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战争开启,伤亡难免
坦然笑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阿里小说网novels.allcdn.vip),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物确实妙极!” “但据九弟所言,其制作颇为精细,齿轮之价不菲,成本颇重。” “若寻常百姓亦能购置,那便更佳。” 朱标亦有所感,然目前多家共购一台轮流使用,亦算物尽其能,毕竟一年难用两次。 分摊至各家,反成节约。 朱元璋离京,朝中局势或将生变 未曾经历他人之苦,莫轻易劝善。 朱元璋,大明开国之君,历经苦难,深知百姓艰辛。 昔日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察民情,问疾苦,甚至亲身体验。 至汉中府,发现此地较之大明他处,即便是应天府,亦是优越许多。 百姓皆感念汉王朱松之恩,生活日益充满希望。 朱元璋渐习惯于汉中府之自在生活,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朝中事务,六部已分担大半,送至他面前者寥寥。 此情此景,短期内或无忧,然时日一长,朝中难免生变。 朱元璋与朱标皆不在京师,初时百官或因敬畏而不敢妄动,但日久天长,难保无人耐不住寂寞,铤而走险,于危险边缘徘徊。 儒家自汉兴盛,独尊儒术,士人儒家思想随之兴起。 直至元朝,儒家沦为下九流之第八,仅高于乞丐一层,甚至不及贱籍。 儒家在大明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这得益于其在精神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自朱元璋起,经永乐、洪熙至仁宣,儒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特别是精神层面的控制力,持续攀升至顶峰。 大明战神朱祁镇更是将儒家推向了这一巅峰。 他的亲征几乎耗尽了朝中仅存的勋贵武将,导致后世儒家势力独大,武将集团衰落,不得不依赖宦官来平衡文官力量。 即便如此,朝廷的军政大权仍几乎落入儒家文官之手,直至明末东林党兴起。 儒家在大明王朝的兴衰历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颠覆,对一个王朝而言可能是毁灭性的。 朝中众多儒家背景的文官,使得有人敢于以儒家礼制、规矩及传统观念与朱元璋这位皇帝抗辩。 朱元璋扶持汉王朱松的举措,深深触动了儒家文官的敏感神经。 加之朱元璋与朱标长期不在京城,部分儒家官员难免心生异念。 姚广孝作为智者,虽为和尚,却精通儒释道,对儒家文官的心思了如指掌。 北平府的暗探以各种方式接触这些文官,使他们逐渐倾向北平府的那位。 朱元璋召回张紞至应天府,不仅是为了主持户部事务、配合朱松改革,更重要的是为了稳定局势,让所有人保持收敛,并暗中监视文官动态。 当然,仅凭张紞一人之力难以胜任,因此大批锦衣卫随同返回。 但不会公然透露,锦衣卫皆潜行于暗处,悄然重返应天府。 朱元璋估摸着自己离京已超三月,朝中定有人沉不住气,露出破绽。 张紞归京前,特意将近期整理的账目直呈朱元璋。 此乃汉中府月度财政的详尽数据。 朱松现多将此类事务交由张紞处理。 他信任张紞,至少目前如此。 即便张紞另有心思,对朱松而言亦无关紧要。 “此份乃汉中百姓调研数据。” “陛下,臣对汉王敬仰之至。 他所推行的民意调查及百姓可支配收入统计,极为必要!” “数据直观反映百姓生活现状。” “汉王谓之,即百姓幸福指数。” 张紞汇报汉中财政时,对朱元璋赞誉有加。 “幸福指数此概念新奇。” “看来西北百姓,较之大明其他地区,更为幸福。” “不知此调查若行于应天府,又将得出何种数据” 朱元璋审视数据,心生感慨。 若非知晓老九有系统相助,他这位恐要自我怀疑了。 父不如子,岂不惭愧! “咦百姓月收入中,房贷支出竟占两成左右” 朱元璋忽觉一异象。 此现象大明他处绝无,因除西北外,大明不知房贷为何物。 “确然,汉中府人均收入,已近一两银子。” “以五口之家为例,两成人工作,月入至少五六两。” “寻常百姓房贷,每月约一两,但余八成,即至少三四两用于生活。” “此余额,已非应天府百姓所能及。” 张紞苦笑说明。 若于应天府同调,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仅汉中府半数,此已乐观,实则更低。 应天府薪资,远不及汉中,月余一两已属难得。 一户月入二两,已是佳绩。 “似有道理。” 朱元璋点头赞同,却未知收租之乐。 西北房贷回收,已成天文数字。 “汉中房价是否偏高较应天府尤甚。” “此地四室二厅新宅,应天府仅可换小宅。” 朱元璋留意到汉中房价。 “此乃相对,汉中百姓收入本高。” “汉王有言,此乃市场必然。” “百姓增收,亦需合理消费,经济方能繁荣,良性循环,相辅相成。” 张紞解释。 “你倒学会替老九说话了” 朱松笑看张紞。 选张紞无误,此人适助老九。 张紞与朱元璋汇报毕,整装返应天府。 朱松则开始忙碌。 朱松计划在八月初一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并打算将此庆典作为传统,年年举办。 他还将八月初一定为了汉中军的建军节。 这一天,朱元璋正沉浸在朱松赠送的教材中,朱松突然到访。 “父皇,三日之后便是八月初一,汉中即将庆祝建军节,届时会有盛大庆典。 儿臣希望父皇能亲临现场,检阅军队。” 朱松直接向朱元璋说明了庆典之事。 “建军节庆典” “有这个必要吗” 朱元璋一时还未反应过来。 “当然有必要!庆典是对军队武装力量的一次检阅,能彰显军威,振奋士气,鼓舞人心!” “更重要的是,能让大明百姓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大明朝的军队,是一支历经百战的雄师!” 朱松一脸认真地解释。 举办庆典,无论对军队还是百姓,都是益事。 听完朱松的解释,朱元璋点了点头。 “你说得对,大明百姓确实需要更了解我们的军队,这样的庆典也能拉近百姓与军队的距离。” 朱元璋缓缓说道,脑海中浮现出朝廷军队中的不良现象,以及军队与百姓之间的紧张氛围。 如果能通过这场庆典,真正拉近百姓与军队的距离,那确实是一件好事。 “不仅要让百姓看到,还要让那些在汉中经商的外邦人瞧瞧!” “这可是彰显国威的最好方式!” 朱松笑着补充。 “嗯,有道理!” “你的想法很好,就这么定了,这场庆典,我定会亲自出席!” 朱元璋当即决定。 “那儿臣就先谢过父皇了!” 朱松深知朱元璋不会拒绝。 “能跟我说说,你这庆典具体打算怎么举办吗” 朱元璋话锋一转,询问起来。 “儿臣特为筹备七千汉中精兵,届时将以五百人为一阵,依次自汉王府前的长宁街通过。” “每阵皆将配备汉中军各式兵器,含重骑、轻骑、遁甲士、弓骑等,更有儿臣新改良之滑膛武器!” 朱松向朱元璋简述了队列部署。 长宁街,为汉中府最广之街,位于汉王府前,极为适合展示之用。 只需于王府外筑观礼台,并安排各阵顺序及通过时辰,即可确保展示顺利进行。 “滑膛武器” 朱元璋闻此,面露好奇。 对朱松所研武器,朱元璋向来极为关注。 “正是,儿臣已命人制出两千把滑膛武器,现已装备于汉中军中,父皇于展示之日即可目睹,若有兴趣,亦可试射!” 朱松笑答。 “好!展示过后,朕亦欲亲自体验你这新式武器!” 朱元璋欣然应允。 “老九,而今已近八月,十月即入冬,你究竟何时西征” 朱元璋忽又念及西域战事,径直发问。 “回父皇,至多三月内,儿臣必发兵西域,且冬日或更利汉中军远征。” “汉中军不惧严寒,装备之优,西域诸国难及!” 朱松信心满满。 “三月内朕拭目以待!” 朱元璋缓缓点头,此次老九终给了个明确时限,不必再空等。 “父皇放心,汉中军必不负所望!” “此外,儿臣亦需候在外赶尸道士归来,多遣随军西征!” 朱松又提赶尸道士之事。 战争开启,伤亡难免。 汉中军虽精锐,亦难保不死不伤,此番目标乃东察合台汗国,非哈密国可比。 东察合台实力虽弱,但二三十万兵马之众,人数上的优势亦不可轻视。 朱松所能为,乃为三万汉中军配备最佳装备与充足补给,使将士们能迅速平定东察合台,力求减少伤亡。 “赶尸道士”朱元璋闻朱松提及,即刻问道,“老九,你所学之道术,果真如此神奇非疑你言,实乃好奇,此等道术,你从何学得” 此问,朱元璋久欲问之,却未曾得机。 他深知赶尸道士之神妙,亦知朱松修仙之事。 修道之说,实则贬低了朱松。 但朱元璋亦不能直接问朱松是否修仙。 朱松略感诧异,答道:“或许儿臣于修道确有天赋。 道术神奇,非人人可学。 信则有,不信则无。” 他曾闻朱元璋欲立道教为国教,颇为震惊,未料老爷子对道门之事亦感兴趣。 然修道之事,难以向老爷子解释清楚,毕竟其道术多依赖于八奇技系统传承。 见朱松不欲多言,朱元璋略有失望,却也不再追问。 “你言将士们正排练检阅”朱元璋问,“吾此刻有空,不妨一同前去观之” 朱元璋此刻主动转换了议题,对朱松言道: “父皇既有此雅兴,儿臣自当相陪!” 朱松未加思索,笑着应允。 144:朱松道:军人之天职,乃服从命令! 汉中府居住多时,朱元璋尚未踏入汉中军军营半步。