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一出精心筹划的大戏
百柒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共祭的日期就定在了第二天,虽说仓促,但族老们看在林向安开出的条件上,也不再多言。 当晚,天色已黑,村长还是亲自召集族人,站在宗祠门口当众宣布此事: “明日,林、王两族共祭先祖!” 消息一出,众人先是一愣,不少人本能要反对。 可村长随即把林向安的承诺一一说出。 又让人将马车拉来的十石白花花的粮食当场堆放出来。 那阵仗一出,原本鼓噪的声音顿时没了。 有人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咽回肚里。 众人交换眼神,心里清楚: 有这等实惠落下,再说什么都是白费。 宣布之后,林向安当即备好正式请柬,亲手写上名讳,交由王和信郑重送到受邀的族老手中。 这几人便是翌日的陪祭人选。 以此表示,这是正式的礼数,而非口头一句空话。 与此同时,他又让王和信去提醒,可以让村里人在乡间“随口”放出话来: “林相公真是重情重义,硬是亲自到王家请族长一同主祭,说自己身上也流着王家的血,不能忘本。这一回,王家可是脸上有光咯!” 若是这事传出,定然会被被渲染成一桩美谈。 林、王两族的面子都被照拂得妥妥当当。 只要能利益最大化,又不损自家声名,对于一些占口头便宜的,林向安对此无所谓。 毕竟,迁坟才是正事。 明日迁坟,后日才是共祭大典。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肃穆而又期待的气息。 林家借助赵泽与镖局的人手,最短时间内准备齐全。 老宅门前,人马肃立,气氛庄重。 吉时一到,林向安披麻戴孝,手持孝杖,自老宅大门缓缓而出。 他面色沉痛,却脚步稳健。 身后,是十六人合力抬出的新棺,棺木坚厚华美,上覆一层精美刺绣的棺罩。 送葬的队伍极长。 林、王两族的男子按辈分一律身着孝服,紧随其后; 女眷则乘素轿缓缓随行。 纸扎的童男女、金山银山、宅院车马,随风摇曳,宛如冥府通衢。 首先到达旧坟前启柩。 吉时已至,高僧齐诵经文,梵音阵阵,肃穆而庄严。 林向安在坟前亲自执锹,象征性地开了第一锹土,算是为先祖“启路”。 随后由专人小心翼翼,将祖父、舅舅、二姨三人的灵柩起出。 接着便是移灵。 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再度启程。 最前方是法师、仪仗与纸扎。 其后,林向安亲手扶棺,王长田与林桥紧随左右。 原本是林老太作为林氏族长代表,但此行太累,便由林桥代替。 而王长田则是王氏族长,象征着两族并肩而行。 再后,则是按辈分排开的族老与亲眷,秩序井然。 整个场面,威仪森然,极具气象。 队伍并未取直路,而是特意绕过镇上主要街道。 这并非炫耀,而是一种必要的礼仪展示。 沿途百姓纷纷驻足,屏息而望,被这排场与肃穆所震撼。 有人暗暗叹息: “林家这般哀荣,真是光耀门楣。” 抵达新墓区。 此处早已搭起凉棚,摆好座椅与茶水,位置正对下葬的最佳视角。 张县丞与周教谕端坐其中,周师爷亦换上素服,在一旁低声相伴。 既不失礼,也暗暗彰显了林家的尊重与官面上的联系。 他们的到场,不必言语,已无声拔高了这场葬礼的规格。 四乡百姓早闻讯赶来,人山人海。 幸而有镖局赵泽一众维持秩序,方才不至于混乱。 下葬吉时一到,棺椁缓缓吊入青石墓圹。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大和尚高亢的诵经声一并响起,瞬间将气氛推至顶点。 那震耳欲聋的声响,不仅是驱邪、告慰,更像是向天地与先祖昭告: 林氏子孙,功成名就,足以光宗耀祖! 封土之时,林向安上前,双手捧起黄土,率先洒落在祖父棺椁之上。 这一抔土,象征着孝子终极的担当与告别。 随后,林老太、王长田依次上前,各添一抔。 接着,族老们一一行礼,才由土工们将封土彻底完成。 林向安亲自朗读《安葬祝文》,字字铿锵,声声哀切。 至尾声,全场目光自然落在他身上。 他未准备长篇大论,只是转身,面向族亲、乡绅、官员,深深一揖。 他抬头时,眼眶泛红,嗓音因悲痛与疲惫而沙哑,却清晰传遍全场: “今日,不孝子林向安……终奉祖父、舅舅、二姨归安吉壤!” 他顿了顿,强忍哽咽,再次高声: “赖诸位长辈、乡亲见证!向安……叩谢!” 话音未落,他撩起孝服前襟,重重跪下,推金山,倒玉柱,结结实实叩了一个响头。 这一跪,胜过千言万语。 所有繁复的礼制与奢华的排场,都在这一刻被注入真挚情感。 人群中,老者们忍不住拭泪,低声感叹: “孝子啊!” “林家祖宗得安慰了!” 仪式一毕。 镖头即带人给轿夫、乐手、杂役分发厚厚的“利是封”。 众人接过那沉甸甸的铜钱、碎银,惊喜难掩,口中连声道谢。 “林相公仁义!” “谢林相公厚赏!”的声音此起彼伏。 不需刻意宣传,这些人便会将“林家仁义阔绰”的名声,传遍乡里。 这场迁葬,已远非单纯的丧礼。 它更像是一出精心筹划的大戏。 舞台的布景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观众是满城百姓与乡绅官员。 而它传递出的唯一信息,清晰而有力: 林向安,回来了。 他不仅有财有势,更有情有义,有礼有节。 这样的存在,不可轻易动摇。 隔日,共同祭祀如期举行。 场地设在林氏宗祠,仪式规格空前。 林向安身着素服,于香案前长跪,双手捧文,高声诵读: “……吾今日之微功,皆赖林氏哺育之恩,王氏扶持之义。祖宗在上,砚必不负两族厚望,光大门楣……” 这一番言辞,不仅公开承认并感谢两族情义,更将自己确立为两姓之间承前启后的桥梁。 祭文毕,他郑重取出“奉旨督办”的朱漆官牌,安放于香案一侧,片刻供奉。 此举象征:皇权认证,祖宗蒙荫。 那一刻,满堂族亲与乡绅皆心头震撼。 祭毕,祠堂外早已摆开流水席,长桌连绵。 所有林、王两族男丁与乡中绅士齐聚。 席间,专设“林氏席”与“王氏席”。 林向安来回穿梭,举杯轮番,亲自敬酒,口中连声道谢,姿态谦恭而真诚。 等到酒足饭饱之后,他更准备了一份“谢恩红包”。 宴后,林向安按户分发红包,内装小块碎银,还有京城带回来的点心。 里面的金额不大,但每户都要有。 那是对两族族人的实实在在的关照,营造出一种“普天同庆,全族同光”的氛围。 这一日之后,林向安的形象,在两族与乡里百姓心中,彻底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