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科举制度1 (第2/2页)
彩色的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毕竟,若能善加利用她们的才能,想必对于国家的发展定会大有益处。”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在考试制度上进行了创新,】
【宋代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地方选拔)、省试(礼部举行)和殿试(天子主考),】
【此外,宋代还建立了锁院制、别头试、糊名法、誊录制等制度,以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从古至今,有哪一个朝代能够像我大宋王朝这般重视和优待人才呢”
想到这里,赵光义不禁开怀大笑起来,
要知道,大宋的科举可是他赐予天下读书人的一份厚礼,
如此恩泽,怎能不让人津津乐道、引以为傲呢
在这大宋的朝堂之上,官员们皆各司其职、专项专治,从未被赋予过多沉重繁杂的事务,
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当中去,一展自身才华,
而且,大宋给予了这些官员们广阔无垠的天地以供其施展抱负、追逐梦想,
在这里,他们无需受到太多束缚,
可以尽情地发挥聪明才智,将心中所想化为实际行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仅如此,咱们大宋的皇帝更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全然不似其他朝代的君王那般遥不可及,
相反,皇帝常常与官员们促膝长谈、亲切交流,虚心倾听他们的建议和看法,
在这种宽松融洽的氛围之下,官员们自然也是畅所欲言,积极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
总而言之,大宋的科举制度堪称当世无双,无人能及,
试问,在此等优越的环境之下,大宋可有哪位官员会心生反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原因无他,只因为这个国家不曾亏待过任何一名臣子,使得他们根本就生不出造反的念头来,
毕竟,拥有着如此仁善、宽容的皇帝以及开明公正的朝廷,又有哪个官员会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事儿去造反呢
【到了明代,科举考试得到了快速发展】
【明代科举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形成了四级考试制度,包括大学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在各省举行,录取的考生称为“举人”】
【会试在都城举行,录取的考生称为“进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录取的考生根据成绩分为三甲?】
【明代科举也称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是主要的科举考试形式】
【之后也一直沿用此方式选拔人才】
【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各朝各代的官员们手握纸笔刷刷地在纸上不停地记录着,
他们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懈怠,
毕竟,眼前所呈现的是后世朝代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本朝的治理和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此现成的东西摆在面前,若不用岂不是暴殄天物
若是真有人对此视而不见,那可真是愚不可及啊!
所以,在场的每一个官员都深知这份资料的重要性,
纷纷下定决心要将这个科举制度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来,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如果明天皇帝下达相关任务落到自己头上,那么凭借这份详细的记录,必定能够出色地完成使命,
从而升官进爵,在朝堂上风光无限,
如此天大的功劳,试问又有谁不想得到呢
因此,这些官员们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已经在脑子里盘算起来,
他们想象着第二天早朝,
到时候朝堂上必然一片混乱,
各种争论声、争吵声响彻整个宫殿,
大家肯定会为了争取负责推行科举制度这件大事而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想到这里,不少官员暗自决定,等回到家中后定要早早做好应对之策,
他们有的打算向皇帝毛遂自荐,思考怎样展现自己的才能,
有的则动起了歪脑筋,想着如何给竞争对手泼脏水,让他们失去竞争资格,
总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在朝堂之外悄然打响……
不难预料,待到第二日清晨上朝之时,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将会是一群顶着黑眼圈、双目无神的大臣们,
但即便如此疲惫,也无法阻挡他们对权力和功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