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亚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元盛却盯着供词上的墨迹:"不对,这供词被改过。"他指着某个名字的墨色,"'林'字是后添的,原本应该是..." "柳"周锐倒吸凉气,"难道是..." "慎言!"元盛厉声打断,"去查查这位'林大人'最近见过谁。" 周锐压低声音:"殿下是怀疑..." "查了再说。"元盛将供词折好塞入袖中,"先解决户部的问题。" 户部衙门,元盛命人将所有账册搬到院中。三十名账房先生排开阵势,开始核对近五年的收支。 "殿下,这账做得精细。"老账房指着粮册,"每石粮食差价不过三文,但五年累计..." "多少" "八十万两白银。" 元盛冷笑:"好一个积少成多。"他转向漕运账本,"查这个。" 不到半日,问题浮现:漕船数量与码头记录不符;赈灾粮发放名册有重复画押;最离谱的是,边境军饷账上竟有阵亡将士继续领饷的记录! "吃空饷吃到死人头上"周锐气得发抖。 元盛面色铁青,他紧握着账本,手指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他扫视了一圈忙碌的账房先生,声音低沉而坚定:"每一个细节,都不许放过。我们要把这只蛀虫,从户部连根拔起。" 周锐点头,迅速分派人手,对每一条可疑线索进行深入追查。一时间,户部衙门内,翻阅账册的声音、讨论案情的声音此起彼伏,紧张而有序。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的黑幕被揭开。原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差价,竟成了某些人贪污的温床。他们利用职权之便,层层盘剥,而那些无辜的百姓,却因此承受了沉重的负担。 元盛翻开最后一本账:"查查这笔'修河款'。" 黄河堤岸上,元盛盯着新修的"豆腐堤",一脚踹下去,松软的土块哗啦滚入河中。 "这就是花了二十万两修的堤" 河工们跪了一地:"大人明鉴!我们只领到五万两工钱..." "钱呢" 老河正颤巍巍指向远处豪宅:"都被河督大人拿去盖别院了..." 河督别院里,假山都是从江南运来的太湖石,一块就值百两银子。 元盛踹开库房,里面堆满绫罗绸缎,最里头还有口箱子,装的全是地契! "好啊。"元盛抖开一张,"连灾民的救命田都敢吞!" "殿下,这些银票有问题。"周锐捧着从河督府搜出的票据,"通宝钱庄的印鉴是假的。" 元盛对比真伪银票:"纸是真的,印是后盖的。" 钱庄掌柜被抓来时,裤裆都尿湿了:"小人冤枉啊!这都是户部钱大人让做的..." "说清楚!" 原来户部利用铸币之便,偷偷多印银票,再通过钱庄洗白。五年间,超发的银票竟达三百万两! "难怪物价飞涨。"元盛捏碎茶杯,"这是要掏空大魏根基啊!" 三司会审当日,元盛扔出厚厚一摞证据:有虚报漕船四十七条,侵吞粮饷九十万石;有克扣河工银十五万两,致三处决堤;有私印银票导致市面钱贱物贵... "按《大魏律》,该当何罪"元盛冷眼扫过堂下囚犯。 刑部尚书擦汗:"当...当处凌迟。" "不必。"元盛突然道,"让他们去修黄河大堤,工钱按市价扣,什么时候还清亏空,什么时候免罪。" 堂下顿时哭嚎一片,这等于要干一辈子苦役! 翌日早朝上,元盛呈上《户部革新八策》: "第一,漕运实行'三印制',发船、卸货、入库需三方印鉴;" "第二,赈灾钱粮直达灾民,官员只负责监督;" 有的清廉官员听得老泪纵横:"若早行此法,何至于..." "第三,银票加印密记。"元盛将新版银票样本拍在龙案上,"每张票必须登记经手人,谁造的假,一查便知!" 户部侍郎刘淳颤巍巍接过样票:"殿下,这要增设多少官吏才..." "不必。"元盛从袖中取出个铜匣,"这叫'编号机',天工院新造的。一摇手柄,号码自动生成。" 老丞相凑近细看,突然惊呼:"这...这刻的是不是《千字文》" "没错。"元盛拨动机括,铜匣"咔嗒"吐出张银票,"天地玄黄对应一二三四,就算不识字也能辨真假。" 通州码头,元盛亲自演示新漕运流程。 "发船时盖这个。"他将"漕"字大印按在船单上,"到地方用当地官印核对,入库再由御史台加印。" 漕工老王突然跪下:"大人,小的有冤情!去年运粮..." 原来旧制下,漕工要自备绳索篷布。若遇风雨损失粮袋,还得赔钱。元盛当即挥毫: "第四策:漕工一应器具由官给,损耗超一成者方可问责!" 围观漕工哭声震天。周锐低声道:"殿下,这笔开销..." "从追回的赃款里出。"元盛指向刚查封的贪官府邸,"那些楠木家具拆了,正好做船板。" 黄河大堤上,元盛踩着新夯的土方:"以前怎么发工钱" 河正老吴苦笑:"包工头领总款,到我们手里只剩..." "从今日起改日结。"元盛让人抬出铜钱,"每人每天三十文,当场点清!" 突然有个瘦弱少年挤上前:"大人,我爹去年修堤摔残了,能领药钱不" 元盛脸色一沉:"周锐,去查历年伤亡抚恤账。" 查账结果触目惊心:五年间河工伤亡七百余人,实际发放抚恤不足一成! "第五策:设立'河工银',每项工程抽半成作伤亡备用金!" 京都最大的汇通钱庄,元盛将新版银票拍在柜上:"兑换。" 掌柜赔笑:"殿下,新票还没..." "砰!"元盛踹翻柜台,"昨日户部才发文,你敢不接" 搜出后院的旧票堆积如山。更惊人的是地窖里藏着的账本——记录着各级官员洗钱的明细! "第六策:钱庄每月须向户部报流水,大额交易需具保画押!" 北方旱灾区,元盛亲自盯着粮车过秤。 "以前怎么发" 里正抹泪:"县衙扣三成,说是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