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少喝了半碗孟婆汤
黑马王子骑白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郑朝阳对于组织给他的卧底任务是有些抗拒的,他想去的是陕北,是那座革命大熔炉。而不是北平的伪警察学校这个汉奸走狗的集中营。 在这个学校里,能聊得来的也就是他的下铺宗向方和另一个宿舍的孟青云。 不是因为他们志趣相投,而是因为在这所学校里。他们都是立身相对比较正的人。 至于和其他人交往,包括教官在内,基本上都是虚与委蛇,逢人只说三分话,绝不全抛一片心。 即使和宗向方和孟青云交往也是有所保留,从来没有透露自己的政治倾向。 郑朝阳正在逐渐从一个爱憎分明的爱国青年变成一个善于钻营能拉关系的投机者,表面上是如此,但是他的内心从来都是红色的。 由于形势严峻,伪警察学校又是封闭式管理,所以郑朝阳与上级的联络越来越少,没有重要的事儿,几乎不会见面。 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他甚至一次家也没回过。 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见,有战友不能共同战斗! 谁能了解他的孤独谁能体会他的寂寞 有谁能明白他面对日本教官时用推崇掩饰愤恨的心情 也只有夜深人静在脑海里响起父母的音容笑貌和同志们的坚毅深情时才能聊以慰藉他的心灵。 …… 郑大夫的收徒仪式并没有太大排场,却很郑重。 见证人请的是同仁堂的坐堂先生乐益诚老前辈。 跪拜礼、献茶、奉上礼物等环节一个都没有落下。 郑大夫作为师父会对何雨柱这个徒弟进行严正的训诫。 郑大夫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要求何雨柱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先贤盛德,弘扬国医大业,团结合作,锐意探索,仁德仁术,济世活人?! 何雨柱跪听训诫,一一答应。 临了在心中加了一句,仁德仁术不用于敌身,济世活人?与鬼子无关! 见证人乐老先生宣布拜师礼成! 观礼的众人纷纷上来祝贺,郑大夫邀请众人入席。 今天的席面上的食材大多数都是娄半城赞助的,看的不是何大清的面子,而是郑大夫的面子。 无论什么年代,交好一个名医都是明智的选择,人吃五谷杂粮,谁敢保证自己不生病呢! 娄半城与郑大夫也是相交多年,听说他正式收徒,收的还是何大清的儿子,一大早就派人送了食材过来。 当然还有一份贺仪,一座针灸铜人,据说是清朝中期的老物件。 宴席是何大清亲自掌勺的。 本来他不必如此的,请一个师兄弟过来就可以了。 但是他太过高兴了,何雨柱拜郑大夫为师,相当于他的下一代实现了阶层跃升了。 他儿子不用向他一样再当“下九流了”! 他能不高兴吗 午宴上宾主尽欢,何大清喝的醉醺醺的,在郑朝庆的护送下回了何家。 何雨柱被留在了回春堂。 郑大夫还要坐诊,所以仅仅是喝了些茶水,算是以茶代酒了。 郑朝庆没有如愿以偿的弃医学武,而且还多了个三周岁毛四岁奔五岁的二师兄。 这会子正气鼓鼓的拿着《汤头歌》不知道在想什么呢! 问诊桌这边,郑大夫和何雨柱四目相对,大眼瞪小眼! 不为别的,就是何雨柱这个徒弟问什么问什么,中医理论知识太扎实了! 《汤头歌》只是小菜。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几乎可以做到倒背如流。 《本草纲目》上的药材全部记忆犹新。 这一点多亏了穿越时系统帮他固定了中医技能,而且还是l3大师级,距离l4宗师级只有一步之遥。 之前记忆不清楚的中医知识现在都犹如刻在脑海里一样。 这样的徒弟可怎么教啊 “柱子,刚刚我问你答的那些知识你是怎么学会的你要知道,你师父我二十岁之前都没能达到你现在的水平!” “师父,天地君亲师,您排第五,我可不敢骗您,我真的是生而知之!” 或许是觉得自己的话没有什么说服力,何雨柱又补充了一句,“可能是我上辈子过奈何桥的时候,孟婆汤少喝了半碗的缘故吧!那些中医学知识天生就在我脑子里。” 除了这个解释,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了。 你说一个三周岁的孩子,就算是在娘胎里就开始学习他也学不了这么多东西啊! 不是生而知之还能是什么 至于,有的朋友要问了,何雨柱作为穿越者,为什么不知道装傻充愣呢 就说自己啥也不会不就完了 实际上真不是那么简单的。 一个有学问的人,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要比一个什么也不知道的人装作有学问要难上许多! 你想象一下,一个大学教授坐在小学课堂上,装作认真学习的样子! 有句古话,叫做锥处囊中其末立现。 意思就是,把一根尖锐的锥子放进口袋里,锥子尖会立刻刺破口袋显现出来! 这句话用在这也许不贴切,但是却很形象。 所以何雨柱干脆就说实话,反正师父也不会告诉别人,即使告诉了,别人也会认为他在替徒弟吹牛。 没人会真的相信! “你如此坦诚,那师傅也就说点实在的,俗话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中医靠的就是三个步骤,学习,积累经验,归纳总结。” “到了最后,如果你总结的和前人一致,说明你学会了!若果你总结得和前人不同,而且事实证明你是对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一代宗师!” 何雨柱认真的点头说道: “谢谢师父,您画的大饼真香!为了将来的宗师成就我会努力的。不过我现在需要的是临床经验。” 闻听此言,郑大夫皱起了眉头随即又放松了开来。 “临床经验是西医用词,我们中医说诊病经历,难道你还会西医水平怎么样” 呃,一不小心又露底了,面对这种老狐狸,真的说错一句话也不行。 得,还得实话实说。 “会,我的西医水平比我的中医水平高一些,但是西医严重依靠医疗设备和特效药,所以我的西医水平只能发挥出十分之一二!” 哎呀,你这个娃娃还真是……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你西医水平比中医水平还高! 郑大夫惊讶的说不出话来了! 此时他想起了他的大儿子郑朝山,他也是中医西医兼修,为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如果眼前的小家伙说的是真的,那他在中西医两方面可都比自己儿子强多了。 郑大夫是一个很开明的人,否则也不会让大儿子兼大徒弟郑朝山去学习西医,更不会支持他去德国留学。 话说郑大夫急着收徒还有郑朝山即将出国的原因。 这一下又无话可说了,师徒二人再次沉默,四目相对,大眼瞪小眼。 郑朝庆都已经走出了郁闷,他们俩还没有走出沉默。 直到有病人走进了回春堂。 郑朝庆赶紧提醒一声,“叔儿,有病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