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中平三年
三月流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举此行,肯定是为家中子弟讨要孝廉来的。 用脚指头想都知道。 张氏乃是渔阳大姓,既然来了,张新也不能不见,于是便命郡吏将人请了进来。 少顷,张举来到。 张新趁此机会,仔细的参观了一下这位卧龙。 还有一位凤雏张纯,张新到现在还没见过,有点可惜。 张举大约四十余岁,眉目细长,留着山羊胡,骨子里透着一股来自士族的傲气。 见到张新也不行礼,只是略微拱拱手,便算是见过礼了。 早些年间,他曾担任过泰山太守,从官位上来说,和张新是平级。 在张举看来,虽然他现在没有官职,但好歹也是故二千石,张新一个后生小辈,自己主动拱手见礼,已经够给面子了。 张新心中不悦,但还是正常的回了一礼。 不管怎么说,把自己该做的做好,省的别人挑理儿。 二人落座,张举开口问道:“今岁举孝廉,不知君侯心中可有人选了” “鲜于辅,陈松。”张新实言相告。 张举闻言微微皱眉,“鲜于辅久任功曹,德才兼备,举他为孝廉倒是合适。” “然而陈松寒门小吏,才学本就一般,君侯来之前,他在郡中熬了数十年资历,也不过是个农曹掾罢了,能力更是不足......” “若举他为孝廉,恐无法通过朝廷考课,有损君侯之名。” 察举制,最开始是刘邦为了选拔人才,临时开创的制度,在汉文帝时,才成为一项正式的选官制度。 汉武帝时,又将选举细化为了三种:举孝、察廉、秀才。 孝,就是孝子,廉则是清正廉洁的官员。 举孝和察廉,针对的都是六百石以下的基层官员,或者没有官身的儒生。 秀才针对的是现任官吏,由州举荐,光武中兴后,因避刘秀讳,改名茂才。 后来随着时间流逝,孝和廉渐渐就没有分的那么清楚了。 到汉和帝时,统称孝廉。 被推举的孝廉需要去往京师,接受三公的考试,不是简单报个名字上去就行的。 若是考试无法通过,不仅被举荐之人无法成为孝廉,举荐之人也会因此担上识人不明的罪名。 “这就不劳张公费心了。” 张新笑道:“前岁我来郡之时,郡府吏员多抱病在家,唯陈松心念百姓,带病上值。” “如此有德之人,想来通过考课,不难。” 所谓抱病在家,只是个托词而已,当时是什么情况,大家心知肚明。 朝廷的考课内容,分为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其中尤以德行为重。 汉时选官,宁要有德无才的庸才,也不要有才无德的毒才。 陈松为了不误百姓春耕,遇贼不逃,光凭这一点,就算他什么才能都没有,也足够通过朝廷的考试。 张举硬邦邦的说道:“去岁郡府缺粮之时,五官掾张方带头捐献粮草万石,难道就无德么” “鲜卑入寇时,他又襄助君侯守城,无论才学、德行还是功劳,张方都在陈松之上,难道不能得个孝廉” “是换粮不是献粮。”张新出言纠正,随后又道:“这样吧,今年岁举已定,待明年岁举之时,我会考虑张方的。” 反正今年的孝廉是绝不可能给张方的。 在原本的历史中,张举和张纯明年就要造反了。 说起来,这俩人造反的理由还挺可笑。 当时雒阳有个民妇,生了个连体婴儿,有两个头。 张纯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脑子一热,觉得这是天下要出现两位君主的迹象,就跑去和张举说,咱们反了吧。 于是二人就联络了乌桓,一起反了。 张举自称天子,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 二人联合乌桓一起,聚集起十万余众,声势极其浩大。 结果被公孙瓒几千兵马打的到处拉稀。 后来刘虞担任幽州牧,发了张悬赏令,没费一兵一卒,张纯的门客就将他的头砍了下来,送到蓟县。 张举最后也不知所踪。 实在儿戏。 现在乌桓的情况十分稳定,渔阳也有张新本人坐镇,按理来说,他们但凡还有些脑子,就不会再造反了。 但这俩人的脑回路实在清奇,张新也拿不准。 万一明年张纯听到消息还是反了,都不用造反成功,只要他喊一句,那张新给张方举孝廉,不仅得不到一丝好处,甚至还有可能落得一身骚。 张举又说了几句,见张新坚持不肯更改名单,便起身告辞。 二人不欢而散。 张新也懒得管他,派人去将陈松召了过来,告知他举孝廉之事。 陈松得知消息,先是一愣,随后老泪纵横,激动万分。 消息传出,各家得知今年的孝廉名额已经没了,便不再上门拜访。 张新得以忙中抽闲,给儿子办了个抓周礼。 小崽子一周岁了。 抓周结束后,便是秋收,上计,安排童子入学...... 今年渔阳免税,又是大丰之年,百姓们送孩童入学的积极性很高。 张新到下面的学堂去走了一圈,见学堂内人满为患,心中不由欣喜。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各县的经师早由蔡邕重新培训过,他们回去后,又负责培训三老。 此时新的教材发下去,他们倒也讲得有模有样。 张新听了一会,便转身回了郡府。 中平三年对于大汉来说,算是这几年来最顺的一年了。 幽州平靖,并州鲜卑也因为张新的缘故,收敛了许多。 内郡方面,除去江夏兵赵慈反叛,被荆州刺史王敏击败以外,再也没有什么大事。 一时间,大汉竟是一幅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没有外敌入侵,没有百姓造反。 唯有西凉! 刘宏顺理成章的将目光转向了凉州。 凉州,是时候该收回来了! 寝宫内,刘宏手中捧着一篇千字文,面色感慨。 “看来这一年,蔡邕把张新教的不错啊,居然连这等文章都能写出来了。” “陛下这是打算启用他了” 张让跪在一旁,给刘宏揉肩捶腿。 “也该用了。”刘宏点头,“蔡邕来信,说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给张新的了,而且经过这一年的观察,张新对朝廷的忠诚也没有问题。” “既然如此,再把他放在渔阳,那就太浪费了。” “张新是个降臣。”张让道:“令他镇守边疆,倒也无妨,可若是召他来雒阳......他敢来么” “朕下诏,他敢不来么” 刘宏淡淡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