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吃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接下来的几天,倒是风平浪静。天气愈发冷了,呵出的气都成了白雾,周桐也懒得出门,索性窝在府里,看看新印出来的报纸,权当消遣。 (这初生的报纸,内容多由文人、书生或不得志的小官员供稿,价格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仍属奢侈。 因此,更多平民选择在劳作间隙,聚在茶馆书馆,花上一两文钱,听那说书先生将报上新闻用大白话演绎出来,这成了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 周桐翻着那还带着墨香的报纸,眉头时不时就皱起来。毕竟是初次办报,许多地方都显稚嫩。 尤其是那头版头条,连着三天,都是大肆宣扬三皇子沈陵如何“心系文教”、“为启迪民智不遗余力”、“慷慨解囊资助报社”云云,用词之浮夸,篇幅之冗长,看得周桐心里直翻白眼,暗自吐槽:“这死要面子的小胖子……真是砸钱听个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出了血本。” 回头他就跟欧阳羽念叨了这事,欧阳羽只是淡淡一笑,说了句“名利场中,常态而已”,便不再多言。 沈递这几日也没见踪影,听说是被他父皇抓了壮丁,去忙活琉璃工坊扩建和新技术保密的事情去了。 周桐倒也乐得清闲,除了看报、陪徐巧说说话,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后院那小土窑边转上几圈,仔细检查泥封是否完好,有没有裂缝漏气,偶尔根据感觉添点细柴维持底火。 若说真有什么让他头疼的,就是小桃。这丫头一天能问他八遍“少爷,那暖床到底什么时候能好”,语气从最初的期待到后来的哀怨,再到几乎成了每日打卡任务。 周桐被问得烦不胜烦,好几次都想亲自跑去榆林巷催工,索性每次都被老王劝住。老王总是那套说辞:“少爷,您别急。那木匠铺老板说了,您是大主顾,又是欧阳府上的,等床完全做好,调试妥当了,一定亲自押车,敲锣打鼓地给您送到府上来,保准体面!” 周桐这才勉强按捺下性子。 如此,在期待与琐碎中,时间悄然流逝。五天的焖烧,加上两天的自然冷却,整整七天后,终于到了开窑验货的日子。 这天一早,周桐便带着小桃、老王、小十三等人,齐聚后院,如临大敌。开窑的人选毫无悬念地落在了“经验最丰富”的老王头上。 周桐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老王啊,这里就属你最有经验,懂得分寸。我们这些生手,毛手毛脚的,万一坏了事,前功尽弃啊!” 小桃也在旁边猛点头,眼神里满是“非你莫属”的信任。 老王被众人架在火上烤,推脱不得,只能哭丧着脸回屋做足了准备。再出来时,那模样着实夸张:头上包着厚厚的布巾,只露出一双眼睛,脸上蒙着浸过水的面巾,身上裹着最厚实的旧棉袄,手上戴着不知从哪翻出来的破手套,整个人臃肿不堪,活像只企鹅。 他费力地挪到小土窑前,想蹲下,奈何衣服太厚,根本弯不下腰,只能双腿微弯,以一种极其别扭的姿势半坐半蹲在地上。 他深吸一口气(虽然隔着湿面巾也没什么用),伸出戴着破手套的手,颤抖着,开始小心翼翼地用一根小木棍,一点点地剔掉投料门边缘已经干硬龟裂的泥封。 古代开土窑是技术活,需极度谨慎。通常先用工具小心敲击窑体,听声音判断内部情况,再由经验丰富者从侧面或顶部预留的薄弱处开始,一点点、由外向内、由上至下地清除封泥,避免内部压力骤变或残存高温炭火接触大量氧气引发复燃或爆燃。 泥块簌簌落下,投料门被撬开了一条细缝。老王紧张得大气不敢出,眯着眼往里瞧,黑黢黢的,看不太清。他正准备再扩大一点开口,忽然听到身后不知是谁,或许是因为紧张,不小心挪动了一下脚步,发出“沙”的一声轻响。 这声音在极度紧张的老王听来,不啻于晴天霹雳!他“嗷”一嗓子,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了,手脚并用,连滚带爬地就往后方蹿,因为衣服太厚重,几次差点摔倒,那模样狼狈又滑稽。 他这一跑,吓得周桐等人也是心头一紧,下意识地跟着往后猛退了几步。一群人惊疑不定地盯着远处那依旧安静的小土窑,等了半晌…… 预想中汹涌而出的浓黑毒烟并未出现,刺鼻的硫磺臭味也没有弥漫开来。那小土窑安静得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 科普时间:实际上,经过长达五天的充分高温焖烧,煤炭中的大部分挥发性成分(产生烟和异味的主力)已被驱除。 随后两天的自然冷却,使得窑内温度降至常温,残留的微量异味物质也基本稳定或附着在窑壁、炭块表面。只要开窑过程没有引发复燃(冷却充分且缓慢开窑就不会),是不会再产生大量刺激性烟雾和毒气的。 老王记忆中的恐怖场景,发生在高温未散、急于开窑之时,与现在情况完全不同。 众人面面相觑,互相推搡着,目光最终又落回了惊魂未定的老王身上。老王在众人“鼓励”和“信任”的注视下,只得硬着头皮,再次以企鹅般的姿态,小心翼翼地挪了回去。 他凑近那条被撬开的缝隙,隔着湿面巾,使劲吸了吸鼻子,然后发出了疑惑的声音:“咦好像……没啥味儿了” 周桐还是不太放心,隔得远远地喊:“你再仔细闻闻确定吗” 老王干脆扯下半边面巾,又凑近了些,仔细分辨了一下,回头肯定地说道:“真没了!就一点点……土窑的味儿,还有点像……烧透了的柴火灰反正不呛人!” 周桐几人这才松了口气,互相看了一眼,慢慢围拢过来。大家一起动手,彻底将那个小投料门打开,然后将整个小土窑的顶部也小心地破开。 一股混杂的气味扑面而来,但并不浓烈刺鼻。主要是残留的焦糊味,类似于烧了很久、已经完全炭化的木柴余烬,带着点厚重感。 隐约还有一丝极淡的、类似晒旧木头混着点酸腐的气息,那是窑壁上凝结的微量煤焦油(煤油子)的味道,同时,被破坏的窑体散发出潮湿泥土的腥气,与炭块的焦味混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土窑味”。 整体而言,通风条件下,这味道并不难忍,更谈不上毒害。 视觉上,窑内的三块煤早已大变样,体积明显缩小了一圈,表面呈深灰色,布满龟裂的纹路,质地看起来比放入时坚硬密实了许多,拿在手里也轻了些,这正是挥发性物质被大量去除后的表现。 周桐用一块厚布包着手,从窑里捡起一块冷却后的炭块,放在掌心。他伸手在炭块上方挥了挥,然后凑近轻轻嗅了一下。 嗯,确实还有些微的、类似焦糊的刺鼻感,但远比烧生煤时那浓烟滚滚、辣眼睛呛喉咙的感觉好上千万倍。 事实上,周桐不知道,他捣鼓出来的这东西,在古代已算是品质相当不错的少烟硬炭了。 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无烟煤,燃烧时仍会有微量淡烟和残留异味,热值也低于天然无烟煤,但这已经是这个时代手工条件下能对煤炭做出的极佳改良了。 “简单,”周桐心里也没底,但面上不显,“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才知道。把之前准备好的黄土拿过来!” 他指挥着众人,先将窑里这几块硬炭用石头小心捣碎成指节大小的颗粒。另一边,也将准备好的黄土过筛,去除石子草根等杂质,得到细腻的土粉。 记住配比,炭粉大概三份,黄土一份,”周桐一边比划一边说,“水慢慢加,能捏成团,摔在地上不散开就行了!”(这是制作蜂窝煤的土法配比,黄土作为粘合剂,过多影响燃烧,过少无法成型。) 众人七手八脚地开始混合。周桐则拿出前几天让木匠按他描述做的简易模具——一个带握手的长方形木框,底部嵌着几根等距的圆木棍,看起来虽然粗糙,但原理没错。 混合好的炭土被填入模具,用力压实,确保每个圆孔都被填满,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模具垂直提起,一个带着整齐孔洞的、黑灰色的蜂窝煤生坯便出现在了地上。 “好了!先做这几个试试!”周桐拍拍手,颇有成就感。 他话音刚落,旁边早就等得不耐烦的小桃,兴奋地掏出火折子,“噌”一下吹出火苗,就要往那新鲜的蜂窝煤上点。 “干什么你!”周桐吓得魂飞魄散,一巴掌拍掉她的火折子,怒道,“这还得晾晒两三天!现在点里面全是水汽,点着了也是浓烟滚滚,能把你熏成腊肉!而且根本烧不起来!” 小桃捂着被拍红的手背,委屈地嘟囔:“麻烦死了……折腾这么多天,这黑疙瘩到底有啥用嘛……” 周桐没好气地解释道:“冬天晚上睡觉,烧普通木炭,你是不是得隔一两个时辰就起来添一次不然就灭了这东西要是做成功了,一个就能慢烧很久,说不定能顶大半夜!省心省力!” 小桃一听,眼睛瞬间亮了:“真的那太好了!再也不用半夜冻醒了!” 周桐点点头,心里却暗自嘀咕:效果嘛,还得实际验证。他估计,自己这土法上马弄出来的东西,跟现代那种真正的蜂窝煤或者无烟煤肯定没法比,燃烧效率和环保程度都差得远,有些味道估计还是免不了的。 (事实上,周桐的认知是正确的。在古代完全无法人工制造出现代定义的“无烟煤”。无烟煤是煤炭经过亿万年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煤种,煤化程度最高,挥发性成分极低。 古代土法焖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普通煤炭的烟量和异味,造出“少烟炭”,但无法改变其根本属性,燃烧时仍会有微量烟气和残留异味,热值也低于天然无烟煤。简而言之,古代技术只能“减烟”,无法“无烟”。 周桐若得知某些小说里主角随随便便就搞出关门窗都毫无异味的“无烟煤”,他定会狠狠问候那些作者——你呆进屋一天试试) 他将做好的几个蜂窝煤生坯搬到通风向阳处晾晒。这时,欧阳羽和听闻消息的沈怀民也来到了后院。 周桐拿起一个生坯,向二人简单讲解了一下这蜂窝煤的设想:温度高、燃烧时间长、便于携带和储存。 欧阳羽和沈怀民都是聪明人,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潜在的价值。 沈怀民沉吟道:“若此物真如怀瑾所言,耐烧且烟少,于国于民,确是大善。尤其对于北方边军、城中贫户,木炭价高,若此物能替代部分柴薪木炭,既可缓解樵采压力,亦可降低取暖耗费。” 周桐顺势接过话头:“师兄,殿下,所以这事可以着手准备了。需要物色一个合适的、远离人居的场地用来规模化烧制这种硬炭。 具体的工艺,我会再总结一下,找些有经验的炭匠一起参详改进。现在就可以开始留意收集品质好些的煤炭了。若是运作得当,这未尝不是一笔利国利民,亦能生财的好事。” 他一边说,一边心里盘算着,等试验成功,报纸上就可以大书特书,标题他都想好了几个,比如《大皇子心系黎庶,研得“长明炭”惠泽寒冬》、《皇家新技术,一炭燃彻夜,百姓暖如春》……总之,怎么噱头大、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 沈怀民听了,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颔首道:“若此物果真能成,于民生实有大益。孤……亦可借此,更切实地推行一些惠及百姓的举措,于大局而言,确是一个不错的开端和铺垫。” 他的话依旧带着皇子的矜持与古风,但其中的肯定与期待不言而喻。 周桐挥挥手,信心看似很足:“那是自然!等过两天这煤饼晾干了,咱们一试便知!” 阳光下,那几个黑灰色的蜂窝煤生坯静静地躺着,仿佛蕴藏着改变这个冬天,乃至更长远未来的微小火种。

军史穿越推荐阅读 More+
我为西游保驾护航

我为西游保驾护航

诸斌
本书可是视作是西游记的破解加阴谋版,所以本书的大纲会严格按照西天取经路程来走,就算会偏移主线,那也都是为了西天取经这一件事情而服务。本书的宗旨是严肃、专注、一..
军史 连载 9万字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可笑,我走后,你连皇位都坐不稳

青天挽明月
李易穿越到大武,发现自己竟是开国太子!曾经他一人领兵起义,灭掉前朝成立大武王朝。不贪图名利的他,扶持自己父亲坐上皇位。之后周边各国和势力蠢蠢欲动,觊觎大武资源的他们打算趁虚而入。李易得知此事毅然披上战甲,手握战旗打的各国人仰马翻,最终让大武一跃成为霸主!好景不长,一次意外致使他武功尽失,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还有亲弟弟的污蔑,母亲的伪善,以及父亲的猜忌。最终他亲手扶上去的父皇,将他贬为庶民!……天胡
军史 连载 55万字
凡人当道

凡人当道

月半墙
他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缠腰的财富。在晚辈眼里,他是无法越的存在。在同辈眼里,他是义薄云天的兄弟。在父辈眼里,他是成熟稳重的小伙。在这平凡..
军史 完结 73万字
最强生物之九头蛇

最强生物之九头蛇

不过是个小丑
观滴水可知沧海,看身边寻常生物,便是庞然凶兽。一条百年不遇的变异蛇种,让林不知开启了一段人蛇相互切换的人生。系统,什么是一条蛇的最终形态九头蛇,衍生九头..
军史 连载 35万字
变身全职天后

变身全职天后

特别闲
爱迪生曾说过:1%的天赋+99%的汗水=天才。北上就是那种只拥有99%汗水的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却因意外在轮椅上度过十年岁月。再睁开眼,他变成一个叫齐洁的小太妹,或许..
军史 连载 67万字
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有所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我要这盛世如我所愿。历史太长,我只需略微出手,便是春和景明。
军史 完结 14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