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造势!星火即将燎原
美的冒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是一份《西北日报》, 头版头条赫然是一个黑色加粗标题——华阳县弯河大队夏粮喜获丰收平均亩产小麦突破450斤大关! 【本报讯】 金秋时节,华阳县弯河大队传来喜讯: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平均亩产达455斤,较去年增产一倍有余!这是我省农业战线上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去年此时,弯河大队的晒谷场上空空荡荡,社员们蹲在粮仓前发愁。” “人均分到的口粮不足150斤,顿顿都是掺着麸皮的窝窝头,孩子们饿得直啃树皮。” “而今日的晒谷场上,金灿灿的麦垛堆成了小山,饱满的麦粒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空气中飘荡着新麦的清香......” “去年,张家媳妇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挖野菜,就为了给窝窝头添点滋味……” “今年,她正带着孩子们在场院里嬉戏,手里捧着刚出锅的白面馍馍,笑得合不拢嘴!” “去年,老农王有福家的灶台冷清得能结蜘蛛网;今年,他家的蒸笼里白气腾腾,一天三顿都是雪白的馒头,连家里的狗都吃上了窝窝头。” 报道详细记录了产量数据后,笔锋一转: “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弯河大队今年试行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文章通过社员口述展现改革前后的巨变: “往年干多干少一个样,谁还有心劲儿” 老农王有福激动地说,“去年额家五口人,分到的麦子磨成面,连过年都吃不上一顿纯白面的饺子。今年承包了十亩地,足足打了五千斤麦子!” 张家媳妇抹着眼泪告诉记者:“去年这时候,娃饿得直哭,额只能煮野菜糊糊哄他。现在好了,娃想吃多少白馍就吃多少!” 生产队长刘兆丰拍着胸脯说:“去年这时候,额天天被社员堵着要返销粮,愁得头发都白了。今年可好,大伙儿都来问额啥时候交公粮——急着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呢!” 十六岁的王大有兴奋地插话:“去年额一天挣8个工分,还不够吃半饱。今年跟着爹娘干活,分了2000斤麦子!” 他拍着鼓鼓的粮袋,“额娘说了,等交了公粮,就给额说媳妇!“ 就连村里最懒散的刘二狗也红着脸说:“往年混日子,年底分粮时抬不起头。今年额起早贪黑伺候那五亩地,打了2200斤!” 他指着自家粮囤,“额婆娘说了,今年过年要给全家都做新衣裳!” 报道最后以充满激情的展望收尾: “从窝窝头到白面馍,从野菜汤到顿顿吃饱,弯河大队的实践生动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农民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创造着前所未有的奇迹!” 刘青山的手指轻轻划过报纸。 他注意到,这篇报道虽然大胆介绍了承包制,但始终强调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前提下进行的。 这种表述方式,既传达了改革精神,又巧妙地规避了政治风险。 “好一个弯河经验!” 刘青山忍不住赞叹,“这报道写得真有水平!” 杨天兴意味深长地笑了,“这篇文章估计是省委的笔杆子写的,自然老道。” “杨叔,不管咋样,这是好事啊!大好事!” “是啊,当然是好事!” “我先提前恭喜杨叔了,既然现在《西北日报》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的将弯河拿到明面上,说明李主任已经开始发力了,这只是个开始……” 刘青山笑了笑,又道:“估计要不了多久,杨叔就能挪一挪位置了吧!” “不。” 杨天兴摆了摆手,“额之前给李主任汇报工作的时候就说了,弯河只是一个开始,整个华阳县像弯河这样的大队还有上百个!额作为本地父母官,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也都吃得上白面馍,顿顿吃得饱饭!” “这个目标不实现,额不走!” 最后这句,他说的掷地有声。 刘青山眉头一扬,有些动容。 凡是当官的谁不想升官 可杨天兴却是在省委领导面前,明确的拒绝了! 这份心胸,着实令人钦佩!! “杨叔,华阳的百姓有你这么一位父母官,算是有福了。” “哈哈,你少来这套,说起来这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你想的呢,如果论功行赏的话,你应该是头功才对!可惜啊……” 刘青山就笑,“杨叔,没什么可惜的。做官千好万好,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这人性子懒散,好逸恶劳,也爱享受,这辈子是注定做不了官,混不了官场的。人活一世,求个舒坦。” “算了算了。” 杨天兴无奈的叹了口气,“人各有志,强求不得!” “况且你的文学天赋那么强,让你做官的话,对于文坛对于广大读者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哈哈哈,杨叔,你能这么想就最好了……” “晚上在这吃饭” “不了,我得回家,这考完了,不得回家说一声。” 杨天兴点头,“行,那你这就回吧,早点回去,省得家里人担心。” “嗯,走了。梅姨,我走了啊,你忙吧……” 刘青山站起身吆喝一声,便出门而去。 …… 《西北日报》这篇报道一出来,整个西北都炸开了锅! “老李!快看报纸!” 王家庄的会计老王光着脚丫子就往地里跑,裤腿卷到膝盖上,泥点子甩了一路。 地头歇晌的社员们呼啦一下围上来,你争我抢地要看那张已经揉得皱巴巴的报纸。 “哎哟额的娘诶!” 老把式张老汉手一抖,旱烟袋差点掉进沟里,“平均亩产四百五十五斤这得蒸多少白面馍馍啊!” 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报纸上摸了又摸,好像这样就能摸出麦子的成色似的。 艳羡之色,更是溢于言表。 “扯淡!” 生产队长赵铁柱一把抢过报纸,眯着眼睛看了又看,“去年他们队才打多少二百来斤!这一下子翻一番还多哄鬼呢!” “就是!” 旁边的小年轻王二狗撇撇嘴,“怕不是把麦秆都算进去了吧” “你们懂个屁!” 老张头把烟袋锅往鞋底上磕了磕,“我外甥女就嫁在弯河,前些日子回娘家,带的可是实打实的新麦馍!那叫一个白!” 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 “真的假的” “亩产平均四百五十五斤那得上多少肥料啊!恐怕就算是肥料上足上够,也不可能亩产平均四百五十五斤吧” “这可是《西北日报》说的,省里的大报纸还能有假不会骗人哩!” 会计老王把报纸小心地铺在田埂上,指着上面的照片:“看看,这麦垛都快赶上粮站的了!” “啧啧啧...” “真高啊!!” 众人围着报纸,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要额说啊,肯定是他们地好!”李贵酸溜溜地说。 “放屁!” 赵铁柱不乐意了,“前年额去过弯河,那地还不如咱们村的呢!他们弯河很多都是领地,那地能好哪去” “那你说为啥人家的地咋能打真多粮食这都是咱的两三倍了吧!” “因为这个!” 会计老王指着报纸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人家搞了那个...那个什么承包制!” “啥承包制”众人齐声问道。 老张头刚要开口,就听见远处传来村支书的喊声:“都别瞎猜了!明天公社组织去弯河参观学习!想去的赶紧报名!” 人群顿时沸腾了,连刚才最怀疑的赵铁柱都挤到前面:“支书!给额报个名!额得亲眼看看!” 不单单农民们不淡定,就连城里人也坐不住了…… 县城中学的语文课上, 李老师读到一半突然拍案而起:“同学们,今天的作文题目改了!就写《从窝窝头到白面馍》!” 底下学生还没反应过来,他又补了一句:“写完的可以提前放学!”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国营饭店里, 几个穿中山装的干部争得脸红脖子粗。 教育局的老刘把茶缸子往桌上重重一放:“吹牛!绝对吹牛!我搞农业二十年,就没见过这么高的亩产!” 对面供销社的老王慢悠悠掏出个白面馒头:“老刘啊,尝尝,这就是弯河大队的新麦。” 最热闹的要数城西的民工市场…… 一群等着找活干的汉子围着小卖部的收音机,听到“家家户户粮囤都冒尖”时,有个黑脸汉子突然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俺娘要是能等到这时候该多好......” 连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头都跟着凑热闹。 他戴着老花镜,把报纸举得老远:“乖乖,这要是真的,额闺女过年就能扯件新衣裳了!” 说着从兜里掏出个白面馍馍,掰了一半给来打气的小娃娃。 就连县医院的张大夫查房时都忍不住念叨:“你们说,这粮食多了,病人会不会少点” 小护士噗嗤一笑:“张大夫,您这是盼着失业啊” 走在街上,三句话离不开‘弯河’俩字。 卖菜的跟买菜的要讨价还价,先问:“你说这承包制咋样真就有那么好也太神了!” 剃头的给客人刮脸,也得聊两句:“听说现在人家弯河大队,社员家里的麦子吃不完,顿顿都是白面馍馍,管饱!” 最绝的是小学里, 孩子们做算术题都是:“如果每亩产455斤粮食,十亩地一共能打多少粮食”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手:“老师!额算出来了,能多蒸五千个馒头!” 全班哄堂大笑。 这报道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瓢凉水,噼里啪啦炸得哪儿都是。 有人信,有人不信;有人乐,有人愁;但所有人都觉得——这日子,怕是要变样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