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论大明税收,朱元璋重视宗室问题
千年后的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该杀! 世间怎么会有如此畜生不如的民族存在!!”朱棣嗓子都哑了。 “爹,您说错了,把他们比作畜生,都是侮辱了这个词!”一向宽宏仁厚的朱高炽,此刻也满脸的愤恨,眼神如同要噬人一般。 “好!好得很啊! 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死了三千多万的人,都快赶上咱大明一半的人口了!”朱元璋咬牙切齿:“他们怎么敢的,如此撮尔小国。 点兵!点兵! 咱回去后就让徐达、汤和、李文忠、蓝玉这些个杀才全都去演练水军。 标儿,让沿海各地督造船只,速度一定要快! 一年内,咱定要灭了这倭子国!!” “是!” 朱标没有丝毫的犹豫,眼中满是冷意。 在他的心中,倭子国已经是个死人国了。 既然他们敢如此对待我华夏之民,那大明不介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爹!等我回去后也将宝船的图纸带给你一份。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比你那时候强了不少,到时候征倭时也是一份助力!” 朱元璋点了点头,没有拒绝。 看着每个人都恨不得将那倭子国挫骨扬灰的场面,姜饼开心的笑了。 先灭几个时空里的倭子国泄泄火。 后面的,全部发卖为奴,一辈子在那个丑陋的岛上挖矿,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王承恩为众人添了些茶水,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姜饼接着道: “短期想要增加大明国库收入的方法,就是如此。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谈长期法子。” 听到这,众人也是赶忙正襟危坐。 “在你们所处的时代,国家的税收无非就是两个主要的方面,农税与商税。 这几乎就占据了朝廷的大部分收入。 其中农税更是重中之重。 王朝开创的早期,一切都是推倒重来,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瞒报土地,偷税漏税的情况发生。 可一旦王朝走向衰落,土地兼并,人口隐瞒的事情就屡见不鲜。 就拿大明初期举例,史料上记载。 在洪武永乐年间,国家能收取的农业税的土地高达850万倾。 正是在如此雄厚的基础上,哪怕当时的赋税并不严重,也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 这也正是永乐帝敢五征漠北,大修运河,七下西洋、威服四夷、修永乐大典的底气。” 说到这,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都认同的点了点头。 若非如此,哪怕是永乐常务副皇帝高炽也监不过来国啊。 “可到了明朝中期,这850万倾的土地直接缩减了一半,只有400多万倾。 其原因,正是大明的士绅及公爵王室可以免税。 这些富得流油的人都不交税,反而由中下层人群来完成。 为了逃税,一些地主乃至小民,都把田地寄放在有免税特权的地主名下,名曰寄主。 然而随着明朝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地主阶层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还不用交税,他们想不成为大土豪都难。 贵族、大地主和聪明人都免税了,那些老实的农民却成了税收的主要缴纳对象。 这也导致到了后期,国家是越来越穷,这些贵族、地主们却越来越富。” 听到这,朱元璋忍不住拍了拍椅子。 “哼! 又是这些土豪劣绅! 咱当年为什么反元,不就是元庭和这些大地主们让大伙都穷的吃不起饭了,为了活命,才豁出去造的反吗 没想到咱大明也变成了这样,该杀! 就应该将这些人统统拉去剥皮实草!” 老朱的脾气一如既往的火爆,听到又是这样欺压农民的事情,气的牙根痒痒。 姜饼却笑道:“老爷子,这其中您可也有着不小的责任呐。” 什么 朱元璋一愣:“这些当官的干的好事,和咱有什么关系” “您别忘了,我刚才说的,除了士绅阶级外,可还有公爵王室啊。” “这……”朱元璋脸色有些难看:“咱过了那么些年的苦日子,打下江山以后,不就想着让儿孙们日子过的好些嘛。” 听到这,姜饼叹了口气。 老朱确实能称得上雄才大略了,但自身的局限性摆在那里,老农民的思想,自然巴不得什么好的都留给子孙。 “这个话题,我最开始的时候已经和崇祯帝聊过,现在就让他来谈一下吧。” 说实话,老是这么讲话,嘴巴都有些干,姜饼索性让崇祯来给自己的祖宗们讲讲宗室的危害,顺便自己也可以喝口水休息下。 “嗯由检,那就你来给咱讲讲。” “是!” 很快,随着崇祯的讲述,众人的脸色都是越来越难看。 大明从朱元璋之后的每个皇帝,虽然都有着削藩的意识,但还是被时代给局限住了。 觉得只要削了对方手中的权利就行。 至于每年宗室的赡养费,给他们就是了。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还养不起几个宗室了 然而,随着这些不适生产,却每年要从大明身上吸一大口血的宗室越来越多,终于在崇祯年间成了一颗大毒瘤。 听完宗室的种种危害,所有人都沉默了。 好一会儿后,朱元璋才叹了口气。 “这么说来,反而是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大难题啊!” 看着他落寞的样子,朱标忍不住道:“爹……” 他想说些宽慰的话,却被老朱打断。 “罢了,这个事情既然是咱弄的,那也该由咱来解决才是。 今日谈的是财政税收问题,这个事情后面咱好好想想。” 说完,他看向姜饼:“姜先生,您继续说。” “好,咱们接着聊。 土地兼并问题,虽然也算严峻,但总归还是有解决方法的。 包括大明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提出的考成法、清丈法和一条鞭法的改革措施。 以及清朝雍正皇帝提出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姜饼说完,老朱家的脸上都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他看在眼中,笑了笑,接着道: “虽然这些方法都不错,但我主要想聊的,其实是关于商税。” “商税” “不错,终大明一朝,农业税占据了国家税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剩下的,有百分之七八的商税,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杂税。 但真正能让国家有钱的,恰恰就是这不被重视的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