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不顶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宋濂话音刚落,只见徐达大步出列,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在朝堂上清晰地响彻开来。 “陛下,宋学士所言极是。” “臣虽身为武将,平日里惯于征战沙场,并不擅长朝堂之上的论道。” “然而,土地之事,关乎国之根本,臣心中却再清楚不过。” “河南百姓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饱受苦难。” “若能借此次改革,让他们重获生机,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这对于国家,对于百姓而言,无疑都是一件幸事。” “秦王殿下向来胸怀雄心壮志,此次率先在河南推行土地国有化改革,必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绝非一时的冲动之举。” “望陛下明察,莫要因一时之疑虑,错失革新良机。” 徐达这番话落下,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寂静。 那些弹劾朱樉的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宋濂与徐达竟会站出来为秦王说话。 朱元璋微微眯起双眼,那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在群臣之间来回扫视。 紧接着,他不着痕迹地朝朱标挑了挑眉毛。 朱标见此情景,上前一步,恭敬说道,“父皇,儿臣以为,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 他目光沉稳地环顾朝堂一周,继续说道,“秦王推行土地国有化,未曾先行奏明圣上,从朝堂规矩而言,确有不妥之处。” “然而,据儿臣所知,秦王殿下一贯心系百姓,其此举初衷或许是为了改善河南当地民生,让百姓免受土地兼并之苦。” “如今之计,儿臣以为不如先派得力官员前往河南,深入实地,详细考察改革推行的实际情况,待掌握详实信息后,再做定夺。” “如此一来,既能彰显父皇处事公正,不偏听偏信,也能确保改革举措得以妥善施行,真正惠及百姓。” 朱元璋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道,“标儿所言有理。” “你主掌中书省这些时日,行事稳重,颇有章法,咱甚是满意。” “既然如此,那就由你来安排官员前往河南考察一事吧。” 说罢,朱元璋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冷冷地扫视着朝堂众人,神色威严,沉声道。 “改革之事,关乎我大明的兴衰,朕向来鼓励革新之举,期望能借此让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但朕绝不允许任何人借着改革的名义,肆意妄为,扰乱朝纲。” “若有官员胆敢借此机会,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破坏改革大计,朕定不轻饶,必将严惩不贷!” 朝堂之上,官员们纷纷惶恐跪地,齐声领命,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充满了敬畏之意。 那些弹劾朱樉的官员,心中虽暗自咒骂朱元璋此举分明是偏袒太子与秦王。 可在这威严的朝堂之上,面对朱元璋的强势表态,他们也只能强压心中的不满,满脸不甘地跪地领命。 待朝会散去,朱元璋和朱标一同朝着乾清宫走去。 一路上,父子二人皆未言语,气氛略显凝重。 朱元璋拿起桌上的茶盏,轻抿一口,随后看向朱标,问道,“标儿,今日朝堂之上这般热闹,你都看出来些什么” 朱标微微皱眉,脑海中迅速回想朝堂上弹劾朱樉的那些大臣,而后有条不紊地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今日朝堂上弹劾老二的大臣,其中大部分是忌惮土地改革在整个大明推广开来。” “这些大臣在地方上,要么与豪绅相互勾结,要么自身就是广占田产的大地主。” “一旦土地国有化全面推行,他们所拥有的巨大利益必将遭受重创,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在朝堂上弹劾老二,试图阻止改革的脚步。” 朱标稍作思索,又提及朝堂上武将的态度。 “此次魏国公身为武将之首,旗帜鲜明地支持老二的改革举措,可奇怪的是,其他武将竟无一人站出来响应支持。” “儿臣由此猜测,那些武将心里怕也是不同意改革的。” 他微微叹了口气,分析道,“武将们大多行伍出身,不像文臣那样与土地利益有着盘根错节的深厚纠葛。” “然而,他们的家眷、亲族在地方上或许同样拥有不少田产营生,土地改革一旦实施,难免会波及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对改革有所抵触。” 说到此处,朱标不禁感慨,“唉,若不是魏国公和宋学士在现代也学习过,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怕是整个朝堂上都没一个人会支持老二的改革。”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深邃,似能洞察人心,“标儿,你看得准。” “这朝堂之上,利益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武将们平日里心思隐晦,只管专心练兵打仗,可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倒也学得精明起来了。” “怎么样,咱就给你说过,土地国有化事宜不能在朝堂上商议,只能先斩后奏。” “你瞧瞧,若是在朝堂上商议,那些守着自身利益的官员们,能让这事儿有实施的机会吗肯定是百般阻挠,根本推行不下去。” 朱标面露苦笑,忧心忡忡地说道,“父皇,可是让老二这般行事,全然未顾及朝堂规矩,您今日也看到了,这引发了诸多争议。” “儿臣实在担心,这会对后续的改革推行造成一定的阻碍。” “哪怕您再等上半年时间,等有足够多的工厂建立起来,借助工厂的力量来推行改革,也会容易得多啊。”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茶盏,笑骂道:“标儿,你真是没经历过饿肚子的苦啊。” “现在马上就到五月中旬了,再晚些,可就错过了种植红薯、玉米的最佳时间。要不咱也不会如此着急。” “咱想着,借土地国有化这事儿,重新规划土地,大力把红薯、玉米这些高产作物推广开来,让百姓们都能填饱肚子。” “这才是头等大事,其他的什么朝堂规矩、各方争议,在这民生面前,都得往后靠。” 朱元璋站起身来,在殿中缓缓踱步,一边走一边说道,“往后啊,等整个大明的百姓都知道了这些高产作物的好处,后续的改革自然也会容易得多。” “毕竟只有百姓们吃饱了肚子,才能从土地里逐渐脱离出来,去从事其他营生。” “而且,百姓生活好了,还能刺激人口增长,减少卖儿卖女这种悲惨的情况发生。” “等百姓们吃饱了,有了精力,工厂招工、土地流转这些改革举措才能顺利推进下去。” 朱标听完,心中豁然开朗,旋即面露愧色,恭敬说道,“父皇深谋远虑,时刻心系天下苍生,儿臣目光短浅,未能及时领会父皇的良苦用心,实在是惭愧至极。” “标儿,每日在朝堂上听那些臣子奏事,你可不能全听他们说的问题。” 朱元璋目光紧紧盯着朱标,神色严肃且认真地叮嘱道。 “你要明白,你是未来的皇帝,肩负着整个大明的兴衰荣辱,必须要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看待问题。” “就拿这土地国有化和推广新作物来说,朝堂上的官员们,心思各异。” “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贪恋权势财富,只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有的人则受限于固有观念,因循守旧,看不到这背后对国家长远发展的巨大意义。” “你可千万不能被他们的言论左右,一定要时刻把百姓的温饱、国家的长治久安放在首位。” 朱标神色凝重,重重地点头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往后处理朝堂事务,儿臣定会以天下苍生为念,明辨是非,不被表象迷惑,时刻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心头。”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期许:“标儿,改革之路艰难险阻,你不仅要巧妙应对朝堂上的反对势力,还要确保改革举措能切实落地,让百姓受益。” “河南作为此次改革的试点地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你在选派考察官员时,替咱给老二带句话,让他在稳健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适当加快些步伐。” 不能仅仅依靠天德和宋学士在朝堂上支持,他得在河南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拿出令人信服的成果,让那些反对改革的人无话可说。” 朱标郑重地应道:“父皇放心,儿臣定会将您的话带到。” 而御史中丞周冕,在下朝之后,脚步匆匆地回到府上。 一进府门,便径直朝着书房走去,神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 进入书房后,他挥手屏退了左右侍从,整个书房顿时安静下来,只留下他沉重的呼吸声。 他坐在书桌前,双眼紧紧盯着桌面,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朝堂上发生的那一幕。 此次秦王朱樉推行土地国有化,他本以为胜券在握,能借助朝堂众人之力,一举将秦王弹劾下马,让这所谓的改革胎死腹中。 可万万没想到,关键时刻徐达和宋濂竟然站出来支持秦王,这让他的计划瞬间落空。 他心中不禁泛起一阵疑惑,暗自思忖,“难道他俩家中的土地很少么!怎么会支持这种损害众多官员利益的改革” “哼,看来此事不能操之过急,若想阻止,必须另谋他策了。” 周冕咬着牙,低声自语道,语气中充满了不甘与决绝。 思索片刻后,周冕猛地起身,快步走到书架前。 目光在书架上快速扫视,最终定格在一本陈旧的名册上。 上面详细记录着他在河南的人脉关系,其中不乏一些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豪绅富商。 看着这些名字,周冕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的光芒,他决定联系这些人,让他们在河南给秦王的改革制造更多麻烦,务必让这场改革陷入困境,无法顺利推行下去。 周冕铺开宣纸,提笔蘸墨,运笔如飞,几封信在笔下迅速成形。 信中,他以极为详尽的笔触阐述了当前朝堂上围绕秦王朱樉土地国有化改革所产生的局势,言辞之间尽显忧虑与急切。 同时,他还明确指示河南的族人们,要不遗余力地煽动豪绅继续抵制改革,务必让秦王的改革举措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写完后,他微微俯身,仔细地将信件一一封好。 随后,唤来心腹家丁,一脸严肃地吩咐道,“你即刻出发,片刻都不得耽搁。” “务必将这些信亲手交到河南几位老爷的手中,途中千万不可有任何闪失。” “这关系到老爷我的大事,若是出了差错,你知道后果的!” 家丁闻言,身子微微一颤,赶忙应道:“老爷放心,小的定不辱使命!” 言罢,他小心翼翼地怀揣信件,转身匆匆离去。 周冕望着家丁远去的背影,眼神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 心中默默盘算着,只要河南那边乱起来,改革推行受阻,朝廷必定会对秦王的改革产生重重质疑。 到时候,在各方压力之下,改革或许就会被迫终止,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礼部侍郎钱文这边,几乎与周冕如出一辙。 此时的他,正站在书案前,专注地蘸墨提笔。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急与决绝,笔尖在纸上落下,写下一行行字迹。 “河南局势危急,秦王改革之举危及吾等根基。” “朝廷已派官员考察,望诸位豪绅即刻行动,不惜一切代价煽动百姓闹事,让改革无法推行。” 写罢,他仔细吹干墨迹,将信件装入信封,用火漆封好,招来心腹家丁,低声叮嘱:“务必将此信亲手交给开封的赵崇勋赵老爷,不得有误。” “此事至关重要,若有闪失,你我都担待不起!” 家丁神用力点头,低声应道,“老爷放心,小的明白!” 与此同时,刑部尚书开济在府邸之中,正与几位幕僚紧闭房门,神色凝重地密会。 他脸色阴沉,在房中来回踱步,口中念念有词,“这改革一旦成功,咱们在河南的利益可就全泡汤了。” “太子派官员去考察,哼,指不定就是给秦王打掩护,好让这改革顺利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