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不服
盛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每年朝廷都会派军北伐,谁曾想刚经历捕鱼儿海惨败,敌方竟迅速反扑。 众人震惊之际,朱元璋摇头叹息,缓缓说道:“此次并非针对蒙元,而是要攻打倭国。 不仅要打,更要彻底解决这隐患,将其从世上清除,发动灭国之战,以报复其屡次骚扰我沿海地区,挑衅大明的行径。”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群臣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为何要攻打倭国况且还是灭国之战这岂非荒谬倭国远在海外,无缘无故攻打它有何意义 然而,朱元璋态度坚决,毫无动摇之意。 文官刘三吾率先站出,满脸焦急地劝阻道:“陛下,万万不可。 倭国虽桀骜不驯,但您已施行禁海政策,迁移沿海居民,设立卫所加强防御。 即便遭受一些损失也是难免的。 何必劳师动众,派遣大军跨海灭国此举必将严重消耗国力。 恳请陛下三思,切勿因一时愤怒而兴兵。” 紧接着,多位御史相继发言,劝谏道:“陛下,大明初建,百废待兴,百姓贫困。 此时当以休养生息为主,不宜轻启战端。” 何况,如今大明还需防范北方蒙元频繁南侵,怎能在南方再次挑起战事此等举措,实属不明智。 “陛下,请以元世祖为鉴。 那倭国远隔重洋,情况尚且模糊不清,贸然出兵、长途征战,一旦失利,恐损国威。” “此外,倭国对大明构不成实质威胁。 不过是一片荒芜之地,蛮夷小邦,何须费心如此兴兵,实为得不偿失。” 文官阵营中顿时响起一片反对之声。 就连位列首席的李善长,此刻也不禁愣住,满面疑惑地望着朱元璋,不知其为何突发奇想,要攻打倭国。 他不信朱元璋看不到此举的诸多隐患,那么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李善长眉头紧锁,陷入深思。 武将方面如蓝玉、傅友德等人更是难以理解,但转念一想,既然是打仗,无论对手是谁,结果都一样——杀敌便好。 只是若是真的攻打倭国并实施灭国计划,必然涉及水战,这却让众人有些犯难。 并非大明没有擅长水战的将领,相反,不乏其人。 像虢国公俞通海、海国公吴祯,以及曾统领巢湖水军的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皆是水战高手。 他们在鄱阳湖大战中崭露头角。 然而,他们均已辞世。 自大明建国以来二十多年间,未曾再经历水战,仅存的几位有经验的水师将领也相继离世。 旁人对此一窍不通,致使局面略显尴尬。 然而,这并无大碍。 在蓝玉等人眼中,只需找到倭寇老巢,直接进攻即可。 毕竟这是灭国之战,历史上有几人能做到定能名垂青史。 他们怎会放过这一机会 此时,不同于文官们的犹豫,蓝玉等人齐声赞同: “陛下英明,倭寇不知好歹,该狠狠教训!” “我朝乃礼仪之邦,岂容蛮夷挑衅必让其尝尽苦果,明白尊卑!” “末将领命,请陛下准许出兵,彰显国威!” 一时间,奉天殿内气氛紧张。 文官多持反对意见,武将则一致支持。 双方互不相让,争吵不断。 以刘三吾为首的文官们言辞激烈,唾沫四溅。 即便冠帽掉落也全然未觉。 蓝玉等人虽无文采,却也回击几句“汝母”之类的话,最终陷入劣势,只会反复重复这些粗俗言语。 若非禁止动武,早已拳脚相向。 顿时,殿内喧哗不堪,乱作一团! 朱元璋听得头疼,脸色铁青,拍案怒喝: “全都闭嘴!如此吵闹,成何体统! 朕的话还未讲完,你们急什么” 声音如雷贯耳,震慑全场。 众人这才停止争执,归于平静。 朱元璋冷眼一扫,继续说道: “你们的理由,朕岂会不知” 若非如此,我怎会容忍倭寇屡次挑衅但那是过去的事了。 世间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策略,不过是随世事变化调整罢了。 如今形势突变,我发现倭国有种叫土豆的神粮,这才决定不再忍让,准备发大军征讨! “土豆那是什么东西”众人一脸茫然,满是疑惑。 面对众人的疑问,朱洪武缓缓解释:“土豆是从倭国发现的一种高产作物。” 他笑了笑,目光扫过群臣,一字一句地说:“一年能种两次,一亩可产四十石,甚至更多!”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李善长等文武百官都愣住了,难以置信。 什么一亩地竟产四十石粮食,还能一年种两次 在这个时代,大明的平均亩产不过两石。 如果出现亩产三石,地方官都会特意上报朝廷邀功;若能达到四石,那就是罕见的祥瑞。 朝廷必定重赏相关官员,至少升官几级。 然而现在,朱洪武说这种土豆能亩产四十石,众人简直不敢相信。 如此惊人的传闻,简直难以置信,说是夸大百倍也不为过。 难道倭国那种贫瘠之地竟有这样的作物谁敢相信这不是胡言乱语 老朱深知众人心里的疑惑,毕竟他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怀疑。 但此刻,他从容一笑,缓缓说道:“我知道你们不信,觉得我是在戏谑。 但这确实是事实,绝无虚假!我起初也不信,但已亲自验证,三个月内,亩产四十石,分毫不假。 而且倭国还有更多类似的奇珍,这就是为何我们必须出兵征讨的原因。” 一旁始终未发一言的朱标也开口附和:“不错,父皇的话怎会虚假他乃天子,岂会妄言此事无需质疑。” 此言一出,群臣皆震惊不已,脑海中一片混乱。 若老朱和太子都说得属实,那么这消息必定真实无疑。 可正因如此,他们更觉震撼!亩产四十石,意味着大明的粮食产量将提升十倍!百姓将不再为饥饿担忧,国家实力也将大幅跃升。 这对每个人的利益都至关重要。 不过,这样的事实在许多人看来仍是匪夷所思。 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神粮问世, 竟产自倭国那荒凉偏僻之地。 更令人震惊的是, 朱公提到倭国还有其他像土豆一样的作物 想到这里,在场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 随即,刘三吾等文官相视一眼, 紧接着,所有人默契地站出, 态度瞬间转变。 “皇明天威,照耀四方。 功业卓着,统领万邦。 倭国蕞尔小邦,向来轻视我大明, 抗拒教化,屡次挑衅生事。 此等行为岂能容忍! 恳请圣上发兵,以天罚惩治倭寇! 俘虏其君,献于殿下,彰显国威,威震四海!” 此时,奉天殿内充满战呼声。 最激动的并非蓝玉等武将, 而是众多文官。 他们如脱胎换骨一般, 完全不见之前谨慎劝阻的模样。 个个面红耳赤,情绪激动地陈词。 “我大明大国风范,却被倭国这般小邦如此羞辱。 其野心暴露无遗。 恳请圣上挥师东征! 举国同心,誓灭倭寇,以雪前耻!” “天道轮回,正义终将昭彰。 民心所向,仇必得报! 多年来倭寇侵扰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倭国却愈发放肆,视我大明为软弱可欺。” 大明疆域若无此患,难求太平。 陛下此举实为明智之举,体恤黎民,恩泽万世。 臣代表天下苍生,敬谢圣恩! 往昔强汉盛世,震慑四海。 南越杀害汉使,汉廷将其地分为九郡;宛王杀汉使,首级高悬北阙,由此方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豪言。 今我大明军威赫赫,理当效仿先辈,兴师问罪,以显祖宗荣耀,令后世子孙知武德昭然! 文臣激愤不已,武将则如嗅血的猛兽,双眼充血,争相请缨。 蓝玉率先拱手道:“自开国以来,臣屡次领军,若论此次征伐倭寇,恳请再命末将为帅。 如有失职,甘愿受死。” 傅友德毫不示弱:“前次征战未轮到我,此番出征倭国,还望陛下委任老臣统率。 家中儿郎众多,需建功立业以分家产!” 徐允恭紧随其后,语气坚定:“臣继承父爵,却无战功可言,深感愧疚。 愿得此机会建功立业,不负先人威名,不辱大明声威!” 听罢此言,瞿能、平安等年轻将领也不甘落后,纷纷争夺主帅之位。 一时间,奉天殿内气氛高涨,文臣们慷慨激昂,武将们纷纷请缨出战。 无论官职高低,无论资历深浅,众人的意见前所未有地一致——倭国,必须讨伐! 这并不令人意外。 只要上下一心,利益一致,事情自然事半功倍。 毕竟,这种高产的作物对大明的国力和每个人的利益都至关重要。 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对此,朱元璋非常满意。 他挥了挥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如炬,环视群臣后沉声说道: “自我们建立大明以来,倭国一直桀骜不驯。 近年愈发嚣张,肆意挑衅,欺凌我沿海百姓。 我大明的子民,皆应受到明军的保护,享受天威的恩泽。 难道我能坐视不管吗 过去因局势复杂,我选择隐忍,将其列为不征之国。 但这并非因为不能征伐,而是为了避免战乱让百姓受苦。 然而如今,倭国更加猖狂,变本加厉。 他们是否认为我大明无人是否以为我百姓软弱可欺无论如何,已到不能再忍的地步。 于是,顺应天命,顺从民意,决定派遣大军征伐倭国。 清除沿海祸患,以牙还牙,为沿海子民,为我大明复仇雪耻。 彰显我大明的威严,震慑那些不安分的宵小,还天下太平!” 声音如龙吟般在大殿回响,震撼全场。 刹那间,群臣伏地叩拜: “陛下英明,臣等愿遵圣旨!” 见此情形,老朱的脸色略显平和。 他挥了挥手示意大家起身,才继续说道: “虽然我们已经决定派遣军队征讨倭寇,但倭国位于海外,占尽地利,不可轻视。 这场战争关乎国家命运,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必须取胜,务必小心谨慎,准备充分。 特别是此次需要渡海作战,涉及战船建造、水军训练等事宜。 这些都是我大明以往未曾重视的部分,更需格外慎重。 至于粮草器械等后勤事务,也必须妥善安排。 此事,兵部、户部相关人员即刻着手准备,并随时向我汇报! 至于领军的主帅人选……” 说到这里,朱元璋略微停顿。 他目光深邃地扫视四周,特别在李善长、蓝玉等人身上停留片刻后,才缓缓说道: “我想让骠骑大将军担任主帅,率军征讨倭国。 诸位有何看法” 话音刚落,在场文武百官无不震惊,一时难以回神。 骠骑大将军这又是谁 片刻之后,大家猛然想起,这不是陛下不久前在演武时新封的那个少年吗 这岂不是要让朱政统领大军,率领我大明将士跨海征战 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战啊!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心中惊疑不已。 骠骑大将军的人选,难道要交给朱政 不错,在他们演武时,所有人都亲见了朱政的非凡才能。 他的才华令人惊叹,堪称绝世。 即便他年纪尚轻,击败了蓝玉,也只能证明他的天赋异禀。 然而,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战场,没有半点战功。 陛下对他颇为宠爱,让他管理军队事务或负责退役转业制度倒也罢了。 如今竟要让他亲自领兵出征,这岂不是拿这场灭国之战当成了他的练兵场这决策是否有些草率怎能让人安心 于是,以兵部尚书茹瑺、中书舍人刘三吾为首的文官纷纷站出,谨慎措辞的劝谏: “请陛下三思,骠骑大将军虽才华出众,但毕竟年轻,缺乏实战经验。 突然统率大军,恐怕不妥。” “正是如此,陛下。 灭国之战,万不可掉以轻心。 骠骑大将军并无战功,怎能服众” “还请陛下选择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这才是稳妥之举!” …… 听闻群臣诚恳的劝阻,朱元璋毫无动摇。 他早已料到,让朱政领军征讨倭国会引发强烈反对。 但他心意已决,无论如何都要为朱政铺平道路,绝不会因任何人的异议而改变。 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甘之如饴。 更何况,此刻不过是一群文官发难罢了,他怎会放在心上 只听朱元璋冷声一笑,随后说道: “没战功不服众真是可笑!谁生来就有战功打几场硬仗不就有了吗” 昔日汉武帝委任冠军侯霍去病讨伐匈奴。 难道彼时霍去病有何战绩 然而终成盖世奇功,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牧马! 还是说,你们认为我们不如汉武帝 他是否独具慧眼嗯” 说到此处,朱元璋面色阴沉,目光凌厉。 众人见状,茹瑺、刘三吾等文官顿觉脖颈发凉。 随即闭口不言,低头噤声,再不敢多话。 毕竟该说的都说过了,朱元璋心意已决,他们也无可奈何。 除非有人活得不耐烦,想用死谏博取名声! 一时之间,气氛再度沉寂。 但文官们不愿再多言。 李善长却不能坐视不理。 他目光锐利,心中警觉。 在他看来,朱元璋此举正如他所料。 意在扶持朱政等人,打击淮西派系。 先前演武,朱政已树立起极高威望。 若此次东征倭寇再建灭国之功,他在军中的地位将无人能及。 届时掌控兵权,还有谁能阻拦 若真如此,淮西派系的势力定会大减。 甚至能否继续存在都是未知。 这让他怎能接受 权力之争,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更何况,李善长自认若非顾虑淮西派系,朱元璋早对他下手。 一旦淮西派系瓦解,他的结局可想而知。 想到这里,李善长急忙不动声色地向身边的淮西武将使眼色。 而傅友德等人早已不满朱元璋的决定。 这不是明摆着抢夺他们的军功利益么 何况,他们早已猜透老朱的意图。 对于朱政,众人更添戒备与敌意。 此刻,根本不用李善长开口示意。 众人立刻站出来反对。 “陛下,冲锋陷阵这种事,还是交给我们这些老兄弟吧。 骠骑大将军年纪轻轻,谁敢放心把后背交给他” “是啊,陛下若想栽培骠骑大将军,不如让他随军历练。 等时机成熟,再担大任也不迟。” “我听说冠军侯霍去病初时也是在卫青麾下效力,积累经验后才独当一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