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当有万全之策再谈撤离
横财三千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见是读书人间的争论,说书人不再插话,坐回原位。 近日,此类辩论已屡见不鲜,每次都是咒骂声占上风。 往常,只要骂人者提到诏狱中的考生,对方便会偃旗息鼓。 但今日不同,支持叶轩的人中,竟有从诏狱释放的考生,这引起了众人好奇。 此类情形在应天府已多次发生。 有工夫在外编排、斗嘴的,多是落榜考生。 而那些因补考获得机会的考生,正忙于复习,唯恐落后。 他们感激叶轩,更不会恩将仇报。 因此,辩论仅限于落榜考生之间。 众人本以为,诏狱考生释放后,定会加入咒骂行列。 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几乎所有释放的考生都将叶轩视为恩人。 至于那些被剥夺考试资格的主犯,在见识诏狱手段后,哪还敢妄言 总之,接下来数日,以应天府为中心,补考与叶轩成为了热议话题。 而作为主角的叶轩,此时已回到家中,享受着神仙般的逍遥生活。 傍晚,应天府近郊。 叶轩宅邸之外,佣人忙碌于草地,搭起临时帷幔。 叶轩头戴草帽,斜倚榻上,清风徐来,他悠然自得,享受着宁静与清新。 “都呆了五六天,精力还挺充沛。”他慵懒地低语,未睁眼,尽显闲适富贵之态。 不远处,沈蓉、春婵等女眷与孩子们嬉戏,欢声笑语,似乎外界纷扰与他们无关。秋风落叶,将这一幕装点如画。 更远的地方,护卫仆从正筹备晚宴。 论及大明谁最逍遥,叶轩当属其一。他自称为归隐田园,效仿古人,沈蓉等人亦觉新奇,并无异议。 第348章 前线捷报,东瀛成为大明殖民地! 旬日后,奉先殿内,朱元璋端坐御阶,凝视孤月。 考试结束,他心怀壮志,望着高中名单,心中喜悦更甚考生。这些人才,乃他治国之基。 若手下得力,他也不必如此辛劳。 叶轩休假,但既定事务不能搁置。朱元璋多疑且不愿放权,少了叶轩的监督,他对下属极不信任。 诸多事务需他亲力亲为,加上考试后续处理与政务批复,使他疲惫至极。 若非顾及颜面,叶轩又身份特殊,他早已下令召回叶轩,分担重任。 这世上从无如果之言。面对叶轩的性情,朱元璋深知,若强行召回,叶轩定有百般手段反抗。 念及叶轩,朱元璋苦笑摇头,叹息不已。 “毛骧,叶轩近况如何” 毛骧侍立一旁,闻讯急忙上前答道:“陛下,叶大人仍在城外别苑,似乎未到归期,无意返回。” 朱元璋闻言轻哼:“他倒是逍遥自在,朕何时也能得几日清闲便好!” 嘀咕过后,朱元璋起身欲回书房批阅奏章。他历来事必躬亲,大明由衰转盛,诸多事务需亲自料理。加之明军扩边,高丽归入版图,事务更繁。 虽曾言明,朱棣攻下高丽,便封其为属国。但朱棣与朱元璋皆心知肚明,高丽王之虚名而已。若真将广袤之地交予朱棣自治,朱元璋岂能安睡 朱棣深知父意,亦明白若欲插手高丽事务,稍有差池,恐遭贬谪囚禁。父子心照不宣,政务一式两份,一份存朱棣府上,一份送皇宫由朱元璋裁决。两地遥远,快马传递,耗时颇长。 故而,朱元璋时间愈发紧张,不得不优先处理高丽政务。 回到书房,面对堆积如山的公文,朱元璋再次叹息。年岁已高,精力有限,加之需在极短时间内批阅完毕,压力倍增。 正当此时,外间脚步声响。朱元璋皱眉扭头,只见毛骧引一人匆匆而入。 在朱元璋的眼中,毛骧是个行事谨慎之人,即便无人旁观,也不会失了礼数。 见那人的装扮是军士模样,朱元璋心中泛起一丝忧虑。 “发生了何事”他问。 毛骧恭敬地行礼,未及言语,脸上已绽放出笑容。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大明首战告捷!” 闻听此言,朱元璋心中亦是一喜。 如今战事寥寥,他无需多问便知是哪里的胜利。 然而,当军士呈上战报,朱元璋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 他原以为,此次捷报不过是朱标为了安抚他的心计。 大军远征,取胜之路艰难险阻,诸多因素交织。 那些一战定乾坤之事,不过是戏文中的虚构罢了。 但待朱元璋细细阅读战报,心中反复思量后,脸上不禁绽放出满意的笑容。 “好!太好了!没想到太子如此争气,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东瀛纳入大明版图!” 在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朱标少有参与战事,更多的是处理政务。 朱元璋虽嘴上不言,心中却曾忧虑,缺乏军功的朱标日后能否震慑那些骄兵悍将。 然而如今不同了,虽然征讨东瀛,徐达功不可没,但朱标亦参与其中,自然也有他的功劳。 有了这一点,今后谁还敢质疑朱标不懂军务 更重要的是,大明立国不过数年。 先是收复了燕云十六州,逐走了蒙元。 随后又将高丽纳入版图,如今又添上了东瀛。 以这些功绩来看,朱元璋自信自己足以与秦皇汉武比肩。 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朱元璋的担忧随之而来。 他看向军士,问道:“太子和徐帅是分别驻扎,还是军队已集中当地是否还有人尚未归附” 军士连忙如实禀报。 得知朱标已肃清东瀛的所有抵抗势力后,朱元璋心中的忧虑稍减,但仍有一丝犹豫萦绕心头。 大明疆土扩张固然可喜,但东瀛的管理问题随之浮现。 东瀛与大明本土隔海相望,若非完全信赖且有能者接管,朱元璋难以安心。 朱标与徐达,显然不能留守东瀛。 朱标乃皇位继承人,徐达为大明首席将领,二者皆为朱元璋所倚重。 毛骧察言观色,见朱元璋面露疑虑,深知其性格,若无解决之道,今夜必将怒火中烧。 欲避无可避,毛骧正忐忑间,朱元璋已发话。 “毛骧,你选派精干人手,与他同返!” “吾将谕令太子与徐达,再驻东瀛一段时日,待局势稳定再撤。” 然异族之心难测,你的人可暗中助他们调查。” 毛骧闻言,即刻领命而去。 朱元璋批复完毕,喜悦渐褪,面露失落。 第349章 半月后,东瀛。 王宫之内,将领集结。 朱标与徐达端坐主位,面色凝重。 徐达望向朱标,欲让其传达朱元璋之意。 朱标摇头轻语。 “军中您为主将,此事由您说更为妥当。” 徐达一笑,起身走向众人。 “兄弟们,此番干得漂亮!陛下阅罢战报,大加赞赏!” 将领们闻讯,面露喜悦。 东瀛之行,诸多将领或因年幼或因他故,错过对元战事。 当下远征东瀛,不同于对抗元军之时,但在众人看来,也算有所作为。 得知朱元璋对他们的赞赏后,将领们心中暗自决定,日后定要寻机再立功勋,让陛下铭记他们的名字。 望着众人的神色,徐达意识到是时候转入正题。 他先予鼓励,是恐众人萌生厌倦战斗之意。 据朱元璋信中所述,他们至少需在东瀛停留半年。 此地与中原大相径庭,无论饮食还是生活习惯,都与大明截然不同。 徐达曾闻手下抱怨此地女子容貌不佳,食物味道古怪。 若非知晓朱元璋的后续计划,以及此地资源的价值,徐达亦会有此想法。 因此,当前首要之务,非传递消息,而是稳定军心。 如今既定目标达成,徐达突然向众人发问: “诸位,我们虽胜,但大明与东瀛相隔万里,若我们离去,你们可有把握确保他们不再反叛” 此言一出,众人愕然,不明徐达之意。 一与徐达亲近的将领试探问道:“将军此言何意” 徐达直言不讳,引用朱元璋之言回答: “异族之心,难以预测。我们在时,他们畏惧,自然不敢生事,但我们一走,谁知他们会如何” “他们人数虽不多,但一旦重新组织,亦不可小觑。且我们杀戮众多,他们岂能不怀恨在心” “如今壮年皆被我们监视,但终有一日我们要撤离,即便他们无法回去,那些孩子也会长大!” 徐达言辞愈发严肃,显然已意识到,仅凭武力难以征服这片土地。 然而,他目前尚无良策。 毕竟,此地非中原,无法随时调兵增援。 此地民众若反,扼守出海口,大明恐将久无知悉。 徐达不愿辛苦得来的领地,他日易手他人。 将领们亦恐功绩付诸东流,毕竟他们渴望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若失地再现,何人还会忆及他们 片刻沉寂后,徐达望向朱标。 朱标面露苦色,深知此刻非开口不可。 “诸位,父皇有言,除恶须尽。既已结仇,当有万全之策,再谈撤离。” “我知有 归,但我心急更甚。” 众人闻言沉默,深知朱标若不归,损失更大。 再度沉寂后,终于有人问询。 “殿下,有何良策,直言便是,骂名由我们担,绝不累及殿下!” 对方显然误解,但朱标并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