃罪大恶极,应当将这些人全部处死,以正朝纲,以儆效尤! 官员们目瞪口呆。 学子们不过发了点牢骚,就要将他们全杀了 如今的朱权,实有乃父之风啊! 这下好了,学子们也不敢闹事了,他们是真怕性命不保。 又有几个官员急忙上奏,称学子们不过是一时冲动,并非谋反,若是将他们全部处死,恐怕会寒了天下学子之心啊! 刘三吾又找了一趟朱权,期间,两人再次爆发争执,朱权气冲冲的,似乎吃了大亏。 第二日,朱权又写了一篇奏章,再次向朝廷建议,最起码将此次科举作废,凡是参加此次会试的,今后永不录用,给这些学子们一点小小教训! 学子们惊呆了,他们寒窗苦读十年,为的不就是考取功名吗 现在朱权要把他们的路全部堵死! 岂有此理 众多学子再次找到了刘三吾,刘三吾心里苦啊,但是他忍着不说,在万众期待的目光中,刘三吾再次去拜见了朱权。 不出所料,刘三吾离府的时候,脸上的愁苦更甚。 就连姚广孝也坐不住了,急忙来拜见朱权:“殿下,您是想杀了刘三吾” 朱权摇摇头,茫然道:“没有啊。” “刚才我看到刘三吾离开后,被蒋瓛带去了皇宫。” “卧槽,出大事了!!” 朱权猛地跳了起来,一拍额头,朝着皇宫冲了出去。这件事情,忘了提前和父皇通口气了! 当朱权来到大殿后,朱元璋正冷冰冰的盯着刘三吾,开口质问。 “你算个什么东西不过是资格老了点,也敢三番五次去找朱权没用的老家伙,连几个学子都摆不平!” 刘三吾浑身都在哆嗦,脸色苍白的解释。 “陛下,这是老臣和太子商议好的,为了推行南北分榜啊……陛下,您要相信老臣啊!” 显然,朱元璋根本不信这套鬼话,脸色愈加的冷酷。 怎么你整治不了学子,就找朱权商议是吧还敢和朱权争吵 你是什么官职,有没有资格和朱权站在同一地位 身为臣子,就该有臣子的觉悟! 不该以下犯上! 当朱权进殿的时候,刘三吾仿佛看到了救星,老泪纵横。 “殿下,您快解释啊,老臣是冤枉的啊!” 看着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朱权又看了看刘三吾,茫然的摇摇头,说道:“刘卿啊,刚才你不是还骂本王的吗现在怎么不骂了” 刘三吾一脸懵逼,急的跳脚道:“殿下啊,你可要害苦了我啊” “哈哈哈……” 朱权咧嘴笑出了声,走到朱元璋的面前,低声说出了计划,又道:“不过是为了更好推行政策,刘卿确实是冤枉的!” 朱元璋眯了眯眼,看向刘三吾道:“哪有这么麻烦只需要杀几个学子,让他们惊惧万分,自然就可以施行政策了!” 朱权十分无奈。 朱元璋可以这样做,可是朱权却不行。 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一手开创了大明,他的威望在大明朝野无人能及,别说杀几个学子,就算是真杀光了,只要他还活着,大明就翻不了天。 可是朱权却不行。 他不过是刚当储君几个月,要是也这般嗜杀,朝野上下必然沸反盈天。 “南北分榜……和咱想到一块去了,以后还要细化到各省,让每个省都能推举出人才,确实有利于大明团结。但是要警惕,防范有学子异地考试,占用别人的名额!” 朱元璋一语道破其中玄机。 “那就按照宗族制,宗族在哪里,就必须在哪里科举。总不能为了考科举,把整个家族迁到穷乡僻壤的地方吧” “这倒是不错。” 看着朱权有了万全之策,朱元璋心中满是欣慰,又道:“钦天监研究过了,下个月初八日子不错,就在下个月吧,咱把皇位传给你。” “啊父皇,是不是太快了!” “快什么快咱早就想清闲几日了……哈哈,咱不是贪恋权势的皇帝,当了快三十年了,也当够了,该换换人了。” “父皇,您还年轻着呢,俗话说得好,六十八,一枝花……” “花个屁,咱警告你,你想治理河套地区,还想修建大型船舶出使海外,以及想在天下修建驰道……事情太多了,隋二世杨广就是因此而亡,要以史为鉴。” “哦!” 又过了十天,刘三吾宣布,经过朝廷的认真思考和科学研判,以南北的户籍多少,确定会试的录用比例,一共录用六十人,其中南方学子三十六人,北方学子二十四人。 此言一出,众多学子爆发出阵阵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