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心意已决,上表辞官!
唐唐小可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四章:心意已决,上表辞官! 大约一炷香时间,胡惟庸满怀憧憬地走出国公府。 抬头远眺,只见空中流云袅袅,阳光裹挟着温暖,正孜孜不倦的播撒人间,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 此刻的天气,与他的心情同样的美好。 刚刚,经过反复确认,以及无休止的试探,胡惟庸终于相信—— 那老家伙是真心实意,想要退位让贤。 并亲口指定,让他做下一任丞相。 这一切,似乎来得太快,快得让他以为是在做梦。 趁着没人发现,偷偷掐了自己一下。 嘶——! 居然还挺疼! 平心而论,他胡惟庸等这一天,不知等了多少久。 虽然已有预感,那个位置早晚是自己的。 但只要李善长不死,或者出现别的什么原因,他便永远无法得偿所愿。 而今天,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让他既惊又喜! 惊的是,那老家伙居然肯主动放弃手中的权力,告老还乡。 喜的是,对他而言,丞相的位置触手可及。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朝宰辅,只手遮天!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 有生以来,除了洞房花烛夜,这绝对是胡惟庸唯二高兴的一天! 不! 应该说,比洞房花烛夜那天还要高兴! 只要能顺利上位,就可以大展拳脚,实现胸中抱负。 假以时日,凭借着自己长袖善舞的本事,四处收买人心,把朝中大多数官员拉拢到麾下,结成同盟。 若能做到这一步,他的地位将坚若磐石,无可撼动。 即便是位居九五朱元璋,也有把握掰掰手腕! 到那时,这大明的江山未必姓朱! 想到这里,胡惟庸握紧双拳,眼神中涌动着无限的野心和渴望。 一幅美丽的蓝图画卷,仿佛正在他面前徐徐展开...... 另一边,李善长同样达成了目的。 待胡惟庸走后,立马伸了个懒腰,哼起荒腔走板的小调。 “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 交谈中,他能够感觉得到,胡惟庸对丞相的渴望,以及那一闪而过的喜悦。 心中不禁暗笑。 你个大傻子,被人卖了,还偷着乐呢! 坐了丞相的那天,你的名字,就被阎王记在生死簿上了。 要知道,朱元璋迟早要废除丞相制度,大权独揽的。 后来的‘胡惟庸案’,就是个借题发挥的引子。 属于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而李善长高兴的是,终于把丞相这个烫手山芋扔给胡惟庸了,自己则无官一身轻,退到干岸上看戏。 以后回到老家,种地打粮,安心享受田园生活...... 一念至此! 他迫不及待的来到书房,准备文房四宝,以李善长的口吻,开始写辞职信。 “陛下,老臣百拜叩首......” “自元末乱世起,臣有幸追随陛下,十数年如一日,鞍前马后,殚精竭虑......” “后我大明建立,承蒙陛下赏识拔擢,委臣以中书省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恩宠并重,至今不敢忘怀......” “然而,近来臣身染沉疴,卧病在床,难以应对朝中繁巨事务,若不思进退,唯恐误国误民,更有负陛下圣恩......” “为江山社稷着想,为黎民苍生考虑,请臣辞去所有官职,回归故里,颐养天年。” 千言万语,如果汇成一句话,那就是...... 老子不干了!!! 末尾处,顺便提了一嘴让胡惟庸接任丞相的事。 朱元璋鬼精鬼精的,如果不给出个合适的人选,恐怕不会轻易放手。 “这样,应该可以了吧” 墨落笔停,李善大大的松了口气。 只要递交上去,朱元璋大笔一挥,最好再给点养老金啥的,他就可以远离朝堂,回去实现当地主老财的至高理想。 到时候,种种地、除除草,老婆孩子热炕头,吃香喝辣的。 这小日子过得,光想想就让人激动! “已经这么晚了吗” 写完辞职信,李善向窗外看了眼。 此时,已是月挂中天,漆黑的夜色完全将大地笼罩,四周静悄悄的,几乎落针可闻。 “来人!” 随着一声呐喊,府上的管家应声而来。 “老爷。不知您有何吩咐” 李善长二话不说,把刚写好的奏疏封存起来,交予了他。 “你现在立马进宫一趟,将这个送给皇帝。” “等他看过之后,就什么都明白了!” 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但管家也不好多问,只是道了声‘遵命’,就马不停蹄的去办了。 同时,感到不可思议...... 到底有什么事情,非要连夜进宫,等明天早上不行吗 内心牢骚满腹,却不敢当面说出来。 谁让他是做下人的呢 干的就是鞍前马后,给老爷跑腿的活...... 等他走后,李善长站在窗前,一边欣赏着无边的夜色,脑子里想入非非。 这回,应该差不多了吧 能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看老朱怎么决断了。 仔细想来,他朱元璋没有理由不同意,多半会很痛快的放人。 要是能看在追随多年,劳苦功高,并且主动辞官,不愿染指权力的份上,给发上一笔养老金,就最好不过了。 在外飘零半生,头上顶着开国功臣,大明第一任宰相的头衔回老家,估计会把那些街坊四邻羡慕死吧 当年楚霸王项羽,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 “陛下,据臣所知。” “今日后晌,胡惟庸去了韩国公府上,停留了半个时辰左右。” “另外还带了许多礼品,价值不斐......” 奉天殿上,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正屈身折腰,把胡惟庸的行踪打探得一清二楚,如实做出汇报。 这个情报机构,正是由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亲手创建的,只听命于他的私人武装。 目的是监察百官的言行举止,掌握他们的动向。 效果嘛,自然是非常显着的。 整个京城,到处都有锦衣卫的眼线分布,可谓无孔不入,消息灵通。 就算走丢一只耗子,都能立马查的明明白白! 朝中那些大臣,私底下有什么行为,全都逃不过朱元璋的手掌心。 稍有风吹草动,立马拿下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