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容归故里
百柒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247章 容归故里 回到住处,已是夜深,舟车劳顿加上连日来的紧绷,以及宴会的应酬,让他身心俱疲。 匆匆洗漱后,倒头沉沉睡去。 翌日清晨,天光微熹,晨雾尚未散尽。 林向安用过早食,换上昨日刘知县赠送的蓝绸儒服,戴上儒巾,整了整衣冠,便独自前往县学。 林远、王和信一路奔波,便让两人在家里休息。 之前赚的赌金,林向安给他按照一百两的本金来算,便各自分了一千两。 不过两人各自只拿一百两,其他给林向安拿着,说是放他手里作本金。 林向安刚走到县学附近,便有不少学子看到他,很快就知道他是新科举人。 便纷纷作揖行礼,态度恭敬。 “林前辈!” “林前辈安好!” 林向安微微一笑,朝人群点点头,算作回应。 门房见状,连忙迎上来,毕恭毕敬地领着他往里走。 县学的举人本就屈指可数,今年竟一口气出了四人,堪称本县盛事。 这一结果激励了不少学子,也让新科举人身份愈发受人尊崇。 往昔,林向安在县学读书时,见到同窗,有时还要恭敬行礼,客气寒暄。 而今,他只需微微颔首,浅笑示意,便已足够。 县学士子大多比林向安年长,如今见了他,也要毕恭毕敬地称一声前辈。 那些交情较深的同窗好友,即便私下仍可畅谈,但在公开场合,也不敢再随意直呼其名。 若是有人轻慢,便会招致士林非议,影响名声。 毕竟,生员中举后,便不再只是寒窗苦读的士子,而是正式步入仕途的举人,身份上的变化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差距。 进入县学,林向安便门房径直带到周教谕的书房。 段昊初也刚来,已端坐其中,正与周教谕交谈。 见他到来,二人皆微微颔首,略作寒暄后,周教谕起身,领着二人前往大成殿祭祀。 此次祭孔仪式虽与当初中秀才时相似,仍需向至圣先师孔子及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献上芹、枣等素祭。 但礼制较为简化,不似先前那般繁复隆重,反倒显得从容不少。 周教谕和他们二人交谈,笑着邀请道:“你们二人高中乡试,是本县学子的榜样。可否抽空与众生员谈一谈科考心得,必能鼓舞人心。” 林向安与段昊初对视一眼,心下早有准备。 他们本就是从县学走出的,如今一朝得中,自然愿意为后学者提供一些经验。 段昊初微微一笑,爽快道:“先生所言甚是,我们既然受学于此,理当回馈县学。” 林向安亦拱手道:“儒生愿尽绵薄之力,不知先生意欲何时举行” 周教谕略一思索,道:“且看二位何时方便我知道你俩刚回来,事情繁多,可缓些时日。” 林向安想着三天的时间,家里的重要的事定能处理好。 便笑着说道,“先生,不妨定在五日后。” “好,那定下具体时间,晚些时候我让下人给你送去。” 段昊初想着和林向安错开时间,便笑着说,“既然这样,我就定在三日后吧,” “甚好,此番讲学,倒也无需拘泥格式,可谈谈二位备考之法,或是科场应对之策,定能让学子受益。” 敲定讲演之事后,二人去办理了退学手续。 日后再要求学,基本是要到京师国子监去读书了。 将学舍的物品打包清理好,早先贵重物品已经拿回家,都是一些零碎物品,也不多。 如今剩下学报的问题,还需要和大家商议一番,暂时就不管了。 随后,便准备回双林镇。 ...... 早在官府的报子传来消息时,镇上的百姓便得知林家出了个举人老爷。 这几日,无论是茶楼酒肆,还是街头巷尾,都是关于林向安的议论。 有人感慨林家祖上积德,有人羡慕林家光耀门楣。 更有人感叹林举人年轻有为,日后前程无量。 林家人知道消息后,他们家的铺子便一直优惠。 镇上的人一直盼着这位林老爷回来。 这不今日正午,迎举人的队伍一路行来。 锣鼓声、喝彩声响彻街巷。 这仪仗队是刘知县准备的,让人送林向安回镇上。 镇上的百姓早已自发聚集在道路两旁,争相一睹林举人的风采。 孩童们被大人抱起,兴奋地看着这难得的场面,妇人们议论着林家日后的风光,老者捋着胡须,连连点头,称赞林家教子有方。 随着迎接的队伍逐渐接近林家门口,围观的百姓也纷纷跟随,簇拥至宅前。 轿夫稳稳地停下青绸轿,前方差役扬声高喊: “恭喜贵府林向安老爷高中浙江省乡试第五名举人!” 声音响彻街巷,激起人群中一片热烈的议论与喝彩。 轿帘被缓缓掀开,林向安自轿中走出,步伐稳健,神色沉稳而从容。 他的目光落在不远处的林家大门前,只见林老太、林秋兰、王四顺等人早已等候在门口,神情紧张又满怀期待。 听闻他回来了,一家人便早早守在门前。 此刻,真正见到林向安安然归来,心中的激动再也压抑不住。 还未等林家人开口,人群中已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喝彩。 “林举人,恭喜啊!” “林老爷高中,真是咱们镇上的光荣!” “林家祖坟冒青烟喽!” 乡里乡亲们争相上前拱手道喜,脸上洋溢着笑意,纷纷夸赞林家教子有方,林家门楣生辉。 在众人的道贺声中,林向安迈步走向大门,站定后郑重朝家人作揖,声音坚定而恭敬。 “奶,爹,娘,孩儿幸不辱命,考中举人回来了!” 林老太的眼眶微微泛红,望着站在面前的孙儿,满是欣慰。 她用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拍了拍林向安的手臂,连声道:“我的乖孙,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林秋兰的眼中也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抬手替林向安理了理衣襟,声音里满是骄傲:“安儿,这一路辛苦了,都瘦了!” 王四顺高兴得合不拢嘴,见状,将早已准备了红封,给到差役们。 林向安问候了家人后,转过身来,面向周围的乡亲们。 此时,围观的乡亲们仍旧围在门前,议论纷纷,喜气洋洋。 “各位乡亲们,在下多谢各位的好意,今日刚回来,还需祭拜先人。等后日家里摆流水宴,招待大家。” 林向安笑着看向周围的乡亲们,感谢道。 毕竟林家在这一带也算有钱人,如今趁着这个机会,宴请大家。 让林家地位得到正式转变。 “林老爷,大善啊!” “多谢林老爷!” “林家大善啊,日后咱们有福了!” “这可是咱们镇上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大喜事啊!” “林家这门庭,从今往后怕是要日日高朋满座喽!” 待安抚好众人后,林向安这才进屋。 门外的乡亲们见家中已然开始忙碌,也纷纷识趣地告辞。 临走前仍不忘再送上几句祝贺:“林举人以后定要光耀门楣啊!” “等将来高中进士,可别忘了咱们镇上这些老乡!” ...... 林家早已备下迎接的红毡,从门口一直铺到院内。 映衬着今日的喜庆氛围。 林老太与林秋兰亲自搀扶着林向安,缓缓踏入门槛。 院中张灯结彩,喜气盈门。 正堂前早已摆好香案,香炉中青烟袅袅,供桌上陈列着丰盛的祭品,寓意着向祖宗告慰这一大喜之事。 林家并无专门的家族祠堂,祭拜祖先多在院中简行。 不过如今不同往日,林家已然今非昔比。 等日后有了余力,自当修缮祖坟,重建宗祠,以光耀门楣。 林向安肃然而立,恭敬地取过香烛,深深一拜,口中低声道: “祖宗在上,林家后人不负先人庇佑,得中举人,愿祖宗安息。” 同时宣读了祭文,随后将祭文捷报焚化以上达先祖。 随后点燃香火,青烟直上。 林家其余人亦随之躬身行礼,场面庄重而肃穆。 祭拜礼成,院内顿时恢复了热闹,欢声笑语不断。 家中老少围拢过来,关切地询问林向安一路上的舟车劳顿,兴奋地询问着他在省城的见闻。 镇上的亲友闻讯而来,纷纷上门道贺,携带着贺礼,满脸喜色。 到了下午,就连一直未曾上门的王老爷子、王老太都来了,老两口带着王家的人,登门来林家道贺。 得知林向安中举的喜讯后,王四顺与林秋兰夫妻二人便提前张罗食材。 相比当年中秀才时的宴席,这次的规模定然更大,来贺之人也会更多,必须早做安排。 幸好家里经营着酒楼,食材方面并不成问题,直接预订即可。 这种时候,商家们哪会涨价 反倒是纷纷给林家让利,甚至主动相送些上好食材。 毕竟,新科举人老爷家设宴,这可是镇上难得一见的盛事,谁不愿沾点喜气 林家、王家的亲戚们陆续上门,家里顿时热闹非凡。 王四顺见状,立刻让酒楼派大厨和伙计过来帮忙,确保宴席周全。 林秋兰则热情招呼王家的媳妇们,带着孩子们到前院小坐,喝茶闲聊,品尝点心,让她们自在些。 而在正院,王老太、王老爷子已经落座,由林向安亲自接待,林老太亦陪在一旁,与两位长辈话家常,气氛倒也和乐。 至于家中其他男眷,则由王四顺招呼安排,酒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