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文物修复之难
大千故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299章 文物修复之难 不得不说,王文翔和赵忠林不愧是文物修复厂的老师傅,对故宫的一草一木真的非常了解,讲起故事来,更加传神。 让张启明一行参观的同时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间,已经参观完了几座宫殿。 “张先生,不知道有没有兴趣去我们的文物修复厂参观”王文翔说道 赵忠林热切道:“张先生可能不知道,我们文物修复厂,很多香江同胞都有去参观过。 像是包船王、霍鹰东先生、胡应香先生…等每次来京城,都会到我们那里参观。” 到了此时,张启明已经明白过来,这才是两人真正的目的。 被算计的张启明本来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听到包船王、霍鹰东、胡应香这些大佬都去过,顿时也来了兴趣! 说道:“会不会耽误你们的工作” “不会不会,我们热烈欢迎你们参观!”王文翔笑热情道。 王文翔和赵忠林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笑意。 张启明虽然拒绝了官方接待,但并不代表,到京城的事情没有多少人知道。 张启明昨天让孙国栋租大巴,请王京生当导游时,他们就已经猜到他目的。 他这样一个千亿大富豪出现在京城,虽然没有明确的说要在京城投资。 但不代表京城大大小小的官员,没有想法。 他们早就在盯着张启明的一举一动,只要出现在他们的地盘,想方设法都得让这位爱国同胞投资。 张启明在鹏城投资那号称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工业园,可是让他们眼馋不已。 这可都是妥妥的政绩,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鹏城市委书记李京和其一众官员。 这些人因为张启明的投资,未来的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 要是不能让张启明在京城投资,那就是他们这些当官的失败。 知道张启明要到故宫参观时,平日里都是过苦日子的文物修复厂,心里就已经打定了主意。 说什么也要让这位爱国同胞,知道他们文物修复厂过的有多艰辛。 指不定同情之下,张启明这位千亿大富豪大手一挥,就直接捐款了呢。 他们之所以这么笃定,是因为早就干过很多次,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包船王、霍鹰东以及其他来这里的华人富豪,大多数都捐过。 这些富豪能不知道他们的小算盘吗 肯定知道。 只是他们清楚文物修复厂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想拿到捐款,有更多的资金去修复文物。 捐款,对他们来说,平时都是常做的事,所以并不介意被小算计。 ……… 故宫文物修复厂就位于故宫博物院内,所以两者之间的距离很近。 故宫博物院为了保护修复文物,在50年代时期,就在院内设立了专门的文物修复厂,这样便于对文物进行及时和专业的修复工作。 张启明一行在王文翔、赵忠林两人引路下,没多久就进入文物修复厂内。 入眼处,到处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只不过都不完整,很多甚至已经支离破碎。 文物修复厂很安静,只有一些修复师正全神贯注的修复着文物。 对于张启明一行人的突然到来,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就继续埋头忙着手中事情。 显然在他们心中,手中文物更加重要。 或者有特殊规定。 损坏的文物想要一比一还原修复,需要修复师全神贯注,稍不注意,可能就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张启明也没有打扰这些修复师工作的意思。 他对启明科技实验室就有要求,一切以研发工作为先,即便是他亲自到实验室,如非必要,也不需要和他打招呼。 有些实验灵感,就在那一刹那,一旦打断,可能会花费更大代价,才能达到相同效果。 就在张启明一行参观时,一位头发已经有些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走到他们身侧。 王文翔为张启明介绍道: “张先生,这位是我们修复厂厂长刘元蒲刘厂长。” 随即又为刘元蒲介绍道: “厂长,这位是香江首富张启明先生,张先生今天来故宫参观,我们正好遇见,就邀请他来我们修复厂参观。” 刘元蒲打量着张启明,赞叹道:“张先生,你真是年轻有为啊! 去年包先生和霍先生来参观时,不止一次提到你,说你是我们华人的骄傲,在商业上让那些西方人,都不得不服。” 张启明微笑道:“刘厂长,过于夸赞了!我所做的不过是商业小道,都是为了钱在工作。 与您和修复厂的修复师们,所做的事情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这些文物传承我们华夏的文明,修复他们,就是在传承我们华夏文化。 这些工作,换我来做,还做不来。” 刘元蒲微笑道:“张先生,谦虚啦!术业有专攻,没有贵贱之分。 强行划分等级,那是封建残余思想。 我们新华夏现在都是人人平等。 商业更不是小道,国家现在都是在大力发展经济,您们愿意回来投资,就是在为人民做贡献。” “刘厂长说的有道理!”张启明点头笑道。 随即目光看向修复厂的破损文物,问道:“刘厂长,我看到这文物很多,可修复师却不是很多。 修复文物本来就耗时耗力,这么多修复得完吗” 刘元蒲听到张启明这么问,脸上叹了一口气。 说道:“张先生,不瞒你说,根本修复不完。 全国现在有1000多万件文物需要修复。 想要完全修复,得2000多年,修复不完的。 单故宫现在就有100多万件。 你看到的这些,只是一部分需要紧急修复的文物。 国家现在到处都需要钱发展,得为活人服务。 文物修复师需要大量时间培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加上之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持续多年,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现在文物修复厂面临修复师人员紧缺,甚至有些青黄不接。 文物修复需要合适环境和先进设备。 可国家现在没钱,每年拨付的款项不足1000万,还是全国各地文物修复厂共同使用。 这点资金哪里够用。 各种急需修缮和维护的文物没有及时得到保护,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法修复,彻底损坏。 心疼啊!” 刘元蒲说到这里,声音都哽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