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我随便学学,就搞出来优良的稻种
贾大好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玻璃大棚出现的时间,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早。 欧洲在17世纪开始出现玻璃温室,路易十四已经用起温室培育植物。 而国内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直至现在都没有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上面去。 成本太高,只能用来做试验。 而这面前的农田,很明显,就是某个学校的试验田。 江凡站在一块立牌面前,上面的木板歪歪扭扭用红漆写着:北大农学院p1-201试验田。 还是老东家! 江凡正搁原地杵着,面前的一个玻璃大棚的门从里面开了。 由于外面还刷上一层类似油漆的东西,所以他一开始是不能看到温室大棚里面的情况了。 只见大棚里面已经有很多人了。 尽管算不上人满为患,但少说一眼望过去都有五十来号人。 江凡被招呼着进入大棚。 随后,陈茂勋领头,带他与其余的人认识认识。 “这位就是各位想要见的人了,他叫江凡,就是他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也就是你们说的疑似三系杂交的水稻种。” 陈茂勋满脸笑容,拍了拍江凡的肩膀。 似乎是很骄傲。 说完这些,陈茂勋又向着江凡介绍起众人:“这位是你学校农学院的陈华癸教授,他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发表杂交水稻研究的大教授。这位是……” 给江凡介绍了一大堆人。 江凡倒是没有对陈茂勋出乎常人的记名字能力感到惊讶。 毕竟,陈茂勋是实打实从战场上杀出来的将军,这些人,对于排兵布阵多少会有一套。 但是排兵布阵,最起码就要记住手底下的兵力和人物。 江凡曾听九十五号大院旁的斜帽子胡同口,一个老大爷说是他们当时打仗的师长,军事能力极强,连一个排长的姓名和能力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虽然里面可能存在着某些夸张神话的成分。 但是就算是夸张一点,也能体现出来一部分的能力了。 啰里啰嗦介绍了一大堆。 江凡估摸着都有三四分钟的时间了。 他这才认识了面前五十多号人的名字。 这些人来自天南地北的学校,机关,研究所,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洋人。 当然,能到这里,就说明他们的底细没有问题。 而江凡在北大虽算是比较低调,但是当初四岁小孩考上大学的风波闹得太大了。 如果不是李丞相替他做了背书,那他多半还得回小学待着。 所以,农学院的那个老教授一眼就认出了他。 “陈将军,我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那个老教授有些犹豫。 作为国内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领头羊,他在这一行还是很有权威的。 “陈华癸教授,还有什么当讲不当讲的按照你们的话来说,咱们今天是来做学术交流,向别人取取经的。” 陈茂勋大大咧咧道:“你就尽管说,有什么问题,咱们当场解决。” 老教授抿抿嘴巴,说道:“我认得这位学校的名人江凡,四年前他四岁考上我们学校,后面虽说算是就销声匿迹了,但我对他的印象还是很深的。 我记得他是读的物理系专业,而且在学校里面,也没有辅修过第二门的专业,在农学院这一亩三分地,我从来没有听过他的消息。” 老教授一口气把事情说完。 他们对于学术的问题,是较为严苛的。 根本不想弄虚作假,尽管对面站着的人,是当前国家最顶层的那少数几个人。 在场的人,本来就对江凡的身高存疑。 江凡尽管已经是比同龄人要高上一个脑袋了,但是一米五出头的身高,再配合上那张很稚嫩的脸。 很多人都怀疑这位“农学”界的大师,是不是患有侏儒等毛病。 出于礼貌,这才没有多提。 然而陈华癸教授提到的这一嘴,立马就点醒了众人。 或多或少,都有些记起来江凡奇迹般的事迹。 江凡清楚地看见面前群人的眼神,从崇敬,到不解,最后变成质疑。 有时候,口头上的表达远远比不上一个眼神包含得多。 江凡收回眼神,心领神会众人的意思。 这是怀疑他与陈茂勋有关系,占据别人的研究成果,给他的履历添上浓厚的一笔。 不怪乎别人这么想,要是江凡不是自己干的这些事情,他也要用阴谋论怀疑。 “陈教授说得没错,我并非是农学系出身的学生,甚至也从来没有在北大接触过农学方面的知识。” 江凡坦荡地说道。 “我知道你们在怀疑什么这问题就不必多说。” 陈茂勋拍拍江凡的肩膀,笑了笑:“江凡,没人说什么,你是不是误会陈教授了。” 江凡眼神扫过众人,极为坚定道:“我为人比较功利,也不怕你们笑话,每次干活的时候,都是临时抱佛脚。” 其余人基本上全是满脸疑惑。 不清楚江凡到底要说些什么,怎么突然就说起这些东西。 江凡不顾所有人的反应,继续说道:“我搞这杂交水稻的时候,不怕告诉你们,我连正经的农学类书籍都没看过,就看了一本《杂交经济作物简明教程》。 这方面的知识,我不如在场的各位学者,但利用三系配套的杂交水稻,的的确确是我花了四年时间培育出来的稳定水稻。” 这一句话,直接在温室里面掀起轩然大波。 没人觉得江凡诚实。 就觉得这人好能装逼,好能吹牛。 更加肯定了这杂交水稻绝对不是出自面前人之手。 这不亚于一个人说他只学了初中物理,然后就研究出来两弹一星般离谱。 还没学会走路,就学会飞行了。 全场鸦雀无声。 这也是江凡早就料到的。 原因无他,想要反驳他,起码是在杂交水稻领域上有所成就的一位学者。 然而,国内在这段时期,关于杂交水稻还是一片空白。 就算是前世那位,现在的时间点,也还没有正式进行对杂交水稻的研究。 国内第一本关于杂交水稻的书籍,也要明年才能出版。 江凡继续装逼:“当然,弄出来这杂交水稻,也是我的兴趣使然,我同时还在研究着其他的东西,要不是突然出现这大灾,这水稻可能很长一段都不会出现在这世界上。” 太装了,总有人看不下去。 老教授沉着脸出声道:“既然江同志对这杂交水稻研究了四年,想必有很多的经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