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没答完……
龙行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苏润吞吞口水,很快给柳玉成贴上个笑面虎的标签,然后垂下头,认命开始抄写考题。 题目都不长,分别是【学而时习费而隐】【惟德大小见吉凶】和【赋得来京美景得流字】。 但题短跟难度低是两回事。 梁玉看完题目,眼前一黑又一黑,最后只能苦巴巴的抄写。 除了最后那道五言六韵诗,题目简洁明了之外,前两道题,众人第一时间,谁都没锁定完全部出处。 连苏润都不例外。 不过众人心态还算稳,都沉下心开始分析。 第一道题一看就是截搭题。 前半句话,出自《论语学而》。 众所周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也很简单:学习并且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但后半句话的三个字——费而隐,就得琢磨琢磨了。 苏润思索片刻,嘴里嘟嘟囔囔半天,才锁定到了《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费而隐,意为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 明面上看,前者论学习之乐,后者论君子之道。 但苏润觉得,这两句放在一起,可能是想问学问与实践、显与隐的关系。 学而时习,乃是显于外,在日常所用。 君子之道,虽藏于内,却不失其广大。 二者看似无关,但放在一起,却也相辅相成。 故学问之乐,非独在书本之内,而在实践之中;君子之道,更非独在高远之处,而在寻常之间。 如今已经是未时末,距离酉时中只有一个半时辰。 也就是说,半个时辰一篇文章。 时间紧急,苏润想清楚破题方向,却也来不及打草稿,只能将文章要点一一列出,然后稍加扩写,列成纲要,等着待会儿写文章用。 如果说第一道题还算中等难度,第二道题就是高难度了。 【惟德大小见吉凶】 四书五经之中,苏润最不擅长的一本书,就是《周易》了。 他一瞅到‘见凶吉’这三个字,就头疼。 再想了会儿‘惟德大小’,发现不能很快锁定出处后,苏润当机立断: 放弃! 有句话说的好:不会的跳过,先把会做的做了。 何况,写得对不对再说,总归先写满就是! 而且五言六韵诗嘛! 出彩不出彩是一回事,难度倒是不高。 尤其他们一路来京,路上看到了不少山山水水,所以这诗是很好写的。 不消两刻,苏润就把草稿打完了: 青山叠翠影,碧水绕村流。 远岫含烟霭,平湖映日柔。 花开香满径,鸟语韵盈丘。 柳岸风轻拂,松林影自幽。 云霞铺锦绣,草木染春秋。 此景堪图画,心随物外游。 写完之后,苏润又修改润色了一番,确认没有问题,便开始誊抄。 跟着,苏润又把四书文的文章慢慢琢磨出来。 这两道题目虽然简单,但文章写完,时间也过了一半了。 苏润深吸一口气,继续攻克最难的经义题。 其余五人没一个真按照柳玉成那出题顺序来答卷。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候是勇敢,有时候是愚蠢,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司彦、徐鼎两人实力稍强,便跟苏润一样,先四书、后诗。 只是放弃第二道题的时候,没有苏润那么果断,故也多耗费了些时间。 至于张世、叶卓然和梁玉三人,审完题,全都选择先答五言六韵诗。 然后在剩下两道题目中思索片刻,同样是先做了四书文。 毕竟‘学而时习’一眼就明白出处。 七个字定了四个,剩下三个字从三本书里锁定,总比第二道题七个字,全都得从五本书里慢慢想来得快。 苏润眉心皱成川字,将【惟德大小见吉凶】断句为‘惟德大小’和‘见吉凶’两部分。 但划分之后,苏润依旧没能很快弄清楚前四个字的出处,只好先试图从周易里,锁定见吉凶三个字。 不多时,苏润便想起《周易系辞上》有载: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 吉凶的征兆是天道的体现,圣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推断吉凶。 将这句话写在草稿纸上,苏润专心思索惟德大小四个字。 半晌后,他忽然眉心舒展开来: “找到了!” 《尚书》有言:惟德罔小,万邦惟庆;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即:修养德行,即使很小,天下人也会庆幸;做无德之事,即使不大,也会丧失宗庙。 确定好出处后,发觉柳玉成是在截搭题里又出了个截搭题,苏润一言难尽。 他抬头,偷摸去瞅柳玉成。 收获了柳玉成一个和善而慈祥的笑容。 苏润笑笑,垂下脑袋,默默将笑面虎的标签,改成了笑面狐狸。 顺便,心里暗暗提醒自己: 柳夫子跟严格的程夫子完全不一样,可千万别犯他手上了! 瞥了眼外面,见天色逐渐转暗,苏润不敢耽搁,将杂念抛到脑后,赶紧破题。 这题难就难在不知出处,但弄清楚题目之后,倒是很好写。 惟德大小见吉凶,可以理解为德行影响吉凶,德盛则吉,德薄则凶。 而德是人事,吉凶乃是天事,也可以从事在人为这个方面去破题。 苏润同样是列好提纲,捋清思绪,就直接开写了。 因为事前没准备,他几次差点写错字,最后关头强行修改回来,也让苏润捏了把汗。 时间一点点过去。 太阳落山时,酉时中到了。 看着下方还在奋笔疾书的学生,柳玉成呷了口热茶,无情宣布: “时间到,开始交卷!” 众人:!!! 时间过得这么快吗 梁玉才破开经义题不久。 闻言,整个人都傻了: 子啊! 他最后一篇文章才开了个头! 六人面面相觑。 而出于对夫子二字的敬畏,以及学渣那由内而发的心虚,梁玉心如死灰的挣扎道: “夫、夫子,学生还、还没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