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柒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大掌柜这一问,屋子里的气氛微微一滞。 有人下意识皱了皱眉,心里嘀咕: 女学 女子读书有何用 在他们印象里,女子能识几个字已算难得,平日只需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何必大张旗鼓兴办女学 也有人暗暗觉得,这不过是多费钱粮的事,终究得不偿失。 林向安却没有急着反驳,更没有板着面孔说教。 只是神色一黯,仿佛触动了心事,眼底浮现出一抹真切的情绪。 他轻轻叹了口气,语声比方才温和许多: “诸位问起女学,倒让我想起家中小妹了。 她自幼聪慧,我读书时教她认字,常常一遍就记住。 她眼里的光亮,对书的好奇,和学塾里任何一个男童并无二致。 我常常想,若她是男子,定能光明正大地读书,考科举,光宗耀祖。” 说到这儿,他声音渐沉,透出几分无奈: “可我常年在外,无暇照拂。 如今她渐渐长大,在家虽受宠爱, 但我忧心的,却是她将来出嫁,能否真正立得住脚。 账本不会看,田租不会算,日后难免受人蒙骗; 遇事若只能哭泣,命运便全系于旁人一念之间…… 诸位设身处地想想,我这做兄长的,心中该有多酸楚。” 这一番话,让不少人心头微动。 林向安以兄长为妹妹的担心,延展到其他家疼爱的女儿。 当今请得起博学宽厚的夫子,教自家姑娘识字明理的,那往往是高门大院。 寻常人家,能有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 可姑娘们的人生,从出嫁,到养育子嗣,再到掌管家务,样样都离不开学问与眼界。 层层递进,娓娓道来。 慢慢说动大家的恻隐之心。 林向安最后顿了顿,声音缓缓而下: “诸位都是家中的顶梁柱。将心比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活得顺遂安稳 谁不希望自家的孙儿,能由一个聪慧明理的母亲教养 我林向安,只是恳请诸位,成全这一份私心。” 这一番话下来,至少能堵住众人的嘴。 即便有人心里再有微词,也不能说什么。 至于女学的管理问题,林向安也给出了回答。 男女分开教学,日后会搬到林园这边。 林园会专门腾出一块地,修建安平义塾。 因为程浩和孙文石率先的表态,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协助。 于是林向安当场就任命程浩为学董会的稽查。 孙文石为代理塾长,毕竟他是这几人中,除了程浩外,学识最为深厚扎实。 他性格也不是守旧死板之人。 由他临时代理,最为合适。 日后,由他交接给新来的名师。 至于东家代表,由大掌柜担任。 其他部分人,会被聘请为临时助教。 达成一致后,宋桐这边的督工水利工程已经进入后期,只需要善后了。 林向安把这事交给了林桥。 于是林向安让宋桐暂代孙文石的手里的伙计。 由他搭配着杨辉共事。 之后便让孙文石跟着他一同给学生上课。 亲身将自己的教学思路,传授给他。 孙文石突然发现,听着林向安讲课,是特别有趣的一件事。 一方面是他知识渊博,能讲的浅显易懂,风趣幽默。 另一方面他很少打骂学生,反而用奖励和惩罚,让大家积极配合。 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林向安另一面,难得这么鲜活。 对学生行为,他也非常了解,很有法子应对。 跟在身边学习,让他受益匪浅。 如今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跟在林向安身边学习。 孙文石一边接受林向安的教学理念,同时也不忘请教他功课。 冯辰、王景辰也时常来请教。 说实话,不得不感叹,林向安效率特别高,绝不寒暄废话。 渐渐他身边人也就适应了。 在这个过程中,水利工程完工时,林向安才去了现场。 立了石碑,感谢所有参与者的同时,也记录了林向安的贡献。 在竣工碑旁,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宣布“安平粮行”将一如既往以优价收粮。 虽然林向安不常露面,但他的声望,在当地达到了最高。 顺带着安平粮行的宣传,也起到了正面效果。 在十月下旬,霜降前后,江南的秋收彻底结束。 第一批大规模收购的粮食已存入仓廒。 目前安平义仓,已经修建一半。 在定下启程去京城的时间,林向安开始了收尾工作。 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宣布了最终的人员架构,以及进行最后的授权,颁发信物私人印章。 同时给留守发放一笔丰厚的预支奖银。 同时严肃纪律。 强调账目,会定期审查。 将安平义塾托付给了孙文石、程浩,多次与二人商议,同时将自己整理好的文稿,留给了二人。 以及让他们也别忘记备考,可以将近期写好的文稿,连同粮行、义塾文书,一并让人送来。 到时候,他会请人点评,以及给他们寄书稿等资料。 处理好了这些事,林向安还备上厚礼,最后一次拜会知县、教谕等官员。 感谢其支持,并言明“乌程乃吾根,此番进京定为家乡谋利”。 将地方利益与自己绑定。 倒是段主簿、张县丞知道他要去京城,都托他帮忙捎带东西,给远在京城的儿子。 林向安一一应下。 之后宴请王氏族老,将留守安排告知大家,请他们多支持义仓和义塾的工作。 同时向王家族人表达感激之情。 最后,林向安亲自参与一次对现有粮食库存、银钱账目、仓库、田地契约的全面盘点。 做到心中有数,账实相符。 预留足额的运营资金给留守团队,其余银钱随身带走。 作为京城开拓的资本。 林向安和学生们告别时,学生哭的是最凶的,纷纷舍不得他。 而女学这边林嘉月的离开,人数只有四人。 不过林向安公布了女学生优待,倒有一些人心动。 只是后续的事,都交给了孙文石,只能麻烦他多照应。 最后三天,林向安便待在了家里,陪家里人。 原本林向安打算带几个家中小辈一同去京城闯荡。 可真到临行时,便难免踌躇。 王四顺极力赞成,觉得年轻人出去见见世面总归是好事。 可林秋兰却犹豫了。 家里五个孩子若都跟着去了,今年年关便注定难得团聚。 林老太虽没开口,但作为女儿,林秋兰怎能不替母亲多想 于是,她私下里叫来林向安,母子俩坐下来商议。 “安儿,”林秋兰轻声道,“娘知道你要成大事,带着弟兄们去京城,也是为了他们将来好。可你奶年纪大了,最盼的就是儿孙绕膝。孩子们都不在,她怎么熬外人知道了,还要说你不孝。” 从林向安回来后,耗费巨资,做实事,营造出的好名声。 稍有不慎,不孝的罪名足以置人于口舌之中。 越临近启程,林秋兰心里便越发迟疑。 “再说,你们一行都是男儿,谁能细心照顾你妹妹” 这话,也正戳在林向安心口。 早先他就考虑过,为了林嘉月,他还让林桥去牙行打听。 想寻一家带着小姑娘的仆人一起卖身,以便照顾她。 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林桥做事比林远稳重得多,他也是长子,林向安有心将他培养成自己的代理。 日后若真考中进士,他在生意上便不能再抛头露面。 所以眼下所有安排,都压在这几年之内。 哪怕要背“不孝”的名头,也不得不带人离开。 “娘,这些我都想过。”林向安正声道,“阿桥这次必须得跟着去,京城粮行的事,将来全得交给他打理。”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 “至于嘉月,从回来那时起, 我就想给她寻个贴身的小丫头,最好再配个老嬷嬷。 可一直未找到合意的人。 她如今十一岁,留在家里也不过五六年。 以咱家的状况,她日后说亲,断不会是寻常人家。 我也不可能时时护着她,未来的内宅,总得靠她自己学会应对。” 这些道理,林秋兰何尝不懂。 她只是叹息:“唉,娘怕你事情繁忙,顾不上嘉月和阿忠。” 想了想便提出建议: “不如打听打听,亲戚里可有姑婶愿随你去,一路上好帮着照看。” 林向安略一沉吟,觉得也妥当。 毕竟自家亲戚,知根知底,只要银钱给得足,总能找到合适的人。 “那就劳您去问问吧。最好做饭好吃,会照顾人,性情又好的。到了京城安顿下来,她愿意回来或者留下都可。” 说实话,如今林家确实该买些下人了。 许多日常琐碎,终究不能都落在自家人头上,总要有人分担。 林秋兰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 “行。阿桥跟着你去,我没意见。但阿远和忠儿,不管怎样,他俩得留下一个。” 有个孙子留在林老太膝下,老人家心里总归好受些。 林向安见母亲如此坚决,也明白她的意思。 事实上,这个问题他早就考虑过。 若从理智上说,他更倾向于带林远走。 阿忠年纪小,在家里学些中医医理也好。 但林向安却不能这么做。 可当初名字之事,就让这小家伙有心结。 如今这小子心思本就敏感,若再将他留下,而带走妹妹嘉月,岂不是更让他觉得被弃 况且兄妹二人还是孪生,怎么能只带一个走 男孩子的学业,晚些并无大碍,可若因此伤了心,日后未必补得回来。 要带走嘉月,就一定要带走阿忠。 林向安叹息一声,缓缓开口:“娘,我把阿远留下吧。” 林秋兰想了想,点头应下: “也好。不过,阿桥的婚事,你得上点心。只要人品好,家世清白就成。” 去年他离家之后,家里一直在给他相看。 其实有一家意向不错,几乎就要敲定。 谁知偏偏遇上京城会试推迟,又传来北方战乱不稳的消息,闹得人心惶惶。 林家人不得不去问段主簿。 谁料连段主簿也是满脸忧愁,只能干着急。 那桩婚事,也就此搁下。 原本对方是看重林向安的身份和前途,如今局势一乱,便开始犹豫推脱。 林家也无心再提,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林向安衣锦还乡,对方家里又来试探,林家却已不再考虑,当场婉拒。 于是直到如今,阿桥的亲事仍无着落。 眼看阿桥都十九了,若再不替他张罗,林秋兰心里总觉不踏实。 跟着去京城固然好,可婚事也不能一直拖下去。 “娘,这事我会记在心上的。” 林向安郑重应下。 随后,林秋兰又免不了叮嘱: 要照顾好弟弟妹妹,路上小心,凡事多留个心眼。 林向安少见地没有插话,只静静听着。 母亲的唠叨虽多,却是他最熟悉也最温暖的牵挂。 为了宽她的心,他忽然压低声音,说起一桩连家里都未曾透露的秘密。 “娘,有件事我从没跟旁人说过,只告诉您一人。哪怕是我奶,您也不要泄露半个字。” 林秋兰见他神情郑重,不免心头一跳,生怕儿子要说什么惊人的话。 只见林向安俯身,在她耳边轻声道: “待会试重开,只要我正常赴考,必登杏榜。” 林秋兰怔了一下,以为儿子是在夸口,自信满满。 可下一瞬,林向安抬手,微微指向天上,低声补了一句: “这是上面的意思。” “什么”林秋兰愣住,一时没回过神。 “天子恩赐。” 林向安又凑近,轻声吐出四个字。 林秋兰猛地瞪大了眼睛,总算明白了过来。 心里翻涌着震惊和喜悦,正要追问,却见儿子竖起手指放在唇边,示意噤声。 这话,不能再传出去。 只要心里明白,就够了。 “娘,您就等着儿子好消息,最多一年半载,我就把你们风光接到京城。” 到时候荣归故里,周围人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 毕竟如今别人会说他侥幸,获得皇恩。 但科举之后,就不会再有人说这话。 到时候,家里的事安排好,再接家人进京,可就不一样了。 林秋兰这才明白儿子为何这么着急。 “好好好。”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二次元里的骑士

二次元里的骑士

止明先生
谦卑(Humility)、诚实(Honesty)、怜悯(Compassion)、英勇(Valor)、公正(Justice)、牺牲(Sacrifice)、荣誉(Honor)、灵魂(Spirituality)
军史 连载 8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