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湾的莎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汴京城的清晨总是从茶香开始。范府后院的小亭里,一位面容清瘦的中年文士正在品茶。他就是当朝名臣范仲淹。 "老爷,"管家匆匆而来,"昨日那位华医者求见。" 范仲淹放下茶盏:"可是与包大人一同查案的那位年轻人" "正是。说是来向老爷请教一些民生之事。" "有意思,"范仲淹捻须微笑,"请他进来吧。" 片刻后,华千机走进小亭。范仲淹打量着这个年轻人,从容不迫的气度中透着一股执着。 "晚生华千机,见过范公。" "坐吧,"范仲淹指着对面的石凳,"听说你昨日协助包爱卿破了一桩大案" "不敢当,只是恰好懂些医理罢了。" "说起医理,"范仲淹突然话锋一转,"你可知道为何玉魂香这等珍品,会沦为害人之物" 华千机心中一动。范仲淹这番话显然别有深意。 "因为假冒伪劣之物横行,而监管不力。"他谨慎回答。 "监管不力"范仲淹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你觉得是谁该负这个责任" "礼部主管贡品,自然......" "不,"范仲淹打断他,"根子不在礼部,而在更深的地方。" 华千机若有所思:"范公的意思是......" "民以食为天。"范仲淹叹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如今的水土,却养出了太多的蛀虫。" 这时,管家端来一盘点心。范仲淹拈起一块,细细品尝:"你尝尝这个。" 华千机接过,只见那是一块普通的枣糕。但咬一口,却别有滋味:枣香浓郁中带着一丝清甜,回味无穷。 "这是府上的老厨娘做的" "不,"范仲淹说,"是城南一个小摊上买的。那个老婆婆已经卖了三十年枣糕,从不改变配方,也从不加价。" "为何" "因为她说,穷人家的孩子也该尝尝甜味。"范仲淹语气中带着赞赏,"这才是真正的匠人之心。" 华千机默然。他想起昨日查案时看到的那些劣质香料,再对比这块朴实的枣糕,心中升起一种明悟。 "所以范公是想说,医者和食者,都该有这样的心" "不错,"范仲淹欣慰地点头,"你明白了关键。无论是医术还是厨艺,若只顾利,失了本心,便会酿成大祸。" "那该如何挽救" 范仲淹站起身,走到亭外。院中一株老梅正开着零星的花:"你可知这梅树多少年了" "看树干应该有百年了。" "不,已经两百年了。"范仲淹说,"它经历过多少风霜,却依然能开出清香的梅花。这就是坚持。" 华千机若有所悟:"范公的意思是......" "天下之事,非一日之寒。要救这世道,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有人愿意坚持......"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大人!"衙役匆匆而来,"礼部那边又出事了!" 华千机起身要走,范仲淹却叫住他:"且慢。" 只见范仲淹走进书房,取出一卷竹简:"这是我年轻时收集的一些医食方子,或许对你有用。" 华千机接过,只见竹简上写着《民生食录》四个字。 "这是......" "治世如烹小鲜,"范仲淹意味深长地说,"火候太过则焦,不及则生。要在这乱世中寻找平衡,非得有真才实学不可。" 华千机郑重地将竹简收好。他知道,范仲淹这番话,不仅是在说医食之道,更是在指点他一条救世之路。 "多谢范公指点。晚生告辞。" "去吧,"范仲淹笑道,"记住今日所言。" 出了范府,华千机回望那座朴素的宅院。晨光中,老梅摇曳,暗香浮动。 他想起范仲淹方才的话,心中升起一个念头:也许,这就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的使命——用医食之道,为这个乱世寻找一味解药。 正在这时,管家又端来一盘点心,是一碟晶莹剔透的杏仁糕。 "这是我府上新来的厨娘做的,"范仲淹说,"你也尝尝。" 华千机拈起一块,入口即化,杏仁的香气在舌尖缓缓绽放。但他很快皱起眉头。 "范公,这杏仁糕中可是加了些许玫瑰" "哦"范仲淹露出赞许的神色,"你竟能尝出来。" "玫瑰虽能增香,但与杏仁同食,容易伤脾。"华千机解释道,"尤其是在这初夏时节,更要谨慎。" 范仲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这医食之道,倒是颇有见地。" "这是师父教的,"华千机谦虚道,"他常说:食不可求美,而忘其用。医不可求效,而失其道。" "好一个'食不求美,医不失道'!"范仲淹击掌赞叹,"说得极是。你那位师父,想必也是位高人。" 提起师父,华千机神色黯然:"可惜师父已......" 范仲淹会意:"世事无常,但传承不断。你既得其真传,更要好好发扬光大。" 正说着,一阵风吹来,将案上的竹简吹开几页。华千机无意间瞥见其中一条记载: "春问痿黄,当以甘温; 夏治燥热,需以苦寒; 秋理肺燥,宜用辛凉; 冬补虚寒,须用咸温。" "这是......" "这是我年轻时在江南游历,遇到一位隐居老医所授。"范仲淹说,"他教我用最普通的食材,调理最常见的病症。" 华千机仔细研读:"这里面的道理,与《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颇为相通。" "不错,"范仲淹欣慰地说,"你果然懂得举一反三。医食之道,本就同源。" 这时,院中的梅树上飞来一只画眉,在枝头欢快地鸣叫。 "你听,"范仲淹指着那只鸟,"它为何在这枝上唱得最欢" 华千机观察片刻:"因为这枝正对着晨光,又避着北风。" "正是。"范仲淹说,"老梅守位,画眉择栖,皆是天性。我们行医治世,也该如此,既要明白阴阳五行之理,更要懂得顺应自然之道。" 华千机若有所思:"所以范公收集这些方子,不只是为了治病......" "治病救人,固然重要。但若能从根本上改善民生,让百姓都吃得健康,活得安康,岂不是更好" 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谈话。包拯派来的衙役气喘吁吁地跑来: "华医者,礼部那边出大事了!好几个官员都中了毒!" 华千机起身要走,范仲淹却又叫住他:"等等。" 只见老臣走进书房,很快取出一个小匣子:"这里面是一些珍贵的解毒香料,或许能帮上忙。" 华千机打开匣子,顿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气。 "这是......" "西域进贡的沉香,"范仲淹解释,"可解百毒。但要注意,此物性烈,用时需以甘草中和。" "多谢范公指点!"华千机郑重地收好匣子。 "去吧,"范仲淹叮嘱道,"记住,查案救人,也要讲究火候。太急则乱,太缓则误。要像煮药一样,文火慢炖,才能见真相。" 华千机深深一揖,转身快步离去。 望着年轻人远去的背影,范仲淹轻声自语:"医食同修,文武双全,此子若能守住初心,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他抬头看着院中的老梅,想起自己当年也曾如此年轻气盛,也曾怀着济世之志。如今看到华千机,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老夫年事已高,朝局日危,能遇到这样的后生,也算不虚此行了......" 正感慨间,管家匆匆而来:"老爷,杨家派人来了,说是想请教一些边关军需之事。" 范仲淹眼中精光一闪:"果然如此。看来,事情开始有意思了......" 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而这个看似平静的清晨,注定会成为汴京城风起云涌的开始。 范府外,一行骑士正在等候。为首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武将,正是杨文广,杨家军的新一代主帅。 "范大人可在"杨文广翻身下马。 管家迎上去:"在的,老爷正要见您。请随我来。" 此时华千机已经离开,范仲淹正在收拾案头的医书。看到杨文广进来,他露出了然的神色。 "杨将军亲自来访,可是边关又有变故" "范大人果然明察秋毫,"杨文广叹道,"确实有些不太平的消息。" 范仲淹让人上茶:"说来听听。" "前几日,北方传来消息,说西夏人在暗中集结兵马。更麻烦的是......"杨文广压低声音,"我军粮草补给出了些问题。" "哦"范仲淹放下茶盏,"什么问题" "运到边关的粮食,许多都发霉变质。将士们吃了肚子疼,甚至有人中毒。"杨文广脸色凝重,"若真有战事,这可是大麻烦。" 范仲淹陷入沉思。片刻后,他问:"可查出原因" "查是查了,说是天气潮湿所致。但依我看......"杨文广欲言又止。 "莫非是有人从中作梗" "正是此理。但此事涉及太多衙门,一时难以查证。所以......" 范仲淹站起身,走到窗前:"所以你来找我,是想让我从朝堂上施压" "不敢,"杨文广急忙说,"只是想请范大人指点一二。" 范仲淹看着窗外的梅树,忽然想起什么:"方才有个年轻人,或许能帮上忙。" "哦是何人" "一个医者,叫华千机。此人不但精通医理,对食材保存也颇有研究。"范仲淹说,"最难得的是,他心怀天下,正直不阿。" 杨文广眼睛一亮:"那可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不过......"范仲淹意味深长地说,"此事要慢慢来。他现在正帮包拯查案,等这件事了结,我再做安排。" "包拯可是那个'包青天'"杨文广惊讶,"他在查什么案子" "礼部的香料案。"范仲淹说,"表面看是一起简单的中毒案件,但背后......" 杨文广立即明白:"莫非与边关的粮草......" "聪明,"范仲淹赞许地点头,"所以我们要等,等这个案子查个水落石出。届时,自然会有分晓。"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范大人!"又一个信使匆匆而来,"朝廷急报!" 范仲淹接过密信,快速浏览,脸色渐渐变得凝重。 "怎么了"杨文广问。 "西夏......"范仲淹缓缓说,"派使者来了。说是要进贡香料和粮食。" "这个时候"杨文广皱眉,"分明是......" "是来试探虚实。"范仲淹说,"看来,事情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他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了一封信:"你带这封信去找华千机,但不要说是我介绍的。就说......" "就说边关将士们需要他的帮助。"杨文广会意。 "正是。"范仲淹说,"记住,此事暂时不要张扬。等香料案了结,再做打算。" 杨文广郑重地收好信:"明白。末将告辞。" 待杨文广离开,范仲淹又走到窗前。院中的老梅依旧静静开着花,但他的心中已经掀起惊涛骇浪。 "香料案、粮草案、西夏使者......"他自语道,"看来,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他想起华千机离去时的背影,又看了看天边渐沉的夕阳:"希望这个年轻人,能在这场风暴中站稳脚跟。否则......" 叹息声中,暮色渐深。 汴京城的黄昏,仿佛笼罩着一层看不见的阴云。这个繁华的都城,正在悄然酝酿着一场惊天的变局。 而此时的华千机,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卷入一个多么复杂的漩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