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不能固步自封
云暖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冬去春来又一年。 赵桥东面的窑场在正月十六这日正式开工了! 这日,天明,鞭炮就没停过,也不知道放了多少盘炮,大概整个窑场的场地都挨着放一遍了吧 大丫坐在教室里,耳边还遥遥传来鞭炮声! 大丫想了,等到收麦子时候去问问价格,看看家里的钱能买多少块砖 过了二月二,春季留茬口的地都开始忙碌起来。 冻了一冬的坷垃筏子地,冻得又酥又碎。 春回大地,那地里的草芽很快就长出来了。 大丫带着三丫利用早起的空儿去两块留春的地里去拔草。 地里的草儿种类很多有麦眼珠、面条菜、马齿苋、芙苗秧、婆婆丁等等。 两人各背一个柳条编的粪箕,把草装满就回来,喂牛喂猪喂鸡。 青草嫩嫩的,多汁多水,牛猪鸡都特别爱吃。 拔完草后,姐妹俩再利用下午放学的空把家里的土杂肥,一车一车装进板车里,拉进留春的地里,均匀有间距的倒成一堆一堆,然后用爪钩扒开晒干,再用铁锨给撒开。 瓜地上的土杂肥上的比较多。 花生地上的就少些,金德顺说,上多了会生长一种叫养蛙子白胖胖的害虫。 怕生长害虫,在犁地串埂的时候,大丫特意去买了一种叫六六粉的杀虫剂,拌土撒在埂趟里,这样能杀死虫卵。 为了能保湿保暖,大丫特意去大队供销社买了一款新出的叫地膜的薄如蝉翼的塑料纸,覆盖在种好的花生趟埂上。 地膜有些小贵! 但大丫还是咬牙买了。 西瓜种和小瓜种埋在潮湿的麦芒糠里催出芽,然后再种在地里,盖上薄膜,两天的时间里就全出苗了。 这些细微的活都交给金德顺管理了。 在地膜上扣洞眼,掏苗,培土。 金德顺每天倒背着双手来回在两块田里跑,乐不思蜀。 看看别家没用地膜覆盖的花生田,瓜田,都还在似露非露地往上顶土。 而自家地,往地头一蹲,这么打眼一瞧,那一株株胖墩墩的花生苗,长势真的喜人! 由此可见,人的思想要进步,不能固步自封! 幸亏大丫头当家,到时候自家的瓜肯定能抢到先机。 如金德顺所愿,在自家油菜成熟的时候,他家的第一批大西瓜和小瓜子上市了,毛豆角也上市了。 依然是小周派车派人来摘瓜摘豆。 这天,依然是小孙开的车,不过不是皮卡,是一辆蓝色长斗的单排驾驶的货车。 大丫还没去上学,就来了。 大丫让三丫去上学替她请了假,她去庄子里请了人,帮忙摘毛豆。 本来她想出钱省事。 但被严英阻止了。 严英说:“都是本庄本土的,哪里需要开什么工钱,你找了别人来帮忙,到时候别人有事时候,过来张个嘴,咱也过去帮个忙就是了! 也不用大鱼大肉的招待,因为忙也没时间做饭不是 就熬稀饭,蒸馒头,炒上一锅豆芽,吃饱就成!” 大丫一听,原来这样也行 于是就找了五个人来帮忙,加上严英六个人。 当然有严英在,金志也跑不了。 大丫和了一大盆发面,放在豆腐锅的热水里,差不多两个小时面就发了。 金德顺在瓜地里看护着选瓜摘瓜,时不时提醒小周的伙计注意脚下,不要踩到瓜苗。 吴水秀则在另一头的毛豆地里摘毛豆角。 金明一早就去溜乡卖豆芽了。 金旺与老周氏的责任就是喂猪喂鸡看护双胞胎。 大丫是家里地里两头跑。 凡是请来干活的,每人摘了一个小瓜给尝尝解解渴。 至于小孙他们,都是熟人,不用大丫招待。 八分地的毛豆,没到晌午就基本完工了。 有严英时不时的催工,大家双手就都没闲着。 大丫在家用十四张的豆腐锅,蒸了一大锅发面卷子出来,在做饭的大锅里煮了一大锅的绿豆稀饭。 在小锅里烧了一大盆黄豆芽,又炒了一大盆韭菜炒鸡蛋。 做好了饭,大丫赶往地里,地里的活计也就基本结束了。 在大丫十分热情地挽留下,小孙几人把车装好,就开车来到大丫家吃了午饭。 大卷子又大又软,老面头摌了碱水,很香又很实在。 一口豆芽一口馍馍,吃的那叫一个香! 一口韭菜炒鸡蛋,一口馍馍,吃的那叫一个满足! 以后来大丫干活,他们愿意来。 吃饱喝足,小孙他们四人就开车走了。 而被大丫请来帮忙的五家六人,大丫也都分别送了一包足有二斤的黄豆芽,表示感谢! 第一批的价格出来了,小周竟然给大丫的西瓜出到八毛钱一斤。毛豆角一块。 据说当天全都拉到蚌埠去卖的。 对此大丫没有争议,一切全凭小周做主给钱,这样自家四老五少的也省时省力! 割完油菜,紧接着就又种下去花生。 接着麦子又成熟了。 三块大田,全用收割机割麦,只管慢慢往场上运就是了。 在这期间,从大队架的电线也拉到庄子里了,每家每户若想用电照明,必须出电线与电线杆子的费用。 一早架在大沟嘴上的大喇叭就把这事给讲了! 大喇叭平常是不响的,只有大队有事情才会响几声。比如:各庄生产队队长到大队开会,该交公粮了,或者大队部放电影了,冬天修路挖沟干水利等这些事情。 每个人头三块钱的线路费和电线杆子折损费。 大丫果断地把27块钱去交到那个大队电工手里。 当天那电工就火速拿来了电线,给大丫家把电接到家里。 在大丫的指挥下,确保每个房间里都理上灯头,就连牛棚里也装上了。 堂屋的屋檐下,大丫装了一个100瓦的灯泡,可亮了! 忙碌的夏收过去,安排好了小苗庄稼。 大丫给小叔写了信,问小婶是不是生了诉说自己到暑假再过去,现在自己还要上学,实在是没空过去。 到垓上寄完信,回来从另一个渡口坐船来到河东窑场去看红砖的质量。 走进窑场,一股股热浪迎面扑来。 一座有36个窑洞门的大窑出现在现眼前。 大丫看到那些人都打着赤膊从窑洞口进进出出。 进去的是生坯,隔五六个窑室出来的是红砖。 出窑人是满头满脸满身的灰尘。 前胸与后背及腋下都被汗水打湿。 由此可见,干啥都不易! 大丫仰起头,红砖筑起的高大的烟囱向外冒出缕缕黑烟,不一会儿就被风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