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不乐意的十四
止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胤礽带着两个弟弟回京的当天,京城中又有一个户部的主事被抓。 这回是胤祉带着人亲自去抄的家。 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知府算是一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户部主事呢 仅仅只是一个芝麻大的六品官儿而已。 也就是这小小的正六品官儿,胤祉从其官宅之中,抄出了价值将近三万四千多两银子的财物,这还没算上他手中铺面及土地的价值。 以他每年六十两的岁俸,这银子他攒几百年都未必攒得到。 像这样的小官大贪,胤祉、胤禛和胤禩几人在前几个月已经抓捕了很多了,每回查抄出来的银钱,除了挪出一部分赏给手底下干活的人,剩下大半都归了国库。 因为他们动的人暂时都是些末位小官,康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几人闹腾。 永和宫。 德妃看着皮肤黑的只能看清五官的胤禵,眼前阵阵发黑。 她那么白净文雅的儿子,现在怎么晒成了这副模样 德妃心中的悲愤,十四一无所知,反而还在兴致勃勃地,给德妃展示他这一年的收藏, “额娘您看,这砗磲,这么大一个儿,是儿子亲自下海去捞的,这颗珠子是从一个螺里掏出来的,虽然颜色灰扑扑的,也不是很圆,但个挺大,还有这珊瑚,您不知道……” 十四巴拉巴拉跟德妃说了一大堆,德妃满心满眼的都只有心疼—— 十四可是皇子,怎么能跟那些贱民一样,亲自下海捞鱼呢 等十四说完,德妃适时递上一杯茶水,看着他大口喝下,才劝道, “十四啊,听额娘的话,年后你就留在京都吧,额娘去求求你皇阿玛,他会答应的。” “为什么要留在京城我觉得跟着二哥去威海卫挺好的。” 十四心里头老大不乐意。 他起初对威海卫那穷乡僻壤还挺排斥的,但威海卫这两年已经完全变了模样,他私心里觉得,在威海卫的日子甚至要比京城舒服。 在京城里头他除了日日上值,就没别的事情可做了。 可在威海卫他除了训练,还能出去打猎,捕鱼,顺便欣赏一下海岛上的美景。 而且也没有什么人盯着他,让他处处守规矩。 而且他发现的那座荒岛,经过小半年的建设已经开始有了军营的雏形,那些都是他的心血,他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放弃那一切。 德妃见他不乐意,眉头狠狠蹙起, “你可还没成婚呢,你皇阿玛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孩子都有好几个了,再说了,本宫可是听说,你四哥他们已经开始布局了,难道你忘了那个念想了吗” 十四闻言一愣,瞬间回忆起了当初未入朝堂之时夸下的海口。 “当然没有……” 他下意识回答了一句,但却能清晰地感知到,他心里头那份强烈的渴望已经消散了一大半了。 见识过天地广阔之后,他开始觉得终日困在京城之中,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 “所以你就乖乖听额娘的话吧,留在京城,额娘会催一催你皇阿玛,将你的婚期往前提一提,最好今年成婚,明年就能让本宫抱上孙子……” 眼瞅着朝堂上开始乱起来了,十四还寸功未立,还远离京城,她生怕属于十四的宠爱被那几个汉人生的孩子分薄了去。 所以年后她必须得把十四留在京城。 十四心里头不是很情愿,但也不想拂了额娘的好意,于是只能含糊道, “再说吧,您瞧,这头面是儿子特意找人给您做的,珍珠都是儿子一颗一颗亲手挑的……” 德妃见她没有拒绝,脸上表情终于放松下来。 今年胤禔并未回京,而是选择驻守西北边境。 因着今生康熙干脆利落的将准葛尔部灭了,所以便没了噶尔丹后续入侵和硕图等部的事儿了。 但和硕图等部被大清的雷霆手段震慑,算是安分了六七年的时间。 去年西北大旱,和硕图部里头的牛羊都饿死了不少,食物匮乏的情况之下,便又开始打起了大清的主意。 不过他们也怕闹得太过,引起大清皇帝的怒火,所以只是出动了几百人马,抢了些粮草财物回去。 许是去年康熙并没有在西北加派兵马,让和硕图等部看到了希望,于是今年秋天的时候,又打算故技重施。 胤禔怎么会惯着他们 直接带着兵马围剿,将那几百个草原骑兵全灭。 这样的战果挑起了和硕图汗的怒火。 于是和硕图汗开始发动小规模的侵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接连抢了十多个小村庄。 而胤禔派出去的兵马总是晚一步抵达,到最后胤禔也动了真火。 所以今年他不打算回京了。 而是决定留在西北,抓紧时间练兵,待到来年开春之时,直接出兵灭了和硕图汗部。 他上的折子也被康熙点头同意了。 现在的大清兵强马壮,要是和硕图汗吃了亏之后夹着尾巴做人,康熙倒还可以考虑放过和硕图汗部。 但和硕图汗脑子不清醒,他也不介意教教和硕图汗怎么做人。 胤礽回来的时候,将他造出的第二台显微镜也带了回来。 应付过康熙之后,胤礽就开始找太医院的人研究“细胞生物学”。 以林卫楷为首的太医们,在看到水里会动的细胞生物之后,都觉得大为惊奇。 在他们的认知当中,会动的就只有人和各种各样的动物。 这种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居然也能动,这实在是刷新了他们的认知。 于是这群人每日除了出门给各宫主子诊脉,剩下的时间几乎全都围在了显微镜旁边。 胤礽偶尔心血来潮,也会用青霉素做一些简单的杀菌实验,并告诉太医们,这便是青霉素的治病原理。 胤礽本以为会有人跳出来反驳,然而太医们对这种理论接受良好,甚至还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