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税法改革,租调为先
世家千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均田之策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州牧府内,文书堆积如山。 戏志才身为这场变革的核心谋士,日夜操劳,常常在烛光下审阅文书至深夜。 他不幸感染风寒,卧病在榻。 吕布得知后,立刻放下手中事务,匆匆赶来探望。 戏志才面色苍白,却仍强撑着身子,手中执着一份文书,试图继续审阅。 吕布快步上前,眼中满是关切: “志才,你这是何苦” “身体要紧,这些文书,待你病好再处理不迟。” 戏志才挣扎着想要起身行礼,却被吕布一把按住。 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声音虚弱却坚定: “温侯,均田乃大业,不能因我一人,影响了您的大计。” 吕布心中既感动又无奈,劝道: “此事需徐徐图之,切莫急坏了身子。” 戏志才摇头,急切地道: “均田之事,刻不容缓。” “如今正是关键时期,每一份文书都关乎百姓的土地分配,关乎均田的成败。” 不多时,郭嘉也前来探望。 见此情景,他沉思片刻,道: “温侯,我举荐一人,贾逵。” “他年少聪慧,处事沉稳,擅长文书整理,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吕布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思索: “贾逵倒是不错的人才,只是他愿意效忠于我吗” 郭嘉神色持重,拱手道: “温侯威名远扬,天下贤才皆向往之。以嘉对贾逵的了解,他必不会拒绝。” 吕布看着郭嘉,眼中满是信任:“好,我信奉孝。” 郭嘉心中涌起一股自豪,能得吕布如此信任,实乃幸事。 戏志才见状,也趁机道:“温侯,我也举荐一人,仲长统。” 吕布面露疑惑:“仲长统我倒是未曾听闻。” 戏志才眼中露出赞赏之色,道: “仲长统年纪轻轻,却已有自己的主见。” “今大汉之世,宿命论盛行,众人咸以为王朝之兴衰,皆系于“天命”。” “然仲长统独异于时人,其言创业之主取天下、立霸业。” “乃至王朝之盛极而衰、毁业亡国,皆因“人事”使然。” “如此卓见,诚为难得。” 郭嘉不禁惊叹:“真有此妙人” 戏志才重重地点头,嘴角挂着笑意。 吕布略作思忖,心中已有决策: “既然如此,令贾逵主持均田文书的整理,仲长统为辅。” 贾逵堪堪十六七岁,仲长统比他还小。 吕布如此破格提拔,足见其对人才的重视与对均田大业的决心。 郭嘉和戏志才相视一笑,都很欣慰。 吕布手指轻轻敲击着书案,沉吟道: “我军讨伐匈奴,大获全胜,得了大量的牛羊、战马。” “战马自是军中利器,需妥善留存。” “那数百万头的牛羊,每日消耗巨大,若不妥善处置,容易拖垮官府。” 戏志才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神色焦急: “温侯,如今天气转寒。” “若不尽早安排,牛羊极易患病,到时候损失惨重,悔之晚矣。” 郭嘉也微微皱眉,眼中满是担忧: “不错,必须尽快处置这些牛羊,不要让好事变成坏事。” 吕布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索性用牛羊,换取大族名下的田地,牛羊价格估得高一些。” “他们即便心中有不满,也不敢吱声。” 戏志才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 “古往今来,变革之路,皆伴随着流血冲突。” “温侯用牛羊换豪右的土地,已是给足他们面子。” 郭嘉沉吟道:“正是,真要动起刀兵,他们可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吕布听着二人的话,心中颇为满意。身处乱世,行事需果敢,更要讲究策略。 此次用牛羊换田,既能解决牛羊的安置问题,又能推进均田大业,可谓一举两得。 士族、豪绅之所以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其最强大之处,在于能稳定地提供粮草、物资。 没有粮食,军队无法征战,百姓无法生存,什么事都做不成。 三国名震天下的谋士,荀彧、诸葛亮、司马懿等,无一不是搞粮食的能手。 邓艾、陆逊皆出身屯田,姜维也曾屯田以养军。 他们凭借着对粮食的掌控,在乱世中站稳脚跟,成就大业。 黄巾起义虽声势浩大,却最终走向失败。 其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领导者不会搞粮食。 士族、豪绅们不愿向他们输送粮草,各方渠帅无奈之下,只能到处劫掠。 这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也把黄巾的名声彻底搞臭了。 还有董卓,手握强横的西凉兵,却同样不懂得如何搞粮食。 西凉兵只能依靠巧取豪夺来维持生计,如此行径,让天下人恨之入骨,也注定了董卓的失败。 吕布心中明白,自己要想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粮食是关键。 可如今,没有士族的支持,必须另寻出路。 吕布的目光,渐渐投向了“均田”与“屯田”。 均田能让百姓有田可耕,安居乐业,踏实向官府缴纳赋税。 屯田能让军队自给自足,无需依赖他人。 两者,是吕布发展并州的关键。 郭嘉微微皱眉,提出疑问: “温侯,剩下的牛羊该如何处置呢” 吕布微微仰头,眼中闪过一丝明快的笑意,果断道: “赏赐给有功的将士,激励士气,再分配给并州百姓宰杀、储肉。” 郭嘉不禁露出笑容:“如此一来,百姓能过一个肥年了。” 说罢,他与吕布、戏志才相视一笑。 吕布此前也曾考虑过将剩下的牛羊分给百姓养殖,可深思熟虑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如今百姓连自己的口粮都还没有着落,每日为生计奔波,又怎么可能有精力和心思去关心牲口呢 分配的想法虽好,却有些不切实际,不如直接杀了吃肉。 吕布神色一正,继续钻营: “既然并州推行均田,赋税制度也必须改一改了。” 戏志才听闻,心神一凛。 如何均田是第一步,而如何让百姓安心耕种则是下一步。 赋税,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吕布目光坚定,强调道: “赋税关乎百姓生计,关乎并州兴衰,是我等必须重视的头等大事。” 说起汉代的赋税,可真是名目繁多,令人咋舌。 《零陵先贤传》中曾记载,“汉末产子一岁,即出口钱,民多不举产。” 意思是,大汉的百姓,孩子刚出生一岁,便需要缴纳人头税。 这对于穷苦百姓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许多家庭为了避免缴纳这笔赋税,甚至无奈选择不多生孩子。 历史记载,东汉末年有一个叫郑产的,担任里啬夫。 他实在不忍心看到,百姓因赋税而骨肉相残。 于是下令百姓不得杀子,口钱由他自己代出。 也就是说,百姓对待意外出生的孩子,还有可能杀掉。 这从侧面深刻地反映出,汉代的赋税制度极为繁杂。 除了田租、口赋、算赋等常规赋税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杂税。 征收过程也极为复杂,非常容易滋生腐败。 各级官吏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 吕布想起这些,心中满是忧虑与愤慨。 若不改革赋税制度,即便推行了均田。 百姓也难以真正受益,均田的成果也难以长久维持。 “如今,百姓刚刚分得了土地,本是满心欢喜。” “可若赋税过重,他们必将陷入困苦之中。” “我们必须制定一套合理的赋税制度,让百姓能安心耕种,让并州能繁荣昌盛。” 郭嘉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道: “温侯所言极是,依嘉之见,我们可简化赋税名目,减轻百姓负担。” 吕布心有成竹,脱口而出道: “不错,人头税,实在是一种极不合理的赋税。” “穷苦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与豪右地主,缴纳的钱财竟一样多。” “如此,怎能不让百姓心生怨愤” 戏志才用力点头,神色凝重: “温侯所言极是,人头税对穷苦百姓而言,负担太重,实乃一大弊政。” 郭嘉眼中闪过一丝思索,接着道: “依嘉之见,应直接去掉人头税,方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 吕布微微颔首,对郭嘉的提议表示认可。 他顿了顿,目光中透露出坚定,继续道: “不仅如此,我打算将赋税简化为‘租’与‘调’。” “‘租’,即田租,征收粮食;‘调’,即户调,征收布帛或丝麻。” “如此一来,既能减少官府的征收环节和成本。” “又可让百姓明晰赋税内容,避免诸多混乱与盘剥。” “而且,官府只向有资产、也就是有地的百姓征税,以田亩数量为第一衡量标准。” 戏志才听得频频点头,眼中满是赞赏: “温侯此计,一举多得。” “简化赋税,百姓负担减轻,官府征收也更加便捷,实乃良策。” 吕布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润了润嗓子,又道: “百姓的自由田,征收三成。官府、军队的屯田,征收五成。” “并且,只以实物征收!” 郭嘉微微一怔,疑惑道:“官府只收粮食、布帛” 吕布神色一正,认真解释道: “不错,折算成钱财,非常不稳定。且如今世道混乱,物价波动频繁。” “折算过程中,还容易被贪官污吏利用,向百姓施压,谋取私利。” “最重要的是,董卓在京师坏五铢钱,越来越多的劣质五铢流通,货币混乱。” “若以钱财收税,百姓苦不堪言,官府也难以管理。” 郭嘉听后,心中大为震惊。 他原以为吕布乃一介武夫,虽勇猛过人,但在政务、经济之事上或许有所欠缺。 可今日这番对话,让他彻底改变了看法。 吕布对赋税制度的深刻理解,对货币乱象的清晰认知。 无一不显示出他是真正的实干派,有着长远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 “温侯,您对赋税的利弊竟看得如此透彻,嘉实在佩服。”郭嘉由衷地赞叹道。 吕布微微一笑,摆了摆手: “我虽出身行伍,但也深知百姓疾苦。” “明白赋税制度若不改,百姓永无安宁之日,并州也难以繁荣。 “这些想法,也是平日里与百姓接触,以及与诸位谋士探讨所得。” 戏志才感慨道: “温侯心系百姓,为了并州的未来,殚精竭虑。” “此次赋税改革,必将让并州焕然一新。” 三人又就赋税改革的具体细节,如征收的时间、试行的地点。 以及如何确保公平公正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每一个细节,他们都反复斟酌,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夜幕降临,吕布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 府邸内,烛火摇曳,暖意融融。 严茹早已等候多时,她莲步轻移,上前温柔地接过吕布的披风,眼中满是关切: “夫君,您回来了,今日可累坏了吧” 蔡琰也从内室走出,双手轻柔地搭在吕布的肩头,为他轻轻捏肩。 她的手法恰到好处。 吕布只觉浑身的疲惫渐渐消散,惬意地闭上了眼睛,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温馨。 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魏续匆匆走进来,神色恭敬又带着几分急切: “家主,太原王氏派人求见。” 吕布微微睁开眼睛,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王允在京师,来的是谁” 魏续连忙回道:“是王允的侄儿,王凌!” 吕布略作思忖,道:“有请。” 不一会儿,王凌步入大厅。 他身着华服,身姿挺拔,神色间却带着几分紧张与忐忑。 见到吕布,他连忙行礼:“温侯在上,王凌拜见。” 吕布抬了抬手,示意他免礼,道: “不必多礼,不知足下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王凌微微躬身,言辞恳切: “温侯,叔父常与我提及他与您的友谊,对您的英雄气概钦佩不已。” “如今,听闻温侯在并州推行均田,我特来求见。”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我王家在并州也有不少田产,还望温侯在均田一事上,能网开一面。” 吕布神色一正,语气坚定: “均田乃我并州的大计,关乎百姓的生计与未来。” “我会出钱,买下司徒公所有的良田,这已是我最大的诚意。” 王凌心中一惊,连忙道: “温侯,那些皆是我王家的祖田,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实在不能卖啊!” 吕布不为所动,霸气地道: “均田势在必行,这是为了并州的长治久安。无论是谁,都不能例外。” 他的目光如炬,直视着王凌,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王凌见吕布态度坚决,心中有些恼怒。 年轻气盛的他,忍不住隐隐威胁道: “既然如此,我会如实将今日之事禀告司徒公。” 吕布只是微微一笑,神色惬意:“随便。” 他的从容淡定,让王凌感到一阵挫败。 王凌冷哼一声,负气转身离开。 魏续看着王凌离去的背影,心中有些担心: “家主,王凌如此无礼,还扬言要禀告司徒公,我们该如何是好” 吕布靠在软榻上,神色平静: “我本以为,太原王氏能拉拢一下,为我所用。” “如今看来,他们根本看不清局势,没有必要再浪费心思了。” 魏续心中一凛,道:“将军所言极是。” 吕布目光深邃,吩咐道: “密切注视太原王氏的一举一动,若他们有任何不轨之心,立刻向我禀报。” 魏续拱手领命:“属下明白!” 待魏续离开后,吕布再次闭上了眼睛。 均田之路充满艰辛,会遇到诸多阻碍,但他绝不退缩。 太原王氏的态度,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 只要自己坚定信念,依靠百姓和军队,就一定能让均田之策在并州顺利推行。 蔡琰看着吕布,眼中满是心疼:“将军,您太辛苦了。” 吕布睁开眼睛,看着她,微微一笑: “为了你们,为了并州的百姓,再辛苦也值得。” 他的目光落在蔡琰身上。 昏黄烛光下,蔡琰的面容越发显得柔美动人,丰容比之前更添几分娇媚。 吕布望着眼前的佳人,心中柔情涌动。 多日的奔波与劳顿,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深深的眷恋。 他轻轻走近蔡琰,往昔的分别之苦、思念之情尽在无言的对视中。 二人无需多言,彼此的心意早已相通。 他轻轻拥蔡琰入怀,而后解衣就榻,共赴那温柔缱绻之境。 待与蔡琰共度良宵后,吕布意犹未尽,目光又落在严茹身上。 严茹灵眸满是深情与期待。 吕布心头一暖,再次与她相拥,彼此绸缪。 时光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并州的均田事宜在众人的努力下稳步推进。 贾逵年轻却极具才华,已然成为均田的主力。 他对那些妄图破坏均田、从中谋取私利的宵小之徒毫不留情,厉行律法,加以惩处。 均田过程中的歪风邪气,得到了有效遏制。 仲长统作为贾逵的得力助手,辅佐得无微不至。 他考虑周全,将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每当贾逵遇到难题,仲长统总能适时地提出建议。 二人一主一辅,配合得默契十足,堪称完美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