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收张龙、赵虎
风流小书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县衙。 包拯回到大厅后,立刻召见县丞吴能,命起草了一份公告,阐明鸣冤鼓的用途。 尽管内心充满不满,吴能也只有乖乖照办。 实际上,吴能未曾预料到包拯会想出怎么断子绝孙的办法。 他原本对废除苛捐杂税的举措不以为然,未曾真正放在心上。 因为这类政令不过是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贯彻执行。 然有了鸣冤鼓,百姓便能随时敲响击鼓诉冤。 衙役想要从中索取额外费用,就难了。 鸣冤鼓一旦响起,整个县城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等同于包拯无形中增加了一个监察的耳目。 “看来包拯求的是虚名啊!”吴能暗自衬沉吟。 这与他的计划背道而驰。 原本,他打算将包拯也拉下水,进入他们的阵营之中。 但观察目前的形势,包拯似乎并不贪财,一心求名。 这与大多数官员的想法都南辕北辙。 官员逐利者居多。 毕竟名声只是虚无的东西,不能当饭吃。 有钱才是王道。 有了钱,才能享受奢侈的生活,住豪宅,乘香车,纳美妾。 至于名声,是朝中高官所追求,而非他们这些芝麻小官考虑的范畴。 吴能现在也很纠结。 究竟是巴结包拯,还是与县尉高智站在同一条战线,和包拯死磕到底。 这关乎着他的前途和命运。 只要走错了一步,就是万劫不复。 跟着包拯混,就必须杜绝以往的声色犬马生活,过艰苦的日子。 这样的话,才能得到包拯青睐。 反之,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绝不能让包拯再继续“胡作非为”,断了自己的财路。 再三思索后,吴能选择了前者,准备和包拯站在同一条战线。 因为他很清楚,包拯是小皇帝身边的大红人。 虽然当今的朝堂是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小皇帝没有权柄。 但太后年事已高,小皇帝早晚能亲政,支持刘娥的那帮朝臣将来必然会被清理。 而包拯却是皇帝赵桢的坚定拥护者,被外放只是暂时的。 一旦小皇帝亲政,能不把包拯召回朝廷重用 跟着包拯,他将来的前途也将会是一条康庄大道。 不得不说,吴能这个算盘打得很溜。 在一瞬间的顿悟之后,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连忙拍包拯马屁:“大人巧设鸣冤鼓,方便了百姓诉冤,真乃前所未有的创举,功德无量!” 以为这样会让包拯对他产生好感。 却不知越是拍马屁,就越让包拯厌恶。 包拯并未表露,不动声色:“吴大人过奖了,本官不过是模仿了登闻鼓的做法,赶紧去撰写告示!” 吴能满口答应,以为包拯已对他心生好感,心里暗暗得意。 退出花厅,并立即撰写告示,让衙役在县衙门口粘贴。 告示一出,立刻吸引了不少路过的百姓围观。 “写的什么” 大多数百姓不识字,并不清楚县衙意图。 识字的便自告奋勇,替大伙儿朗读。 百姓得知原委,个个欢欣鼓舞,纷纷称赞。 而人群中不知何时出现了三个粗犷的大汉,听到告示内容,脸上露出笑容。 “看来咱们选择投靠包大人,是正确的决定!” 三人朝县衙走去。 “站住,干什么的”值班衙役见三人模样不善,赶忙止住。 “来见包大人!”马汉回答。 “你们一个个长得贼眉鼠眼的,一看就不是善类,包大人可不是你们想见就能见的。” 衙役嘴角上扬,满脸轻视。 三人本是江湖人,脾气火爆,哪能忍受这样侮辱。 “狗东西,说谁贼眉鼠眼”张龙怒喝。 一巴掌把衙役打得人仰马翻。 另一名衙役吃了一惊,举棒便打。 张龙不躲不避,伸手格挡。 一声巨响,水火棍断成两截。 衙役惊得目瞪口呆,宛如见鬼。 张龙顺势抓住断棍,猛力一拉,衙役飞了出去,重重摔在地上,动弹不得了。 三人得意一笑,大步进县衙。 县衙内里的衙役已听到喧闹,纷纷拿着武器冲出。 班头耿风怒喝:“哪里来的野汉子,竟敢在县衙撒野。” “你嘴巴给我嘴巴放干净点,我们可是来见包大人的。” 耿风冷哼:“好大的口气,太爷是你们想见就见,看你们的样子就不像好人,肯定图谋不轨。” 张龙气不打一处来,怒斥道:“又是个狗眼看人低的东西。” 江湖中人向来对官府和仗势欺人的官差深恶痛绝。 三人被无端羞辱,怎能不生气。 一心一意来投靠包拯,却被无端阻止,不打都不行。 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一言不合,立刻动起手来。 衙役平时欺负普通百姓还行,可武功平平,根本不是张龙、赵虎和马汉的对手。 片刻之间,横七竖八地倒了一地,捂着瘀伤哀嚎。 好在三人手下留情,知道今天是来投靠明主,没下狠手,并未伤及他们要害。 “住手!” 一声呵斥响起,包拯和王朝踩点出现。 看到三人,王朝喜出望外:“三位兄弟,你们怎么来了” 三人转头看到王朝,惊喜交加:“大哥,你怎么会在这里” 四人原本是结拜兄弟,情同手足,王朝前天突然失踪,三人便出门寻找。 可才到半路,便似乎受到了某种召唤,决定改邪归正,一致来投靠包拯。 “我已投靠包大人,你们也是来投靠包大人的”王朝感到困惑。 他来到定远县,也是一时冲动,受到某种神秘力量驱使,莫名其妙就来了, 所以没及和三兄弟说明情况,担心他们不同意。 “没错!” “听说包大人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一心为民请命,所以我们决定弃暗投明。” “想不到大哥已先我们一步投靠包大人了,太不够意思了。” 三人随即跪下,异口同声道: “马汉、张龙、赵虎,见过包大人,请求包大人收留。” “我们兄弟愿追随大人左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他们虽不认识包拯,心中却莫名其妙地崇拜和景仰。 仿佛只要包拯一声令下,赴死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