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人与人之间,差距为何这么大
蟹小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四百米,也就家属院到食堂的距离。 他们从家门口往食堂跑,正好去食堂吃早饭。 结果,他们只跑了两百米,就看了一场热闹。 卫龙家门口,院门敞着,一名士兵呆愣愣站着,旁边还放着两桶水。 卫龙拧眉质问:“你谁啊” 由于过于震惊和气愤,声音不自觉大了几分。 “卫团长,您,回来了。”士兵低声打招呼。 卫龙: 咋的他回来了,耽误他们了 “您不在家,我,我帮忙给嫂子送几桶水。” 卫龙锐利的眸光仿佛要杀人。 趁他不在家,帮忙照顾他媳妇 哪种照顾 都已经自由出入他家了。 大早上的,他一睁眼,人都进院了! 士兵尴尬,手都不知往哪里放,他越描越黑,越说越错。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为啥,小杨去巴结付团长就成功了呢 他帮忙给卫团长媳妇送水,却引来这么大的误会。 辛苦几个月,马屁拍在马蹄子上,有够心酸的。 宋玉兰拉卫龙,带着几分心虚:“你别想的太离谱,我让他帮忙送几桶水怎么了” 她没告诉他,就是知道他不会同意,他要是好说话,她能瞒着他吗 卫龙一肚子火气,行,就算他想歪了,单纯送水就对吗 她当自己是官太太吗 什么年代了,她嫌他团长位置坐的太稳了 宋玉兰心里不平衡:“宁晓晓家也有人送水,我怎么不行了” 付嘉鸣和宁晓晓刚好路过,正巧听到这一句。 付嘉鸣站在门口,冷声道:“小杨和我是私交,晓晓体弱,我出门前请他帮忙,送几天水,有何问题” 宋玉兰牙根咬的发酸。 人与人之间,差距为何这么大 她摔门进屋。 宁晓晓和付嘉鸣懒得看别人家的闹剧,没等卫龙过来搭话,继续跑步。 他们跑得很慢,中间又休息了一小会,跑到食堂,宁晓晓都没觉着累。 “我觉着还能再跑一圈。” 付嘉鸣:“我们先打饭,再跑步回去,正好又是一圈。” 二人走进食堂,人不多,多数人选择在家做饭。 宁晓晓很少来食堂,看向各个窗口。 早餐有素馅包子,小米粥,小咸菜,酸菜汤和大饼子。 伙食还不错,比师专食堂强多了。 “我吃一个素包子,一碗小米粥,你吃什么”宁晓晓看一圈,问付嘉鸣。 付嘉鸣:“你吃这么少”看来明天还是得在家做饭。 俩人打了五个包子,两碗粥回家。 吃了早饭,宁晓晓感觉困了。 起太早了。 奈何她得去上班。 她问付嘉鸣:“你出任务回来,不放假吗” 付嘉鸣拎上她的军用背包和水壶出门:“昨天放过了,休息一天可以了。” 宁晓晓:军人的身体素质杠杠的,全是铁打的,他们是真不用休息的啊。 俩人出门,隔壁的门恰好打开。 武营长迈出一只脚,又缩回去,尴尬道: “早啊,啊,我东西忘记拿了。” 砰,隔壁的门又关上了。 宁晓晓:…… 这样的场景有段时间没遇上了,她都不习惯了。 前几日,她和张艳红还一块上班呢。 她觉着,武营长不在,张艳红没那么害羞了。 结果,武营长一回来,又恢复从前了。 这俩人别的方面都好,就是夫妻关系方面比较害羞。 天暖和了,学校不用烧火,付嘉鸣把她送到校门口就走了。 宁晓晓在办公室门口遇上校长。 校长招呼她:“宁老师来了,下乡家访,你去不去” “去。” 没想到上班就来了大活,校长明显在办公室门口等她呢。 张艳红他们当班主任的脱离不开,校长只能找她或者孙校长。 孙校长最近帮钱秀英代班,也挺忙的。 宁晓晓没进办公室,背着她的背包和水壶,直接跟着校长下乡。 校长:“我们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更有利于教学。其实上学期就应该开展这项活动,天气太冷,就拖到这学期了。 宁老师这么忙,市里军区两地跑,好不容易回来,又让你跑一趟乡下,辛苦了。” 宁晓晓笑着应和:“这都是我们人民教师应该做的,不辛苦。” 乡下,校长敲响一家木门。 “同志您好,我们是军区小学的,来家里了解下情况。” 老乡满脸紧张,差点关门。 学校的人咋又来了 去年不是来过一次了吗 校长摸摸自己秃头,笑呵呵推开了门。 没办法,他要是社恐,根本进不去院子,人家明摆着不欢迎他们啊。 “哈哈,家里吃饭呢。”校长没话找话。 宁晓晓跟着进院,看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拿着饭铲子抠锅里的锅巴。 身边还有两个四五岁的孩子,伸着胳膊抢着吃。 “孩子没上学” 八九岁那个一看就到了入学年龄,一共就两个班,入学的孩子她都认识。 妇人尴尬,去年学校来劝了几次,后来就没再过来,她还以为躲过去了呢。 没想到,今年又来了。 她哭穷道:“你们也看到了,家里吃饭都费劲呢,哪有闲钱交学费啊” 宁晓晓没想到,他们来家访,人家孩子根本没上学。 这哪是家访,是校长领错了路。 宁晓晓向孩子伸手,温声问她:“想不想上学” 孩子害羞往后躲,也不说话,只时不时偷偷打量她。 宁晓晓劝家长:“困难是暂时的,让孩子读书,未来会充满希望。孩子在家,生产队也不让上工,不如多读书。” 妇人不在意道:“老大不上工,在家也能帮我带两个小的,还能洗衣做饭。上学顾不上家里,还得交学费。” 宁晓晓无奈,想想后世为了普及教育,某些乡下学校,不仅免学费免书本费,还免费吃一日三餐。 以现在的情况,要交学费,靠嘴劝,有些家庭根本劝不动的。 好在,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这么想。 下一家,家长热情招呼他们,询问孩子在校情况: “家里从牙缝里挤出学费,也会供他读书的,不知三牛在学校有没有好好读书” 他们正探讨孩子学习问题,大门开了。 宁晓晓惊讶看向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