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权杖之外的继承
爱跳的小袋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凌晨一点,星城市的天空阴云密布,窗外飘起微雨,市委办公楼内却仍灯火通明。李一凡站在窗前,沉思许久,背后,书记秘书陈晓峰默不作声地等待着。 “把这份报告的摘要发给组织部、政研室、工商联,再抄送给省发改委。”他语气平稳,但语速比平常快了一些,“不要等周一,我要他们今天就开始准备反馈意见。” “是。”陈晓峰点头,动作利落地收起文档。 李一凡缓缓坐下,眼神落在案头那份《代际治理机制试验报告》上。昨晚他修改至深夜,将整个凡星试点三年来的制度演进过程,连同b面机制的成熟模型、影子董事会推演、战略轮值设计、责任转移测试,一一补足。 他知道,这不是一份公司总结,而是一份——可以复制、可以推广、可以制度化的星城经验。 ? 早在马爸爸宣布隐退的当晚,李一凡就意识到,中国社会对“接班人”的焦虑将全面爆发。但不同于过往的“富二代标签”与“拼爹批判”,这一轮公众情绪开始转向结构性追问: “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做不到平稳交接” “有没有一整套机制,能让‘创始人’变成‘创始系统’” 而他必须回应,甚至必须领先回应。 因为只有在他主动提出系统化方案前,这场讨论才不会落入肤浅的热搜与网络讥讽之中,而是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治理样本构建”。 ? 三天后,市委召开专门政企协同会议,由他亲自主持。 这是一次“极不寻常”的闭门会,参与方包括星城市的五大龙头民营企业负责人、三家市属平台公司主要领导,以及来自组织部、工商联、金融办、社科院的专家代表。 会议一开始,李一凡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不谈政策,也不谈表态。我们只谈一件事——你们企业的接班机制,有没有‘文档’” “我不是问你儿子女儿愿不愿意接班,我是问,如果你明天突然失联,贵企业还能不能稳定运转三个月” 现场一片沉默。 一位市属平台公司董事长尴尬笑道:“李书记,这……怎么说呢,我们有安排,但都还是老板口头交代的多,真正写下来、系统化的——几乎没有。” 李一凡点头,没有批评,只是翻开一本资料:“凡星集团,从2017年起,先后制定了16项‘应急接棒预案’,涵盖投资、传媒、科技、文创四大板块,所有副总级以上岗位,均有一份‘b角制度备份文档’。” “这不是权力安排,而是‘延续机制’。” “不是为了退位,而是为了预防断裂。”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谁都不是神,不可能永远在位,但制度可以。” — 这场会议引发极大震动。 会后,星城市组织部、工商联立即启动专项调研,拟联合推出《企业治理延续性指标评估体系》试点计划,首批面向全市20家百强民企开放申请。 而在凡星的推动下,“星创研究院”也迅速设立了一个名为“接班研究中心”的机构,由五位来自清北复旦的组织管理博士组成,专门研究——企业领导权力的转移机制、制度保障路径、社会信任建设模型。 “我们不是做慈善,我们是在为市场做一件‘制度刚需’。”李一凡在内部会议中这样总结。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家的关键词是‘开疆扩土’,那接下来十年,我们必须加上一个词——‘交棒而不失速’。” ? 凡星投资也在行动。 李明杰宣布,未来凡星投资将设立“凡星传承基金”,面向已建立接班机制的中小企业提供定向投资,并配套接班培训、法务咨询、治理结构优化等增值服务。 “这不仅是金融工具,更是一种战略认知投资。” “我们投的不是你今天的利润,而是你有没有能力走到十年之后。” 而这一理念,在资本市场上也获得了积极响应。 南方某知名私募基金负责人在一场公开论坛上表示:“凡星提出的‘治理增值型投资’概念,为中国私募投资找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切口。” “不是投增长,而是投延续。” “不是押赌未来,而是一起构建未来。” — 与此同时,微博等社交媒体也在被“接班”话题刷屏。 凡星传媒推出的一档新栏目《接棒者》悄然上线,一开播即登上微博热搜前十。首期采访的嘉宾,是一家制造业老厂的女儿接班人,她如何在父亲猝然去世后一边处理家族矛盾,一边完成公司治理转型,最终将老厂逆势打造成了区域隐形冠军。 节目评论区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是: “她不是想当老板,她是想证明:没有谁天生能接班,但我们可以被训练。” — 深夜,李一凡在自己的办公室书桌上摊开一张白纸,写下几个字: “接班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系统。” 他放下笔,望着窗外微亮的天际。 一个时代在退场,一个体系在酝酿。 他不是在写一份文件,而是在给未来埋下一颗种子。 愿这颗种子,能在大夏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