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十十寸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简单来说,合作社的本质是以服务成员为根本目的的自助组织,以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体无力解决、解决不好、个人解决成本较高的问题,谋求集体的共同利益,提升生产效率。 从牛家庄的生产关系上看,各个作坊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属于合伙经营阶段。 杨行秋准备通过推动生产关系发展,来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加入合作社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从生产资料的分配上来看,合作社的生产资料仅面向内部成员开放。 因为合作社生产资料的来源与每个内部成员的贡献相关联,也只有内部成员才有资格拥有合作社的生产资料。 合作社的正常运行,需要确定全体股东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为决策机构,而日常经营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 杨行秋的理想状态是,让自己负责日常的经营管理。 唯一的问题是,这些坊主会同意吗 有曹硕的支持,或许可行。 只是从顾缨、陆梨、朱拯、张靳,四个人的反应上看。 他们并不会完全听从曹硕的命令,在自身利益将要受损的时候,他们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或许可以利用这一点! 采矿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了,曹硕率先回到杨行秋的身边,跟他聊起天来。 “贤侄,将以何法,十日内凑齐征缴之物” 曹硕是对刚才的获利百倍之法感兴趣。 杨行秋觉得现在跟他讲工业化大生产为时尚早。 “小侄,不过以奇巧之技,行便捷之道尔!” 再者,牛钧的炼铁坊造出蒸汽机还不好说。 从杨行秋那拿到图纸的牛钧,回到炼铁坊就开始组织人手,开始生产模具。 工匠们好奇地围观牛钧手里的图纸,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图画得不错!精细得很!” “从未见过的怪东西!” “是纺车!” “这么大的纺轮,还用铁做,不得几百斤重!” “是翻车,铁翻车,拿来浇地的!” “那牛马也拉不动!” 牛钧被他们吵得心烦,挥拳轰散了围观的工匠。 “还不去干活,想试试俺的拳头” 工匠们一哄而散,各自照着图纸,制造起模具。 “是啊,造来做什么用呢” 牛钧刚才没能完全理解杨行秋的意思。 这几百斤的轮子能转起来 就算转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牛钧想起来之前杨行秋传授灌钢法的事情。 总之先制出范型,不会有错的。 牛钧没在多想,转头开始指导工匠操作细节。 顾缨、陆梨、朱拯、张靳先后回到杨行秋身边,继续商量股份制的事情。 “古人云,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立业兴家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欲求利之长久,当以建章立制为先。同意请举右手!” 杨行秋想要保证股份制合作社的运作,经济民主制度不可或缺。 合作社的每个成员都享有平等的表决权,实行一人一票制,充分保证集体中每个人的权利,增强成员参与合作社生产和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全体成员的基本利益。 最重要的是避免任何个人或团体控制合作社的隐患。 又是全票通过。 那么,就开始股权分配了。 杨行秋没当过股东,对股权分配只是略有耳闻,知道基本的原则。 股权分配应基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所有股东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 股东的股权比例应与其贡献、投资额及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杨行秋提供了技术占股一成,股东大会已经通过了。 曹硕认为自己应该占股五成。 这一提案遭到了陆梨和朱拯的反对。 作为做出贡献和承担风险最小的股东,本身就得不到太多股份。 曹硕占股的越多,自己能得到的就更少。 在分配压力转移到四人之中前,他们肯定会反对这个议题。 自己占一成,曹硕占两成、陆梨和朱拯各占一成、顾缨和张靳占两成。 剩下的一成,由工匠们共有。 这是杨行秋心中的理想结果。 合作社的发展必须要注重保护合作社每个成员的各项利益,促使合作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存。 曹硕当然不肯退让,坚持自己的提案。 顾缨、陆梨、朱拯、张靳此时果断一致对外,向曹硕施压,拒绝通过这项提案。 就算加上杨行秋,也是二对四。 曹硕和杨行秋都想到了这一点。 “叔父,圣人云,《易》先同人而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 杨行秋把台阶递上,曹硕也就坡下驴。 “依贤侄之言,鄙人占股两成!” “同意请举右手!” 顾缨、陆梨、朱拯、张靳四人举手表示赞成。 之后,顾缨先提。 “《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余占股两成。” 厚道的顾缨占股两成,没有人反对。 陆梨和朱拯表示占股一成,没有人反对。 张靳看三人都谦让起来,也不好多占,也只提出占股两成。 不出意料。 杨行秋赶快提出剩下的一成股份该怎么分配。 合作社的基础是成员之间的劳动联合与生产合作,必须接纳劳动入股的方式,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的合作社,就要为每名成员谋取最大利益。 当杨行秋提出将一成股份分配给工匠时,曹硕表示反对。 “圣人有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顾缨、陆梨、朱拯、张靳四人没有出言劝阻。 杨行秋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出现了。 曹硕的理由也很充分,和杨行秋一样,引用圣贤的话作为论据。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未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话是孟子说的。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完全摆脱了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监督生产、管理国家及科学、艺术等活动,最终形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劳心者和劳力者。 只是孟子的本意,不是曹硕理解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