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养伤
青山知烟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等秦峰再睁眼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自家炕床上。 意识尚有些混沌,半睁半眯间,院子里传来的说话声飘进他耳中。 接着有人掀起门帘。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易春梅见秦峰眼皮动了动,心中一喜,大步走上前。 “三儿!” 秦峰缓缓睁开双眼,刚想抬手,刹那间,右胳膊和左小腿处袭来一阵剧痛,疼得他面容瞬间扭曲。 他嘴唇干裂起皮,艰难地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 “水……我要喝水……” 易春梅听到这话,一刻也不敢耽搁,立刻转身,急切地回应: “好好,我给你倒水去。” 这时,苏娜娜抱着秦欣欣走近秦峰。 “呀呀~” 秦欣欣还在挥着小拳头,瞪着大眼睛,嘴里吐着泡泡,玩的不亦乐乎。 而苏娜娜紧抿着唇,眼眶泛红,还有些浮肿,明显是已经哭过好几回了。 易春梅匆匆端来搪瓷杯,小心地扶起秦峰的头,一点点喂他喝水。 秦峰喝了水,缓了缓神,目光落在苏娜娜和秦欣欣身上。 看到苏娜娜红肿的眼睛,他满心愧疚,想要伸手抱抱她们,可刚一动,伤口便扯得生疼,动作僵在了半空。 苏娜娜见状,连忙靠近,轻轻握住秦峰的手,强压住想哭的冲动: “你别动,小心伤口。” 易春梅到底是年纪大了,一看到自己儿子这副惨状,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用袖子擦了擦眼睛: “三儿啊,以后可千万别再去跑山了。我和你爹合计过了,咱多花些钱,托托关系,给你寻个安稳靠谱的工作,往后你就安安分分地上班。” 秦峰身体很是虚弱,他现在很想坐起身,跟她娘理论一番,奈何没有半分力气。 苏娜娜留意到秦峰情绪有细微波动,赶忙转过身,和声细语地对易春梅说: “妈,这事儿也不急于一时,等三哥身体好点了,咱们再慢慢商量。” 易春梅眉头轻皱,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点点头。 “三哥!三哥!” 陈达海风风火火地迈进院子,扯着嗓子大喊。 叶秋莲抬手朝陈达海胳膊拍了一掌: “海娃子,你嚷嚷啥呢,小三这会儿还没醒呢。” 易春梅闻声,连忙走了出去。 一出门就见叶秋莲和陈达海两母子,提着一个竹篮子走进来。 “春梅婶子!三哥醒了吗” 陈达海一个箭步冲到易春梅跟前,满脸焦急地询问。 易春梅努力在脸上挤出一丝微笑,说道: “他醒了,就是状态还不太好。” 叶秋莲绕过陈达海,走上前,拉住易春梅的手,温言安慰道: “春梅嫂子,小三是吉人自有天相,过不了几天,保准又生龙活虎的。你呀,别太担心了。” 易春梅感激地看着叶秋莲,眼眶又微微泛红: “他莲婶,多亏你一直惦记着。这孩子遭这么大罪,当娘的心里实在不好受。” 叶秋莲拍了拍易春梅的手。 “嫂子,孩子受苦咱心疼,可也得往好处想。这不醒过来就是万幸。” 说着,她将手中竹篮递给易春梅。 “这些鸡蛋,给小三补补身子。” 易春梅推脱着: “这咋好意思,你还是自个儿留着吧。” 经过一番推拉,易春梅见实在推拒不了,接过篮子,连声道谢。 陈达海跟着进了屋,看到秦峰虚弱地躺在床上。 苏娜娜见来了人,连忙抱着秦欣欣站起身。 “三哥!” 陈达海两步走到炕床边。 秦峰朝他眨了眨眼,轻声说道: “死不了……” 接着,陈达海在屋子里和秦峰又聊了几句,为了不打扰秦峰的休息,逗留了片刻便告辞离开。 …….. 又过了几日。 秦峰杵着一根木头做的拐杖,从里屋走出。 外面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 秦峰慢悠悠地踱步到院子里,躺在一把木头做的躺椅上,惬意地晒着太阳。 此时家中空无一人。 家里的人不是去上班,就是外出干活。 连苏雪都去上学去了。 苏娜娜则是被苏丽丽接走,只因再过几天就是苏丽丽大婚之日,就想让姐姐苏娜娜过去帮几天忙。 苏娜娜本已拒绝,毕竟秦峰仍需人照料,她实在放心不下。 可秦峰得知此事后,当即拍着胳膊,满脸轻松地极力劝说: “媳妇儿,你就放心去吧,我真的好得差不多了,能照顾好自己。丽丽人生大事,你这个当姐姐的可不能缺席。” 苏娜娜犹豫一下,最终同意,抱着秦欣欣便回了娘家。 ……. 秦峰躺在躺椅上,春日暖阳洒在身上,让他周身都暖烘烘的。 一阵脚步声传来,秦峰睁眼一看,原来是陈达海。 陈达海手里提着一个篮子,满脸笑意地走进院子: “三哥,我就知道你肯定在晒太阳!” 秦峰笑着坐起身,指了指旁边的凳子: “海子,你这小子,又带东西来啦。快坐,陪我唠唠。” 陈达海将篮子放在一旁,一屁股坐下: “三哥,看你精神头还不错,你这恢复得咋样了” 秦峰活动了下筋骨: “还行吧,再过些日子,就可以把这玩意儿烧了。” 他举起一旁的拐杖晃了晃。 两人在院子里唠起嗑。 没聊多久,远处传来李梨花的呼喊声,陈达海无奈起身: “三哥,俺得先回去了,明天再来看你。” 秦峰点头应道: “行,你先回去忙吧,家里事儿多,别耽搁了。” 待陈达海离开,他杵着拐杖,一步一拐地走出大门。 他在家已经憋了好多天,就想出去溜达溜达。 秦峰慢悠悠地在村里晃悠,暖阳照在身上,微风拂过,好不惬意。 没走多远,就看到村口老槐树下围了一群人,热闹非凡。 他好奇心顿起,拄着拐杖费力地挤了进去。 只见几个操着外地口音的贩子正坐在小马扎上,面前铺着一块脏兮兮的布,上面摆着几件看着有些年头的物件,旁边还放着一杆秤和一些零碎的工具。 一个留着小胡子的贩子,手里拿着个老旧的瓷碗,正口若悬河地对着村民们说道: “这可是正宗的前朝老物件,你们看看这做工,这釉色,拿到城里去,那可是能卖大价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