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大明将要经历小冰河时期
再见是蓝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棣顿时愣了一阵,片刻后缓缓点头:“还真是......” 这种例子,实在太多太多,比如在宋金时期的北方汉人,他们被宋朝给抛弃后,一次次对软弱的宋朝失望后,终于彻底转变心态。 将自己给真正当成金朝人,甚至那些士大夫们更是在金朝当官,甚至有人当到了帝师...... 当下他深深的看了任以虚一眼,这份把握人心的本事,简直可怕.... 他有预感,别看纳哈出如今骨头很硬的样子,但恐怕是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变成任以虚手下,最为忠心的一员大将! 他顿时激动难耐的说道:“蒙古人当骑兵确实是厉害,有了他们助力,天下哪里还有大明一合之敌!” 任以虚却是随意一笑说道:“错了......” “人力有时穷,再强的人力,也拗不过天意..” “比如......” 说到这里,任以虚叹了口气说道:“两百多年后的小冰河期。” 而正说着这些的时候..... 皇宫中。 “他娘的,不干了,咱要这么多文臣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帮咱干活!” 朱元璋气结道,一本厚厚的奏折,被他扔到了地上,他气急败坏的大骂说道:“你看看这奏折,他娘的两万字的正文。” “只有最后五百字是有用的!” “茹太素是不是要气死咱!” 朱标捡起奏折,苦笑说道:“父皇息怒,儿臣这就去跟茹太素说......” “说个屁!” 本就天气炎热,朱元璋看了两万字的文言文,简直是看的头晕眼花,暴躁的说道:“给他直接打五十廷仗,以儆效尤。” “以后谁特娘的再写这种狗屁东西,统统拉出去打廷仗!” 朱标苦笑应是,这些个文臣确实是不像话,写起奏折来,与其说是说事,不如说是炫耀自己有文化。 不用几个诘屈骜牙的典故,好像不会说话一样...... 但是,其实父皇实在是被任以虚给惯坏了。 任以虚说话都是直抒胸臆的..... “要不您去任以虚那里看看?”朱标小心说道。 任以虚那里简直跟个度假村一样,每次回来,朱元璋那紧绷的精神,都能彻底放松下来...... 而朱元璋这才冷哼一声说道:“那小子倒是悠闲自在,这些活儿,本来是他这个帝师该干的。” “走,咱去看看,那小子在忙什么东西!” 朱标苦笑一声,也就暂时不再处理朝政,放下奏折,跟朱元璋轻车简从,向着任以虚工坊而去...... 而刚到了地方,只见到任以虚却在树荫下,对着朱棣和朱雄英说些什么...... “所谓小冰河期,是温度骤然下降,旱灾,雪灾,蝗虫灾害一起出现。” “于是天下人也就反了......” “就以现在大明这种国力,面对那种变态的天气,终究还是熬不过去的。” “所以,我要你们日后去占领什么朝鲜,与其说,是为了扩充国力,还不如说,是要跟别国展开一场竞赛。” “生存竞赛,以两百多年为限,谁抢到的地盘多,积累的底蕴足,谁就能熬过两百多年后的小冰河期。” “高丽之战,不仅仅只是一场侵吞之战,更是决定大明是否能顺利扩展疆土,积累过冬粮食,熬过小冰河期的关键一战!” 听到这里,朱元璋霍然进来,脸色难看的说道:“小冰河期是怎么回事?” “父......父亲,您怎么来了。” 看到朱元璋进来,朱棣连忙起身让座。 朱元璋却是盯着任以虚说道:“什么小冰河期,跟咱解释一下,生存竞赛又是什么?” “三百年后的事了,离咱们还远着呢。” 任以虚却淡淡一笑说道:“先坐。” 朱元璋落座后,却依然是眉目凝重的,紧紧盯着任以虚。 任以虚本想让茶,但见他这样,也是笑了笑,徐徐说道:“天地气候,是有变化的,这事得从几万万年前说起.....” 朱元璋瞠目结舌:“你小子......能不能说点跟咱大明有关的事?” “别急啊。” 任以虚却耐心科普说道:“那就从西周时候说起。” 朱元璋:....... 而此时,任以虚却是侃侃而谈说道:“西周时候,中原地区,是有大象的......” “大象是典型的热带生物,有大象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那时候中原的气候很热。” “到了现在,中原却再无这种热带生物,这说明什么?” “这只能说明,大明在一天变得比一天更寒冷!” 朱元璋愣住,大象,那玩意儿的尸骨,还真有发掘出来过,当地官员还当成稀奇事,跟自己上报过的。 这也是自己总是痛骂这些官员的原因之一,屁大点事都要上奏...... 可是这竟是跟气候变化有关? “现在我考考你。” 任以虚说道:“气候变冷会发生什么?” “庄稼!” 朱元璋却是顿时一愣,第一反应就是庄稼。 “庄稼会受到影响。” “庄稼的生长,很依赖于温度,温度达不到,会影响收成。” 朱元璋自小种地,自然很清楚这些...... “不错。” 任以虚感慨的说道:“到时候,大片庄稼减产,百姓们吃什么喝什么?” “你想想,那时候会是个什么场景.....” 朱元璋不由得想到那场面,顿时脸色都有些苍白。 那场景......他见过。 那是在元末,饿殍遍地,赤地千里! 任以虚却在继续打击他:“小冰河期带来的不只是寒冷,还有干燥。” “到时候,降雨量会急剧降低。” “几百年后,将会旱灾不断......” “降雨量,你可以在各个朝代的典籍中查询到,比如西汉的《气象杂占》,隋代的《玉烛宝典》” “你统计之后就会发现,从西汉一直到现在,降雨量在不断减少,气候在不断变冷......” “以往,关中地区,可是产粮区,因而唐朝在长安定都,但现在的长安......呵呵,那可是数得着的干旱之地。” “等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末年。” 一语落下,全场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