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难以触及大明核心
横财三千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元璋轻笑,显然已洞悉朱标所想,却未点破,而是顺着话茬道。 “如同高丽,东瀛也应尽早开设工厂,着手生产。 “那些必需的资源,也需尽快派人开采、运送。 “我们在东瀛已耗时良久,再拖延下去,只怕会有变故。” 言及此,朱元璋不禁轻叹,对朱柏仍有一丝忧虑。 “老实说,我不认为老十二会出问题,但逼急了兔子亦咬人,东瀛人若 急了,难保不做出极端之举。 “若他们皆亡,老十二这东瀛王还有何意义且若他们尽逝,谁又来为我们做劳力” 朱标闻言,亦觉有理。 高丽百姓虽苦,所受压迫却不及东瀛。 朱棣虽故作纨绔,其行为却未撼动高丽根基。 而朱柏接手的东瀛本就破败,加之他的折腾,只怕东瀛人已近极限。 虽在军队压制下,他们大抵不会生乱,但若叛乱频发,对东瀛建设影响甚大。 其实,闻听朱柏所为,朱标便已有劝诫之意。 毕竟东瀛远隔重洋,较之高丽更令人担忧。 略作权衡,朱标向朱元璋进言。 “父皇,儿臣以为,应为十二弟增派兵马,这些兵马可隶属工厂与矿区,不受十二弟管辖,但关键时刻,能助十二弟一臂之力。” “这样既能增强十二弟的安全,也能为工厂和矿区提供一份保障。东瀛人虽满腹牢 ,但面对大军压境,定会隐忍不发,您的忧虑自会消解。” 朱标此言一出,朱元璋当即拒绝,未加思索。 他告诫朱标:“东瀛弹丸之地,增兵之后,粮草何以为继” “当地粮食已显紧张,若再从各省调拨,人力物力耗费巨大。” 朱标闻言,心生踟蹰。 他深知朱元璋所虑非虚。 大明在叶轩的诸多建议与科技推动下,已焕然一新。 然而,科技进步无法改变人的基本需求——粮食。 大明与东瀛相隔万里,运输兵马物资,粮食消耗巨大。 往昔临时驻扎,尚能应对。 若大军长期驻守,此等开销将旷日持久,数额惊人。 加之工人、设备等所需粮食,成本恐难以控制。 更兼长期驻军,难免让朱柏心生异念,引发更多纷扰。 大明境内的工厂,无论设于何地,皆无被夺之忧。 但东瀛远隔重洋,一旦被占,麻烦诸多。 片刻沉默后,朱标提出一策: “父皇何不将军队驻地改为军屯”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朱元璋的注意。 大明军制,世代沿袭。 一旦入伍,子孙皆需从军,以此维持军队数量和阶级稳定。 至于高丽、东瀛,朱元璋从未有过此念。 在他看来,这些地方非大明疆土,而是殖民利益所在。 鉴于高丽之前的成功经验,朱元璋原本计划的投入并不算庞大。 然而东瀛不同于高丽,它与大明隔着茫茫大海,这意味着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 “此计可试,但人数、规模、编制及待遇均需慎重考虑。” “既然是你提出,那便由你与兵部、吏部共同商议,拟定章程呈报于我。” 朱标闻言,即刻应允,正欲行动,却被朱元璋唤住。 “此外,各藩的军屯等事务也需一并商讨,仅于东瀛驻军屯田,似乎并不周全。” 朱标心领神会,朱元璋意在利用此事牵制朱棣。 当前局势下,若朱棣真有异心,这些自南方调集的军屯力量或能有效遏制;若无,亦能辅助当地,且不会引发波澜。 朱标应允后,随即离去。 随后的几日,朱标展现出极高的行动力。 首批运往东瀛的设备启程之时,大批迁移的军户亦随之登船。 有朱元璋的严令及开垦土地的优惠政策,这批军户无不欢欣鼓舞。 朱柏见到大批物资后,更是无暇顾及军队数量的增加。 很快,在朱柏与当地官府的协作下,工厂顺利投产,无人预料到,多年后,一条足以震撼世人的生产线会在此诞生。 ... 第369章 诸国使者参观大明京城,皆震惊! 在朱标忙于军屯与海外建厂之际,各国使者已陆续抵达。 一时间,应天府的街道上,异域面孔屡见不鲜。 一些敏锐的商人,更是设法与这些使者建立联系,以图后续的商业发展。 官府对此知情,但此举并未违法,故而无人过问。 那些使者,在本国位高权重,但在大明与本国国力的巨大差距下,他们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贸易合作在官府的默许下悄然展开,仿佛此次外交活动仅为商业合作铺路。 尽管官府未加干涉,锦衣卫却密切关注着一切。他们暗中保护着每一个合作国家,详细记录着使者的活动轨迹、接触的人及目的,并定期呈报给朱元璋。 若换作以往,朱元璋或许会觉得此举合情合理,毕竟他们可能影响大明日后的国际收益,且以国使之名行商业合作之实,确有损大明威严。 然而,在叶轩的建议与朱标的劝说下,朱元璋对此仅持关注态度,并未过多干预。 按照叶轩的见解,这一切皆为未来商业合作打基础。待各国对大明产品产生依赖,加以经济控制,这些国家将形同虚设。 人皆逐利且好攀比,一国在商业活动中获利,他国岂能甘于人后 于是,这些使者除了参与官府活动外,最大的乐趣便是游览应天府,搜集有用信息,为日后的商贸活动做准备。 一日,朱标忙完其他事务,见使者已基本到齐,便急忙召集他们。 鸿胪寺内,任昂站在朱标身旁,眼中充满好奇。 在座的使者们此刻皆显拘谨,望着朱标,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各国虽相邻,但语言不通。如此规模的会面,大明亦是首次筹备。 坐在主位上的朱标亦感为难。 “诸位远道而来,足见有意与大明结好。” “本宫在此,先代大明皇帝感谢诸位的远见卓识,感激诸位选择大明作为友邦。” 朱标稍顿,旁侧翻译随即将其言语转达给各自效命的国度。 使者们闻此,急忙起身向朱标行礼。 他们之中,不乏曾踏足中原之人,但那时的中原尚属元人统治。 大明虽建国未久,却已焕然一新。 受叶轩之影响,大明工业突飞猛进,连带日常生活用品与习惯皆发生巨变。 逗留大明期间,他们与民众、商人交往,深刻体会到这些差异。 私下里,他们将大明与元人相较,认为大明远超蒙元千百倍。 正因如此,即便朱标延迟接见,他们非但无怨,反而为其开脱。 最早抵达的使者,足足等候数月未见朱标,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的等待是值得的。 大明的国力与态度,对他们而言,皆是宝贵收获。 片刻等待后,朱标再次开口: “大明天子召见诸位,意在寻求合作。在此之前,大明将安排活动,展示我国力之强盛,以解诸位疑虑。” 言罢,朱标取出文书,递给身旁的任昂,并吩咐道: “筹备人手,这几日先带他们游览几处地方,之后我会与兵部协调,再让他们见识大明的百万大军。” 任昂不敢推辞,连忙应承,接过文书妥善保管。 使者们听完翻译,面露喜色。 此前参观多为自发,难以触及大明核心。 此事迅速议定。 随后几日,礼部官员引领使者遍访商业街道,领略民风民俗。 因使者们逗留过久,参观之事略显单调。 然为顾全大明颜面,他们仍竭力展现欢悦与感激之情。 之后,礼部官员引领众人至出海口码头。 码头之上,货物转运不息,船只往来频繁,使者们深受震撼。 往昔虽有人至码头,却未曾如此接近核心。 此番所见,乃朱标特准的半军管码头,专司国家间贸易。 但真正的震撼尚未到来。 参观末日,朱标慷慨带领使者参观数座工厂。 这些工厂属技术革新前之物,既无秘密可言,亦无泄露之忧。 朱元璋非但不反对,反欲借此机会售予对方设备,图谋技术垄断,再添束缚。 使者们目睹此景,非但不以为落后,反视为奇迹。 众人心中暗喜,庆幸得此邀请,更为未拒邀约而欣慰。 朱标透露,若一切顺利,他国亦可拥有此等工厂与能力时,使者几欲欢呼。 然为保持风度,他们竭力克制,不断许下承诺,确保大明无悔言。 第370章 万国宾服 参观完毕,又得承诺,使者兴奋至极。 朱标洞悉一切,于参观末日宣布,大明将于今夜设宴。 宴前,朱元璋将亲自接见,并赐新国书。 众人皆知,大明皇帝亲自召见,意味着大明即将揭晓他们前来的真正缘由。 尽管近日已有所猜测,但在即将面对大明皇帝时,他们心中仍不免紧张。 在本国,他们皆是地位显赫,权势滔天,历经无数风雨。 然而,得知即将觐见朱元璋,他们内心依旧忐忑不安。 夜幕降临,皇宫之内。 在完成朝拜仪式后,使者们依据各自国家的实力被安排于不同座位。 朱元璋望着这些使者,胸中豪情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